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智障儿童由于自身的特点及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等原因,因而在他们身上所表现出来的问题行为也相对较多。矫正智障儿童的问题行为,培养其良好行为,这是特校教师所不容忽视的问题。笔者结合自己的教育实践,以重度智障儿童乐乐的问题行为矫正为案例,运用行为矫正技术依次进行了简单的案例介绍,描述了主要的问题行为,确定了终点行为,分析了他不良行为产生的原因,并采取了灵活多样,具体可行的干预措施,最后针对研究结果做了分析与讨论。在此基础上,对智障儿童问题行为的矫正谈了自己的感受和理解。以期就行为矫正原理在改变智障儿童的认知态度,矫正他们问题行为,培养良好行为习惯方面做一些探索和尝试。  相似文献   

2.
行为矫正技术自二十世纪产生以来,就成为能够成功处理人类问题方法中的发展迅速者。在现代社会生活中,它是一种不可缺少的教育手段,大量的研究将行为矫正技术运用到儿童的行为塑造中。本文主要介绍了行为及行为矫正技术的含叉,并对多动症儿童的特征及成因作了阐述,最后介绍了行为矫正技术在多动症儿童身上的具体应用。  相似文献   

3.
幼儿园中的问题行为,即不能遵守公认的正常儿童规范和道德标准,不能正常与人交往和参与学习的行为。[1]幼教工作者面临着如何矫正问题行为并培养我们所期望的行为这一重大任务。 一、行为矫正的理论基础 行为矫正依据的理论基础主要有经典条件反射理论、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认知行为矫正理论和社会学习理论。早期的行为矫正主要依据经典条件反射理论和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这两种  相似文献   

4.
本文重点介绍了一种常用的问题行为辅导方法一一行为矫正法.主要包括强化惩罚法、代币法,行为契约法、认知行为矫正法等多种方法和技术.在对问题行为进行矫正时,要综合运用多种方法使行为发生预期的变化,综合考虑自身、家庭、社会等诸方面的因素,从而促进儿童良好习惯的养成.  相似文献   

5.
儿童的自私行为是问题行为的一种,各类自私行为都给儿童的有效社会化带来障碍,影响了儿童良好品德的形成。影响儿童自私行为形成的因素有:儿童成长的认知局限;不良社会环境因素的潜移默化和榜样示范;学校教育的失误;家庭教育中的问题。自私行为的家庭教育策略有:在儿童自我意识发展的特定时期奠定道德认知的基础;解除自我中心,培养同理心;培养合理的需要结构;利用行为矫正的理论,有效进行家庭矫正。  相似文献   

6.
行为改变技术属于对人类行为进行分析和矫正的心理学领域,又称行为矫正或行为治疗。有些特殊儿童会出现一些问题行为,不改变这些行为不仅影响他们自身的发展,有时还会影响班集体的学习和活动。  相似文献   

7.
儿童认知策略是指儿童在其认知过程中,对认知行为有控制作用的、指向认知目标的心理过程.即是儿童用来控制自己的注意、学习、记忆和思维的过程。教会儿童使用认知策略对全面提高教学效率及在创新教育和学会学习中显得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8.
通过行为矫正理论中的行为塑造法和普雷马克原理对依赖型、敷衍型、磨蹭型的作业不良儿童进行有效的行为矫正。行为塑造是使个体行为不断接近目标行为而最终做出这个目标行为的差别强化过程。普雷马克原理是让高频出现的行为(喜欢做的行为)作为低频出现的行为(不喜欢做的行为)的结果,这样来提高低频出现的行为。  相似文献   

9.
行为矫正是一种比较有效的心理治疗方法,在许多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尤其在儿童行为的改变上,行为矫正的作用更为显著。分别从建立希望行为和消除不良行为这两个方面,阐述如何运用行为矫正的方法以改变儿童的行为,从而使儿童朝着人们预期的方向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10.
行为矫正是一种比较有效的心理治疗方法,在许多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尤其在儿童行为的改变上,行为矫正的作用更为显。分别从建立希望行为和消除不良行为这两个方面,阐述如何运用行为矫正的方法以改变儿童的行为,从而使儿童朝着人们预期的方向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11.
针对一例有攻击性行为的重度智障儿童,本文以行为主义为理论基础,通过对该儿童攻击性行为的观察和相关人员的访谈,分析产生行为问题的原因,运用行为矫正法尤其是正向行为支持法,辅以家庭疗法对儿童的攻击性行为进行矫正,最终取得明显改善问题行为的效果.本个案能为智障儿童问题行为的矫正和训练提供参考,同时也为未来行为矫正技术在重度智障儿童中的发展带来启示.  相似文献   

