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把生命作为教育学理论体系中的基础性、核心性概念,意味着从教育的本原上去观察、理解和思考教育的现实与未来;意味着教育学的思考从生命出发,并以此为核心,建立起自己的学科  相似文献   

2.
教育学的生命之维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当“生命”被确立为教育学的基础性核心性概念的时候,意味着教育学的思考将从对生命的思考开始,建立起自己的学科视野,形成教育学的概念、范畴、思维方式和逻辑体系,同时也意味着教育学选择了“生命”作为切入教育现象的入口,建立起自己思考和研究的“视角”,即从“生命”的视角去观察、理解和阐发教育活动。在此过程中,教育学也确立了实践性介入式的理解“生命”的方式,从而使教育学成为一种以“生命实践”为核心底蕴的教育学。这里显现了两种具有互动性质的过程,即把教育学放到生命的视野之中,把生命放到教育学的视野之内。  相似文献   

3.
教育学的生命之维   总被引:26,自引:0,他引:26  
当生命被确立为教育学的基础性、核心性概念的时候,就意味着教育学将从对生命的思考开始,建立起自己的学科视野,形成教育学的概念、范畴、思维方式和逻辑体系;同时也意味着教育学选择了生命作为研究教育现象的切入口,建立起自己思考和研究的视角,即从生命的视角去观察、理解和阐发教育活动。由此出发,教育学需要确立实践性介入式的理解生命的方式,成为一种以生命实践为底蕴的教育学。在批判的维度上,教育学的底蕴是批判教育学,它需要对所有有关生命本身的理论探讨、实践进行系统剖析,明辨其得失;在建构的维度上,教育学的实质是建构性的实践教育学,它追寻的是为教育世界中理想生命的生成,建构出合乎其历史与逻辑的理念和方法的结构体系。  相似文献   

4.
当健康被确立为体育学的基础性、核心性概念的时候,就意味着体育学将从对健康的思考开始,建立起自己的学科视野,形成体育学的概念、范畴、思维方式和逻辑体系;同时也意味着体育学选择了健康作为研究体育现象的切入口,建立起自己思考和研究的视角,即从健康的视角去观察、理解和阐发体育活动。由此出发,体育学需要确立实践性介入式的理解健康的方式,成为一种以健康实践为底蕴的体育学。在批判的维度上,体育学是批判的体育学,它需要对所有有关健康本身的理论探讨、实践进行系统剖析,明辨其得失;在建构的维度上,体育学的实质是建构性的实践体育学,它追寻的是为体育世界中理想健康的生成,建构出合乎其历史与逻辑的理念和方法的结构体系。  相似文献   

5.
智慧是教育的一种内在的品质。教育学视角下的智慧是建立在对生活、生命发展的体悟之上。以人的生命成长为根本符合教育学思考一切教育问题的立场。而现实的教育存在着大量背弃智慧的教育现象。关怀智慧成长,“转识成智”,重构生活是教育学对人生命价值的反思与追究。  相似文献   

6.
我们一直在研究工程教育中的问题,却很少思考和考察工程教育作为一个研究领域或学科自身的发展。本文从学科概念的阐释出发,梳理了工程教育作为一个研究领域在我国的发展状况,论证了在教育学一级学科之下建立工程教育学二级学科的可行性,最后展望了工程教育研究的未来。  相似文献   

7.
生命道德教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育对生命的关注越来越多地“进入”了教育学的“视界”.但教育究竟应当如何关注生命,这是一个需要我们从多种视角深入思考的问题。从伦理层面梳理生命、道德、教化三者的关系.谈论道德的教化问题,关注教育整体对个体生命的基本态度是讨论的核心。  相似文献   

8.
教育学知识作为一种扎根于实践土壤的知识,具有重要的本真属性——实践理性.结合实践理性的特点,教育学的实践理性具体表现为教育学知识的现实性、理想性、创造性等方面.教育学知识的实践理性从逻辑和本真意义上为教育学知识的实践转向提供佐证,这意味着教育学知识应回应日常教育实践,意味着教育研究应走进实践、批判实践、引导实践,教育理论研究者应具有基本的实践意识和实践态度.  相似文献   

9.
本提出教育学研究的两种范式,传统教育写作和教育学的诗化写作。传统教育写作追求“以理服人”,“解决”他人的问题;教育学的诗化写作追求“以思启人”,意在唤起问题。从“说服”到“启发”,意味着教育学话语品质的转向,意味着教育学生存方式的转向。  相似文献   

