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后现代主义孕育于现代主义的母体 ,脱胎于后工业社会 ,逐步成长为当代世界最具影响力的文化思潮。这种思潮触动了现代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方方面面 ,它保留了现代社会的积极因子 ,剔除了现代社会的消极成分 ,勾划出一个充满创新精神 ,充满仁爱的自由平等和谐的社会图式。身居现代社会的同仁们对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冲击无不倍感强烈 ,笔者也算其中一员。对后现代主义给教育带来的变更 ,以及现代教育对此所作出的回应 ,我想通过自己的教学实践谈点感受。一、后现代主义的特点主张创造性是后现代主义的首要特点。后现代主义把创造性视…  相似文献   

2.
大学发展到今天已成为一个多元文化组织。大学的多元文化体现在崇尚自由、主张平等、倡导和谐、强调共生等。多元文化的存在不仅能够使得大学彰显活力,而且对大学三大职能的发挥起着促进作用。在多元文化建设的基础上,大学文化建设还应选择符合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优秀文化,进而使得大学文化起到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多元社会宽容的价值与宽容教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宽容是人们应对当今社会多元与差异性的一种基本品质,也是建设和谐、民主社会,直面价值多元的需要。宽容意识的形成、对宽容误解的消除以及宽容边界意识的形成,都需要教育。宽容教育成为多元社会的新主题,它应该致力于培养具有现代人的宽容品质,包括不干涉意识、尊重意识、公共理性、公正意识以及全球视野与胸怀。  相似文献   

4.
自由与秩序是贯穿现代大学制度建设的主线。自由与秩序的冲突背后体现了现代大学制度构建中诸多错综复杂的矛盾关系。这一矛盾甚至成为了大学运行的永恒矛盾。但是,自由和秩序存在一定的内在机理,秩序是自由的保障和基础,自由是秩序的目的。自由与秩序由原先的紧张状态发展成为联通的状态,二者的博弈共进,保证大学运行既拥有一定的秩序性,又能坚守大学发展的自由精神。自由与秩序平衡下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的构建要健全教授治学制度,彰显现代大学治理的自由精神;完善依法治校制度,以良法推进现代大学有序之治;落实民主监督制度,实现现代大学治理的自发秩序;推进社会参与制度,走向现代大学治理的多元共治。  相似文献   

5.
自由是大学重要的传统,是大学这种社会组织得以保持千年之久的重要原因之一.20世纪六七十年代,西方后现代主义思潮对大学自由传统的知识基础和制度基础提出猛烈的批评,大学自由精神的价值被否定,大学自由制度被消解,这就是所谓的现代大学自由的合法性危机.大学自由的合法性危机有三个核心命题,即知识消亡论、大学消亡论、学术资本主义.现代大学自由的合法性建立在大学自由的"正当性"的"来源"或其"基础"之上,而且科学知识的规训功能仍然是现代社会的有效的行为和知识法则.  相似文献   

6.
大学寂寞的内涵是指大学与现实社会保持一定的距离,按照自身的追求和规律自由发展;大学教师保持宁静、闲达的心态,追求科学本身的目标;学生潜心于知性的增进,静心于德性的修养.大学寂寞对于大学的自治、高深学问的研究以及德性修养是至关重要的.现代大学的功利化和过分世俗化的倾向使得大学保持寂寞时遭遇到种种困境.  相似文献   

7.
论大学转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中世纪作为起点,大学经历了数次变迁,每一次变迁都是一种制度转型。在今天社会转型的大背景下,伴随着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兴起和大学危机的日益加深,现代大学再次站在了转型的十字路口。在经历了理性大学、文化大学和知性大学之后,德性应是后现代大学的必然归宿。只有通过重建一个德性的共同体,后现代大学才能从根本上缓解由现代性所导致的大学道德危机。  相似文献   

8.
在一定意义上说,现代大学制度的建构问题是学术自由的实现问题.然而,在我国构建现代大学制度的过程中还存在着来自大学外部系统和内部系统对实现学术自由和学术繁荣的种种限制,学术自由需要通过营造宽容的社会环境、制定具体的保护学术自由的法律法规条例等措施来完善现代大学的外部系统以及培育以学术自由精神为其内在核心价值体系的现代大学内部系统,只有使学术自由理念内化为我国大学的内在制度,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大学制度的建构.  相似文献   

9.
大学寂寞的内涵是指大学与现实社会保持一定的距离,按照自身的追求和规律自由发展;大学教师保持宁静、闲迭的心态,追求科学本身的目标;学生潜心于知性的增进,静心于德性的修养。大学寂寞对于大学的自治、高深学问的研究以及德性修养是至关重要的。现代大学的功利化和过分世俗化的倾向使得大学保持寂寞时遭遇到种种困境。  相似文献   

10.
李黎 《文教资料》2009,(24):85-86
后现代主义设计兴起于20世纪60年代末,主张非理性主义、人本主义、历史主义,崇尚文化,讲究文脉、隐喻和装饰,注重大众口味,追求多元共生,常常采用夸张、戏谑等设计手法,表现出一种混杂的、折衷的设计语言.由此可见,后现代主义设计是在一个较为广泛的社会、文化的语境中兴起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