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一、界定考前训练时间考前训练包括适应训练、调整训练以及恢复性训练。适应训练安排在考前5周进行(时间跨度为4周),恢复训练安排在考前1周进行(时间跨度为1周),最后是1~3天的休整待赛。也就是说,考前6~7周开始依据不同训  相似文献   

2.
张过 《中华武术》2006,(11):44-46
100米跑项目的生理表现为无氧代谢,负有大量的氧债,属于“极限强度”运动。只要在平时的训练中有针对性地进行各项具有100米项目特点的体能和技术训练.就能有效地达到提高100米成绩的效果。 100米训练就围绕着步长与步频两个关键词来进行。以下是本人对农村中学高三年级参加体育专业考试的学生100米训练的具体措施训练,时间七个半月。 把七个半月分成四个阶段:准备期,冬训期,考前强化期,考前调整期。各个阶段的训练周期以一周为单位。  相似文献   

3.
训练周期是运动训练过程的基本单元,训练结构是训练安排的整体构架。通过对我国20km男子竞走项目年度训练周期结构进行研究发现:1)年度不同小周期围绕素质、技术、战术及心理训练展开;2)一般准备期旨在提高有氧水平,改进技术,提高战术能力;专门准备期旨在促进竞技能力提升;赛前期旨在发展专项能力;比赛期重点是调整并保持最近竞技状态。负荷量在一般准备期较高,专门准备期达到顶点,赛前期、比赛期及恢复期走低;一般准备期素质及技术训练安排较多,后在专门准备期、赛前期与比赛期逐渐下降;训练强度在一般准备期较低,后随专门准备期、赛前期、比赛期逐渐增强;3)相比平原运动员,高原运动员训练专项化程度较高;训练负荷量相对较大,但负荷强度相对略小;沿各同质小周期,其负荷内容类别逐渐集中,方法手段专项化程度渐强,负荷强度渐高。  相似文献   

4.
<正>不同训练周期的主要任务各不相同。冬圳期是提高能力的关键时期。冬训期属于准备期,一般从10月中旬开始,至春节前后结束。大多数教练非常重视冬训,希望通过完整的训练期,使运动员体能得以大幅度提高。冬训期的训练安排通常是训练量比较大,强度相对较小。  相似文献   

5.
斜坡训练一般是指利用起伏的野外丘陵山坡地形,以及变化范围在3&#176;~25&#176;的坡道上进行练习。对提高练习者的心血管系统的功能,发展速度耐力,动力性力量耐力,突破速度障碍,改进步长步频,摆臂等技术起着主要作用。当今肯尼亚、埃塞俄比亚等世界中长跑强国,从基础训练的准备期到比赛及以后的调整期,全年各个训练阶段都安排了许多不同量和强度的斜坡训练内容,把此项内容作为一项基本训练手段,取得了十分优异的运动成绩。下面介绍常见的运用斜坡进行中长跑训练的方法。  相似文献   

6.
<正>一、考前训练的要点1.训练内容的安排考前的训练内容、训练手段应相对减少,训练的工作要点主要放在与考试项目密切相关的专项素质和专项技术上,以稳定学生的专项素质、提高学生的专项技术。  相似文献   

7.
现代训练的发展趋势及赛前训练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一.现代训练发展趋势1、现代训练周期理论的变化中国的竞技体育受苏联的影响很深,不仅仅是在体制、机制上,在训练的指导思想和训练方法手段上也多是沿袭苏联的训练理论和模式。以往的周期训练理论将一年分为三大周期,即准备期、比赛期和调整期。现代的周期训练理论要把一年划成若干个周期进行安排,双周期、三周期,甚至是多周期。  相似文献   

8.
要进行400米的训练,首先要清楚400米的项目特点。关键词就是“无氧”和“速度”,400米的训练就围绕这两个关键词来进行。在训练的过程中还要根据项目的特点进行一些技术、节奏的训练。以下是本人对400米训练订的计划,对象是400米成绩达52秒水平的男生,训练周期7个月。把7个月的训练周期分为3个阶段:准备期,赛前期,赛前调整期。各个时期的训练周期以一周为单位。  相似文献   

9.
考前训练与调整阶段的训练科学与否,直接影响到考生在加试时能否出现最佳比赛状态。所以,我们应抓住考前训练的主要矛盾,充分考虑不同考生的实际情况,合理高效地进行考前训练与调整,从而将冬训的"积累"能否转化为"佳绩"。  相似文献   

10.
体育高考主要指体育技术考试。体育高考是一种竞争淘汰式考试,“万人过独木桥”。所以为了争取出线、各校专门委派教师制定训练计划进行强化训练。作采访了几位中学体育教师,发现他们以加大运动量来提高素质,以重复性训练来提高技巧,但很多人事与愿违,老师付出了辛勤劳动,同学流了多少汗水,最后没有录取。也有的平时素质不错,运动成绩也很好,但到考试就是不行。经调查分析,有如下几方面原因:第一,考前运动量过大造成过度训练引起过度疲劳,第二,考前精神压力太大引起运动紧张综合症;  相似文献   

