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问题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爱国主义教育始终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永恒不变的主题,是高校政治思想工作和思想教育的基本内容,是我国对大学生进行主旋律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为此,高等学校应清醒地认识到其对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迫切性、重要性和长期性。教育者应积极探索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途径和方法,激发大学生发扬爱国主义的热情,引导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的实践,搭建爱国主义教育的平台,提高爱国主义教育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2.
随着互联网在现代人生产生活中应用范围的不断扩大,基于互联网的自媒体成为当前流行的新兴传播手段,不仅使人们生活的各方面发生了变化,对高校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实效也造成了很大影响,学生认知、教育模式以及爱国主义教育活动的组织与开展等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因此,广大教育者应对自媒体进行深入了解和研究,发挥其优势,从而提高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实效性。本文从自媒体的含义着手,对当前自媒体下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受到的影响进行分析,提出利用自媒体提高爱国主义教育实效的对策。  相似文献   

3.
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特征广东商学院涂争鸣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是指高等学校教育者针对在校大学生的思想实际和心理行为特点,通过高等教育的特定形式,与大学生在积极互动中所实现的教育。这一教育有着明显的特征,表现为教育要素的高层次、教育方式的重理性、教育实施...  相似文献   

4.
爱国主义精神是当代大学生践行"中国梦"的重要动力。随着市场经济与信息社会的发展,在多元化思潮背景及西方价值观的侵蚀下,高校爱国主义教育教学遇到前所未有的挑战。"接地气"是探索爱国主义教育新途径、新模式的钥匙,也是增强爱国主义实效性的内在要求。新时期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在加强理论课程建设的同时,更应关注隐性课程、实践课程建设,构建社会、学校、家庭协调机制,塑造教育者在现实生活中的示范引领作用。  相似文献   

5.
随着世情和国情的不断变化,新时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正面临着诸多困境。《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的颁布为新时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提供了有益指导,彰显出优化新时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路径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由此,新时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可以从“家庭”“高校”“社会”协同一体树立大学生理性的爱国观、增强第一课堂育人实效、提升第二课堂活力、营造新时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浓厚氛围等四个方面入手,优化和完善新时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路径,不断提升新时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6.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依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在当代,教育和引导大学生做坚定的爱国者,积极投入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中,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径.所以,作为教育者,既要弄懂当代爱国主义所涵盖的内容和时代民族精神的本质,更要掌握加强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路径,做到用马克思主义占领大学生思想阵地.  相似文献   

7.
吕雪艳 《高教论坛》2023,(4):111-115
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梳理2012-2022年高校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相关概念的内涵、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必要性和重要性、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路径、特定视域下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等维度的基本情况,发现相关研究呈现出研究内容全面性、研究思路多样性、研究群体稳定性、研究结果适用性等基本特点。借鉴已有经验,可从拓展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相关概念的外延空间、提升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重要性和必要性研究的全局观念、继续开展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现状的实证研究、系统研究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实际举措等方面,进一步深化未来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相关实践活动和理论研究工作。  相似文献   

8.
我国的爱国主义教育是根据我国的国情、特点来运用马克思主义爱国主义教育理论的一种教育实践活动。民族院校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是我国爱国主义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民族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内容,毋庸置疑民族院校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的重要实践活动。这一实践活动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民族院校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成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和完善的需要,二是民族院校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特点彰显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特色。  相似文献   

9.
对少数民族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是构建和谐民族关系的需要,符合少数民族大学生自身发展的内在要求,体现了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时代特性。应结合少数民族大学生自身特点,从爱国主义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和教育方式等方面三管并进,推进少数民族大学生爱国主义精神向爱国主义实践的转化和发展。  相似文献   