12.
心理理论的相关研究对游戏教学的启示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心理理论”(Theory-of-mind)指个体对他人和自己心理状态及其与他人行为关系的推理或认知。心理理论使得个体能够对自身及其他个体的行为进行解释和预测,从而在个体的社会认知、社会行为、个体间理解与社会交往中起至关重要的作用。参考“心理理论”及相关研究的范式以组织实施儿童的游戏活动对促进儿童社会性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儿童行为退缩是指当他们无论是面对陌生还是熟悉的环境时,都表现出孤独、畏惧、害怕等行为问题.行为退缩的成因分为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主观因素包括儿童的气质类型、能力水平及儿童的性格特征;客观因素包括家庭环境、师生关系.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相互起作用.行为退缩的预防措施主要有:自信心、独立能力的培养;治疗措施主要有:行为矫正和环境改变.  相似文献   

14.
"心理理论"(Theory-of-mind)指个体对他人和自己心理状态及其与他人行为关系的推理或认知。心理理论使得个体能够对自身及其他个体的行为进行解释和预测,从而在个体的社会认知、社会行为、个体间理解与社会交往中起至关重要的作用。参考"心理理论"及相关研究的范式以组织实施儿童的游戏活动对促进儿童社会性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一、元认知策略的内涵 元认知,顾名思义,是指人们在认知过程中对自身和他人的相关认知活动以及在认知过程中影响认知的因素的认识。元认知策略是由元认知理论发展而来的,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主要是指学生自身进行计划、教师进行管理和监督的语言学习策略,这种教学策略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不断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进而促进学生建立完整的知识架构,提高学习效率。  相似文献   

16.
内隐认知(implicit cognition)指的是在认知过程中虽然认知主体不能回忆某一过去经验,但这一经验潜在地对他的行为和判断产生影响。内隐认知对信息的加工是快速并行的传入过程,是不能用语言表达、不受认知主体意识控制、不需付出心理努力的,它包括内隐知觉、内隐学习和内隐记忆三个方面。与之相对的是外显认知,  相似文献   

17.
陈静雅 《宁夏教育》2011,(12):19-20
反思性教学是教师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对自身的教学行为不断进行反思的一种行为,是教师将自己的教学活动和课堂情境作为认知的对象,对教学行为和教学过程进行批判的、有意识的分析与再认知的过程。反思性教学中涉及教师内部的认知过程和教学行为,其目的在于解决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高教学的成效,并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相似文献   

18.
具身认知的哲学观将认知看作是一种意义建构活动。社会认知的过程,是主体通过对自身和他人具身的意义建构活动进行协调,从而使主体双方共同参与对方的意义建构的过程。简而言之,社会认知过程就是共同意义建构的过程。同时,主体间实时的、动力循环的交互行为构成了社会认知的基本方式。  相似文献   

19.
王莉 《广西教育》2009,(32):12-12
美国儿童心理学家弗莱维尔指出:“元认知通常被广泛地定义为任何以认知过程与结果为对象的知识,或是任何调节认知过程的认知活动,它之所以被称为元认知,是因为其核心意义是对认知的认知。”可以说,元认知就是认知主体对自身心理状态、能力、任务目标、认知策略等方面的认识。同时,元认知又是认知主体对自身各种认知活动的计划、监控和调节。在复习课中运用元认知理论,能更有效地提高复习课的效率。  相似文献   

20.
儿童社会退缩行为的原因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退缩作为儿童社会化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儿童常常出现的问题,其不仅仅影响到儿童的社会化进程等问题,而且对儿童的健康成长也会造成深远的影响。影响儿童社会退缩行为的因素很多,不仅有内部的生理、认知模式等因素,还包括外部的亲子依恋关系、同伴关系等。针对上述问题目前主要采用行为矫正技术、游戏治疗与矫正和经验性矫正来改善儿童的社会化进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