11.
影响体育考生考前训练效果的因素及调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郭可雷 《辽宁体育科技》2006,28(5):83-84,94
对影响体育考生考前训练效果的因素进行研究,并制定了考生考前中短期训练阶段的整体结构及调控模式,以供大家参考。  相似文献   

12.
<正> 在我国试行升学考试体育以来,普遍引起了学校教师、学生家长及考生对体育考试的重视,如何抓好考前训练和考生的营养准备等问题也是所关注的问题。我的看法是: 一、考前训练 1.一般在考前的六~八周作系统训练为宜。 2.注意考试多元化的特点。 3.考前训练是前一阶段训练的延续,量和强度安排要保持连续性,充分利用前一阶段的训练效应,挖掘训练潜力。  相似文献   

13.
体育专业考试前4-6周的训练为考前训练。这个阶段的训练对考生尤为重要,这期间既是查漏补缺,又是恢复提高的一个重要阶段,把握好能把身体和训练调整到最佳状态,就能有效提高运动成绩,而把握不好则容易出现过度疲劳,或过度兴奋,如何有效地进行考前训练,应把握好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14.
竞技健美操的训练周期是根据运动员竞技状态的形成和发展规律以及重大比赛日程而制定的,一个完整的训练周期包括准备期、竞赛期和过渡期三个相对独立而又互相联系的训练过程。准备期、竞赛期和过渡期每个训练时期都有不同的训练时间、训练内容、训练方法和负荷变化,每个时期都有其独特的周期特征。  相似文献   

15.
探索短距离速滑教练员对速度素质的理论认识与训练特征,对解决运动员在比赛中的后程降速问题具有有益的参考和借鉴。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和观察法对我国短距离速滑速度训练特征进行了研究,发现教练员对短距离速滑速度训练的理论认识没有真正转化为实践行为;优秀短距离速滑运动员速度素质训练手段选择在陆上准备期、冰上准备期和竞赛期具有不同,但只有在竞赛期速度训练才可以真正称得上是专项速度训练;短距离速滑速度训练中教练员主要采用重复训练、变换训练法和间歇训练等方法,在速度训练的基本要求上88.2%教练员所采用的速度训练与专项技术相结合,在速度训练强度的安排上38.2%教练员每次训练都要求最大强度,50%的教练员少数要求最大强度,11.8%的教练员不要求最大强度。  相似文献   

16.
国家女网周课训练安排及训练效果实时监控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陈正  陈莉  孙江宁 《体育学刊》2007,14(2):103-107
对国家网球女队一组周课训练进行跟踪、监测、评价和反馈,结果表明:国家女网一组每周课次的安排为11课次.以技战术和综合性训练课为主;体能训练的比重与过去相比有所加大,一般准备期体能训练时间占了近50%;各周次的负荷内吝及节奏安排比较合理,但大负荷课次偏少;一堂课的训练时间缩短,一般控制在2~2.5h;采用“高标准、高质量、短时间、大强度”的训练模式,使训练更加结合实战,训练的针对性更强、训练效果更突出。  相似文献   

17.
采用文献资料等方法研究国家女子举重运动员赛前训练的基本模式及训练负荷.主要结论:国家女举在备战大赛前的训练期时间较长,在周期划分上包括基础训练期、强度训练期和赛前准备期三个阶段;围绕“高强度、小负荷、快节奏”的基本模式,以专项技术动作、半技术动作和辅助项目训练为手段展开训练,提高专项素质和专项能力;各阶段训练负荷安排均遵循“两大一小”的起伏变化,周训练负荷节奏呈现出两段式和阶梯式两种变换形式,且以量的增长为主;赛前最后四周,通过保持负荷量、提高负荷强度或递减负荷量、保持负荷强度的方式,提高强度,降低量度,达到有针对性的训练安排.  相似文献   

18.
男子赛艇运动员与训练有关的有氧无氧能力和激素变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观察了15名男子赛艇运动员为期30周训练中最大做功能力、最大乳酸值、最大摄氧量及心脏形态和功能的变化及相应时期的血清睾酮、游离睾酮、皮质醇的急慢性效应。在以力量训练为主的准备期,变化较小,以专项训练为主的准备期,心功能和有氧能力明显改善。最大负荷后及高强度训练12周后,血清睾酮降低。提示在不同训练周期中力量—耐力训练应合理安排,有利于发挥机体适应能力。  相似文献   

19.
孙喜忠 《中华武术》2014,(12):12-13
考前训练与调整科学与否,直接影响到考生在测试时能否出现最佳比赛状态。测试和训练是两种性质不同的运动形式,从平时的运动训练到考试,需要进行较大的变化和调整,这种转变不是自然发生的,而是专门训练的结果。所以,应抓住考前训练的主要矛盾,充分考虑不同考生的实际情况,合理高效地进行考前训练与调整,从而将冬训的“积累”转化为“佳绩”。  相似文献   

20.
击剑世界杯系列积分赛的最大特点是赛事多,赛期长,参赛准备期缩短.如何在较短的准备期形成运动员的竞技状态并能在较长竞赛期保持这一状态,是教练员和运动员面临的重要课题.运用文献资料、专家访谈等方法对我国击剑优秀运动员世界杯系列积分赛准备期的阶段划分、训练内容、负荷调控等方面进行研究,揭示我国击剑运动员的训练安排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