10.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也是学校教育永恒不变的主题。我国人民在此次疫情防控过程中,形成的生命至上、举国同心、舍生忘死、尊重科学、命运与共的伟大“抗疫精神”与爱国主义具有极高的契合性。思政教育者要把握这次特别的爱国教育契机,改革创新教学模式,积极开展实践活动,营造浓厚的爱国主义氛围,使爱国教育更具时代性、感染力、说服力,引导大学生自觉践行爱国主义。  相似文献   

11.
爱国主义是激昂在中华民族绵延发展历史长河中的主旋律,是激励着一代又一代华夏儿女生生不息的强大力量。在新冠疫情和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交织的背景下,90后、00后以实际行动发出了当代青年是充满希望、可堪大任的时代强音。当前,正值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深化提升的重要契机,全民爱国热情空前高涨,但仍面临着抗疫网络舆情影响爱国主义教育实践效果、教育者对抗疫精神中蕴含的爱国主义理论元素挖掘深度不够、部分大学生爱国情感与行动不一致等现实挑战。为此,新时代,高校要实现辅导员与专业课教师协同育人,形成爱国主义教育合力;营造高校爱国主义文化育人氛围,增强爱国主义教育感染力;构建网络育人新格局,激发爱国主义教育活力。  相似文献   

12.
爱国主义教育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点,网络时代给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既带来了机遇也带来了挑战,在网络时代这一新形势下要大力弘扬爱国主义,爱国主义教育要与网络时代有机结合起来,要充分发挥课堂教育主渠道的作用,要与弘扬民族精神、时代精神等方面有机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13.
加强新时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对于高校实现立德树人根本目标具有重要意义.课程教育联动性、爱国教育氛围营造、教育形式创新等方面存在的不足,阻碍了新时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进程.为了更好地培养新时代大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高校需要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全面营造浓厚的爱国主义氛围,挖掘校内外资源,开展爱国主义实践活...  相似文献   

14.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爱国主义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如何在全球化背景下加强对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是新时期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内容。本文试图从三个方面展开论述: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对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必要性;爱国主义教育的有效途径;爱国主义教育中需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信息化社会的到来,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使教育者丧失了原有的信息优势。信息化背景下技工院校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必须坚持爱国主义教育与信息化大背景相结合。本文通过对信息化背景的内涵的理解、传统技工院校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理念的概括总结、技工院校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现状以及如何创新四个方面,对信息化背景下技工院校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理念创新进行了细致分析。  相似文献   

16.
师范院校的学生一方面是接受爱国主义教育的重点对象;另一方面,他们作为未来的园丁自身肩负着对下一代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神圣使命,所以作为爱国主义教育的受教育者和教育者在师范生身上具有潜在的共时性。师范生的整个培养过程,也就是他们从受教育者向教育者的转化过程,因此,从爱国主义教育角度看,师范生的这种双重身份,决定了对他们的爱国主义教育应该具有双重的目的性,即一方面应该通过爱国主义教育使其成为具有高尚的爱国主义情操的爱国者;另一方面应该通过在校的爱国主义教育活  相似文献   

17.
爱国主义情怀和民族精神在当今时代依旧彰显其不可替代的价值,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石,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保障。当代大学生肩负着民族振兴的历史使命,作为国家和民族人才库的高校,影响并引导社会风气是其责无旁贷的使命。提高大学生爱国主义情怀与民族精神教育的效率是高校教育者需要长期思考的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18.
在知识经济时代,爱国主义教育随着社会的深刻变化而不断发展.因此,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内涵和手段,也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本文从爱国主义的内涵和手段两个方面,探索新时期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19.
论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济全球化时代,部分大学生爱国主义情愫弱化,加强对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已十分迫切。文章描述了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表现出的时代特征,分析了经济全球化对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影响,重点阐述了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加强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对策。  相似文献   

20.
邓小明 《文教资料》2006,2(27):25-26
以邓小平爱国主义思想对青年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是高等学校贯彻落实“八个为荣,八个为耻”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的重要方面。对青年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应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增强民族自尊心、白信心和自豪感,发扬爱国主义优良传统,坚持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相统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