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在新闻资源同质化的今天,新闻的“快”越来越稀缺,“人无我有”的独家报道是可遇不可求的。要让自己的作品在众多报道中脱颖而出,我们必须更加强调新闻的“新”。当然,这里的“新”不是新闻事实的“新”,而是写作技巧的“新”,也就是通过独特的解读视角和生动的新闻语言让作品生动起来。  相似文献   

2.
陈志勇 《今传媒》2012,(11):145-146
实现"图文并重两翼齐飞"的办报理念,让图片这一"翼"真正硬起来,需要建立科学的图片运营机制,让图片使用科学化、常态化;总编辑要像对待文字一样,深究新闻图片真谛,制定发展战略,统筹战术实施;图片报道,要策划新、观点新、选题新、影像新、角度新、编排新;要充分发挥图片优势,鼓励摄影记者表达独特的观点,要让图片报道从配图、美化版面的功能中"复杂"起来。  相似文献   

3.
陈志勇 《报刊之友》2012,(11):145-146
实现“图文并重两翼齐飞”的办报理念,让图片这一“翼”真正硬起来,需要建立科学的图片运营机制,让图片使用科学化、常态化;总编辑要像对待文字一样,深究新闻图片真谛,制定发展战略,统筹战术实施;图片报道,要策划新、观点新、选题新、影像新、角度新、编排新;要充分发挥图片优势,鼓励摄影记者表达独特的观点,要让图片报道从配图、美化版面的功能中“复杂”起来。  相似文献   

4.
怎样使新闻角度新起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仇学平 《军事记者》2009,(12):64-65
新闻学上所说的“角度”,来源于一种摄影技巧,即抓住景物的某个侧面加以拍摄。引申到新闻采写中.就是报道新闻事实所选取的不同的视角或侧面。新闻的角度新不新,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新闻的质量,影响到新闻作品的效果。  相似文献   

5.
柯娟 《新闻前哨》2009,(4):72-73
新闻资料工作是新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搞好新闻资料的搜集和管理对于新闻活动有着极大的促进和帮助作用。特别是在信息高速发展的时代,如何为新闻的采集和制作提供准确、快捷的新闻资料服务.是我们每个新闻资料工作者面临的新课题。这里,就如何发挥新闻资料特别是报纸新闻资料的作用.实现新闻资料效益最大化,谈一点肤浅体会。  相似文献   

6.
刘子瑜 《传媒》2021,(16):23-25
2021年6月3日,以"创新赋能高质量发展"为主题的2021中国报业创新发展大会在四川成都召开.会上,国家新闻出版署公布了60项"2020年中国报业深度融合发展创新案例"入选项目,湖南日报社"新湖南云"省级技术平台成为全国两家入选的省级平台之一.  相似文献   

7.
快起来与新起来——关于新闻时效性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今年以来,从《解放军报》到《火箭兵报》,3日内的新闻多起来了。尤其是一版,加电头的新闻数量明显增多,有的是“快讯”、有的是消息、通讯。但客观地分析,我们军队媒体在新闻时效性的追求上做得还不够。时效是构成新闻的关键要素《辞海》认为:新闻,是报纸、通讯社、广播电台、电视台等新闻机构对当前政治事件和社会事件所作的报道,要求迅速及时、真实准确、言简意明、以事实说话。新闻就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它的特性是向公众传递最新的各种信息。新是新闻的特性,是区别其他文体的标志,尽管这个新还包括新的事件、主题、思想和表现形式,…  相似文献   

8.
顾杰 《记者摇篮》2000,(9):38-38
时事版是县市日报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通过编发新华社电讯,向广大读者及时传递国际、国内重要新闻信息。在广大农村,老百姓不能拿出过多  相似文献   

9.
多样化受众主体的必然选择专栏为什么要专,主要是受众主体变了。随着社会新阶层的产生和国民素质的整体上升,我们面对的是多样化的受众群体,纸媒要接受这样的挑战,就必须把受众欢迎的专栏办出特色来,以迎合受众主体的多样化需求。目前,电视、广播、网络争相重点策化专栏。在争相推出栏目时,也出现诸多问题,其中最大的问题就是专栏不专。比如,同一张报纸既有新闻资讯,又有财经资讯,编辑把握不当就会产生内容重叠和冲突现象;专栏经常改头换面,同一内  相似文献   

10.
崔琳 《青年记者》2001,(4):40-40
新闻出版署副署长梁衡在《没有新闻的角落》一书中写道:“教育新闻是最难采写的,它不像科技有具体成果可言,不像社会新闻容易吸引人,教学秩序按部就班,平静安定,要在这种平静中发现新闻是需要特别的耐心。”相信不少从事教育新闻报道的同行都有类似的感受。如何将教育人物通讯写活、写新、写深,值得我们认真思考和探索。一、巧选角度,以新抓人巧选新闻角度,是指看问题和抓新闻的角度要与众不同,角度选取的好坏,决定了文章的好与坏、平与奇。一些教育人物通讯,往往给人千人  相似文献   