10.
从学习的视角看待行为问题,行为干预是教育的重要内容。行为教育学概念的提出,意味着教育领域的行为干预从治疗范式转向教育范式。行为教育学观的核心是确立行为干预的课程地位,“应对”“帮助”是行为课程建设的两个核心内涵,学校正向行为支持系统的建立及其运行是行为课程的主要实践方式。行为课程观及其实践对我国特殊教育发展有着积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1.
当代中国教育学原创性研究得以实现的重要条件即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学概念体系,进而支撑话语体系的建构。“生命·实践”教育学所构建的学派概念体系至少可以包括以下三类:学派全新性概念,如“生命·实践”;学派更新性概念,如“教天地人事,育生命自觉”;学派衍生性概念,如“自觉→生命自觉”。相较于其他教育学概念体系而言,“生命·实践”教育学具有自身概念体系的特质——理论与实践交互生成的“理实观”,主要表现在:在基本位层上以“基本理论”研究教育问题、教育现象中的“基本”;以复杂性思维和复杂性理论作为基础的理论“细胞”再生;在理论逻辑与实践逻辑之间的“中间地带”提出第三条道路“转化逻辑”。  相似文献   

12.
教育越复杂庞大,教育之根本越被遮蔽,理解教育须正本清源,返本开新。有师生关系才有教育,没有师生关系就没有教育;教育为了学习,但学习不等同于教育;师生关系从根本上决定教育的存在,教育要以师生关系为中心。提出新的“教育中心论”,意味着以新的视角重审教育,再理解教育。师生关系在教育理论上具有原理性和根本性价值,是建构中国教育学的核心范畴,在教育实践中具有决定性和基础性意义,是落实立德树人的关键机制。  相似文献   

13.
许莉娅 《中国德育》2007,2(10):96-96
在社会学看来,研究生命教育需要特别关注下面几个概念。第一是尊重。一方面要尊重每一个人的品格,另一方面要思考我们的行为如何表现我们良好的品格,如何表达我们对他人的尊重。第二是人格。人格是一个丰富的概念,从法学意义上讲,人格意味着权利。老师尊重学生的人格,就意味着尊重学生的权利。怎样尊重学生的人格?首先禁止诋毁和羞辱,这是底线;其次,要关注、关心、关怀、体贴学生。  相似文献   

14.
《课程.教材.教法》2013,(9):102-104
生命教育学作为一门学科呼之欲出,它研究生命教育的应然状态以及贯彻生命教育理念和原则的途径。它遵从教育学和大教育学各部类的学科规范,并广泛借鉴哲学、心理学、社会学等相关学科的思想和范畴,在大教育学的框架内构建起的一门中观学科。  相似文献   

15.
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中,教育研究的独特性在于其具有的综合品性。它具体地表现为教育研究对象本身的综合特性、教育学概念的综合性和教育研究方法论体系的综合性,此外综合抽象的思维方式则又是教育研究综合品性核心体现。在其教育意蕴上,教育研究的综合品性建基于生命直觉基础之上,秉承生命在场并促进全人发展的教育学研究立场。  相似文献   

16.
在教育学教育中,教育学不是一个具体的学科,而是一个统称。现代社会,随着社会分工和学科分化的不断发展,教育研究已经成为一种专业化的工作。教育学的发展越来越依靠教育研究者的素质。然而我国的教育科学研究无论是理论研究,还是实验研究,都严重滞后于教育改革进程。教育学研究者要努力把教育学教育当作一门学科、一门专业、一个学科职业来发展,积极建立起这一学科自己独立的“人格”、独立的评价标准、独立的价值体系。  相似文献   

17.
教育技术本质研究是深化人们对教育技术认识的主要途径之一,是教育技术原理研究的核心。本文对近年来国内教育技术本质的研究进行了分类,分别从技术哲学、教育学和系统科学等三个学科的视角梳理了教育技术本质研究的主要成果,然后,从三个方面对深化教育技术本质的研究进行了思考。  相似文献   

18.
“教育的生命基础”之内涵   总被引:32,自引:0,他引:32  
教育除了鲜明的社会性之外,还有鲜明的生命性。人的生命是教育的基石,生命是教育学思考的原点。在一定意义上,教育是直面人的生命、通过人的生命、为了人的生命质量的提高而进行的社会活动,是以人为本的社会中最体现生命关怀的一种事业。“教育的生命基础”这一命题的内涵是:1.生命价值是教育的基础性价值,教育具有提升人的生命价值和创造人的精神生命的意义。换句话说,对生命潜能的开发和发展需要的满足,教育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责任,因而生命构成了教育的基础性价值。2.生命的精神能量是教育转换的基础性构成,教育活动就其过程的本质来看是…  相似文献   

19.
20世纪90年代,教育界对传统教育中忽视师生生命质量的问题进行了反思。强调生命是教育的基础,教育是为了提高人的生命质量而进行的活动。由此,生命教育理念开始在教育研究中产生重要的影响,人们从生命的视角思考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的问题。文章通过对2004年文献检索,从生命教育研究的理论视角、生命教育理念与课程实践、学校管理及对教师的素质要求这几个方面对生命教育作了综述,以期引起大家对生命教育的关注和思考。  相似文献   

20.
都市人类学研究中,存在从"城市到教育"的单向思路、教育学视角缺失、"教育附庸论"、人的形象单一等教育价值缺失现象。教育价值是基于教育尺度的教育眼光、立场和视角。教育价值关切下的都市人类学,重视教育在城市发展中的价值引导作用,要回应的核心问题就是城市如何有意识、有计划地促进城市人的生命健康、主动地成长和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