11.
1、材料即事例 一旦我们选定了题材——新人、新事、新景,选择材料就不那么困难了。因为材料说到底是指那些能够表现主题、直接说明或侧面烘托新人新事新景新在何处的事例。 事例有典型事例、一般事例之分。材料有典型材料、概括材料、背景材料之别。典型材料就是典型事例,它直接说明新人新事新景新在何处,是表现主题的“主力”。概括材料、背景材料都是一般事例,它侧面烘托新人新事新景新在何处,是表现主题的“偏师”。 述评性新闻、通讯所表现的主题和所揭示的报道对象的本质是一致的,报道对象的本质又是通过  相似文献   

12.
现场短新闻,素来以短、新、快为特征,为读者所喜欢。但笔者发现,个别现场短新闻存在表现手法单一、看不到人物形象等问题(当然,一些有分量、新闻性和可读性强的现场短新闻除外),这已经成为新闻同行议论的一个话题。笔者认为,让现场短新闻活起来,  相似文献   

13.
随着时代的变迁,今天报纸的版面设计,要具有审美功能、展示功能和引导功能。一个独具匠心、安排得体、特点鲜明、图文并茂的版面能夺人眼目,使读者"一见钟情",想把报纸看下去;反之,一个呆板平淡、毫无特点的版面,很难引起读者的注意,读者也不愿看。因此,版面的美化显得尤为重要。版式设计的目标是通过特定的富有鲜明个性的版面语言来刺激读者,激发读者的阅读欲望。简言之,报纸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注重做新  相似文献   

14.
让党报新闻版活起来刘绩辉党报新闻版给人的印象往往是严肃有余,活泼不足。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新闻改革不断深入,新闻舆论工作要上新水平,要更好地起到“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的作用,党报新闻版需要进行新的探索。当前,如何让党报新闻版活起来,让老百姓喜...  相似文献   

15.
周昶 《记者摇篮》2000,(4):31-31
新闻的最主要特征就在于一个“新”字,求“新”是新闻的生命力所在,以会议为报道对象的会议新闻也应该遵循这一新闻原则。在会议的新闻报道中,如何突出会议的“新闻点”,让会议新闻成为名副其实的新闻?我认为,会议新闻要“鲜活”起来,一个重要的方法就是不能把新闻视觉仅仅局限在会议之中,那样写出来的会议新闻也只能是古板、干巴的一堆文字,没有生机和活力。要跳出会议外,让会议成为一个重要的新闻源,选取适宜的角度,用会议之外但又与会议内容有密切关联的新闻素材来补  相似文献   

16.
谭洁 《军事记者》2006,(7):16-16
近几年来,我采写的许多亲历式军事新闻稿,被多家媒体转载。不久前,我作为一名中国女记者成功首跳新型空降伞兵伞,我的体验式报道和我个人在这一过程的经历也被众多媒体关注。正因为是亲历,才使我采写的军事新闻精彩起来。进入21世纪以来,在推进中国特色新军事变革过程中,军队的信息化进程在加快,新情况新事物不断涌现,让军事新闻原料丰富起来,并聚成一座座取之不绝的富矿;另一方面,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大众传媒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对信息的需求水平也越来越高。他们已不满足于传统新闻意义上“无我”的客观描述,希望有更多的记者能作为自…  相似文献   

17.
据最近来华访问的英国著名小说家、评论家和电视剧作家布雷德伯里介绍,电视剧的创作目前在英国已成为一种十分时髦的新职业。英国各电视台,都约请小说家来写电视剧本。英国现在已有一大批经过特殊训练的电视剧作家和演员,其中职业电视剧作家就有三四千人之多。他们大部分是由写小说转而写电视剧的。作家的电视剧本写成后,稿酬远比小说从丰,不象小说出版后面临一个销路问题。  相似文献   

18.
唐维红 《传媒》2021,(13):11-12
中国网络视听大会已连续举办九年,笔者也参加了九年.大会年年开,今年更不同.2021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开启之年,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今年的盛会,格外有意义! 目前,全党正在深入开展党史学习教育.作为"网上的人民日报"、作为党网,人民网努力在党史学习教育中走在前、作表率,不断推进媒体融合发展进程,把握传播领域移动化、可视化趋势,发挥内容科技企业优势,努力打造引领时代主旋律的红色阵地.  相似文献   

19.
党的十四大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利于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论断以后,全国上下群情振奋,形势发展日新月异.许多新情况、新问题,需要我们新闻工作者去掌握、去研究。层出不穷的新鲜事物和好典型、好经验需要我们去了解、去报道。可以说,新闻工作者的报道素材是很丰富的。然而,如果我们自己不下功夫“富”起来,新闻  相似文献   

20.
党报要增强可读性,就应该让党报的经济新闻“活”起来。“活”即是新,“活”即是深,“活”就是不仅注重微观经济报道,更注重宏观经济报道与分析,“活”就是使党报的经济报道更加贴近时代脉搏,更加贴近市场,更加贴近读者。经济报道只有做到三贴近,在新、深、快上做文章,才能“活蹦乱跳”,吸引读者。 要求经济新闻“活”起来,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为此,许多党报尝试着办起了经济特刊,加大经济宣传报道力度,追踪市场经济热点,党报创办的经济特刊,满足了读者急于了解党和政府在市场经济初始阶段的重大方针和举措,为广大读者提供了大量的经济信息,各个层次的读者从这类经济特刊中都能程度不同的有所获取,使得党报的经济特刊成为读者竞相传阅的报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