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七月荷话     
文瑞 《新读写》2009,(7):56-56
“读荷”一文偏重于“读”,作者将荷花与其他花卉比较,“读”出了荷花的神圣美;“荷花”一文则侧重于“话”,“话”荷花的知识,“话”与荷花有关的民风民俗,“话”出了自己对荷花的思考。将“读荷”与“荷话”放在一起阅读品味,我们会对荷花有进一步的了解和认识。  相似文献   

2.
荷花诗话     
中国人,尤其是中国古代文人,特别喜爱荷花。他们对荷花有许多爱称,比如荷花的叶叫“荷”,荷花的苞叫“菡萏(han dan)”,荷花的柄叫“茄”,荷花的果叫“莲”,荷花的茎叫“藕”,荷花的花叫“芙蓉”……。  相似文献   

3.
教师在改作文写评语时,多一点诙谐,少一点说教,效果会好得多。如:在一次《我做粘贴画》的习作中,有个学生从中写了这样一段话:“……我看着这幅粘贴画,眼前出现了这样的情形:池塘里的水碧绿碧绿的,平静得像一面宝镜。池里的荷花在一朵朵绽放。一会儿飞来几只小蜜蜂在上面边唱边舞,一会儿又飘来几只蜻蜒在上面停停飞飞。我仿佛变成齐天了大圣,一筋头翻到了这荷花池边,参加这盛大的联欢会……”针对这段文章老师写下了这样的评语:“孙悟空取到真经后本事更大了,小作者专  相似文献   

4.
读想说议     
[教例]:小学语文第六册《荷花》二、三自然段。 (前面,初步学习了第一自然段,黑板上已板书“我去看”。) 一、读 师:请轻声读2、3自然段,用“__勾画写叶的句子,用“波浪线’沟画写花的句子。[板书:叶、花) 师:荷叶怎么样?你觉得荷叶美吗?从哪儿感受到美? (读小黑板上的句子:①荷叶像碧绿的大圆盘。②荷叶挨挨挤挤的,像一个个碧绿的大圆盘。) 师:通过比较,你还感觉到荷叶什么?从哪儿感觉到“茂盛”?为什么能感觉到茂盛?(生议;板书:挨挨挤挤) 师:荷花又怎么样?你们觉得荷花的什么美?第二自然段具体描述…  相似文献   

5.
《荷花》是一篇写景散文,作者通过描写公园里一池美丽的荷花和“我”看荷花时的感受,抒发了对大自然的热爱与赞美之情。课堂上,在带领学生从课文中欣赏满池荷花如诗如画的美景之后,我引导学生想象自己变成其中的一朵荷花,创作小动物与“我”嬉戏的场面:生:蜻蜓愉快地飞过来,对我说:“荷花仙子,你可知道清早飞行有什么好处吗?让我来告诉你吧!清早飞行不仅可以强身健体,还能观赏优美的风景呢!”生:我认为称呼“荷花姐姐”更亲切。小鱼游过来,对我说:“荷花姐姐,我是个孤儿,我昨夜美美地做了一场梦,梦见自己有爸爸妈妈和兄弟姐妹啦。”师:称“…  相似文献   

6.
这是一篇犹如荷花般优美的散文。天真是“善”的自然流露。当妈妈以凄美的故事回答了我“为什么荷花长在水里”的问题后,我不仅没有觉得妈妈在欺骗我,还真的“躲在大树后面,想偷看荷花变成女孩子在月光下跳舞的情景”。于是立下了“等我长大了,我一定要杀死妖怪,把这些可爱的荷花姑娘救出来”的誓愿。为了这个誓愿,“我”没有“偷荷花姑娘的银子”,也没有“吃那碗尝鲜的莲藕”,并“哭吵着要离开这个有水塘的外婆家”。天真的梦在外婆家彻底破碎了,“那一群荷花姑娘永远不可能变回原形在月光下跳舞了”。行文至此,读者也一同感受了作者荷花梦…  相似文献   

7.
<正>《荷花》是著名作家叶圣陶先生所作的一篇散文,被选入了统编教材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文章描绘了夏日清晨公园里一池荷花的美景,以及“我”沉浸于景中,与荷花融为一体的感受,表达了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其中第2自然段描写了白荷花的种种美态:“荷花已经开了不少了。荷叶挨挨挤挤的,像一个个碧绿的大圆盘。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有的才展开两三片花瓣儿。有的花瓣儿全展开了,露出嫩黄色的小莲蓬。有的还是花骨朵儿,看起来饱胀得马上要破裂似的。”  相似文献   

8.
荷花淀掠影     
白洋淀有“华北明珠”的美誉,来到白洋淀,这里的荷花会给你留下挥之不去的印象。你要了解荷花,就得从荷花淀说起。提起“荷花淀”,你一定认为是一个淀中的荷花,其实白洋淀,淀淀有荷花,每淀的荷花却不尽相同。有的满淀都是,成了花海洋,  相似文献   

9.
教学《荷花》这篇课文,教师可先出示荷花的幻灯片,用形象而美丽的荷花图,诱发学生审美想象,把学生带入荷花池的情境中去,尽情地欣赏荷花,得以再现“形象”,激起“情感”,领悟“义理”。教师启发提问,激发兴趣:①荷花很美,它美在什么地方?(颜色、形状)②荷花有哪些特点?(多、香)③作者除写  相似文献   

10.
《荷花》第二自然段中有一个包 括3个分句的长句子:“有的才展开 两三片花瓣儿;有的花瓣儿全都展 开了,露出嫩黄色的小莲蓬;有的还 是花骨朵儿,看起来饱胀得马上要 破裂似的。”学生读这句话后,我问: “这句话写的是什么内容?” 生:写的是荷花的不同形态。 师:作者怎样写荷花不同形态 的? 生:先写才展开的,再写全展开 的,最后写未展开的。 讲到这里,一个学生突然问道: “老师,这三种不同姿态的荷花,要 么按全开的、半开的、未开的顺序 写;要么按未开的、半开的、全开的 顺序写;为什么作者先写半开的,再 写全开的,后写来开的呢?”  相似文献   

11.
冀静 《中小学电教》2012,(12):51-52
《荷花》是一篇看图学文的教材。课文描述了公园里的一池美丽的荷花和作者“我”看荷花时的感受。在教学时,我根据散文“形散情聚”的特点和遵循作者从静到动的思路发展过程.组织学生在观察、朗读、描述、表演和联想等五个环节的教学中。运用录音、动画、朗读、投影、图画、文字等电教多媒体手段,“创设”作者莲池观荷的“情境”教学活动。对学...  相似文献   

12.
夏天到了,池塘里开满了荷花。碧绿的荷叶托着粉红色的荷花,在微风中起舞,真是美极了。荷花那扑鼻的香味把两只小蜻蜒吸引了过来,她们俩飞到池塘里。妹妹说:“荷花真好看。”姐姐说:“是呀!荷花的香味也很好闻。”  相似文献   

13.
《荷花》运用多种修辞手法来描述公园里一池美丽的荷花,抒发了作者热爱荷花,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全文共分五段,在描绘观赏和感受白荷花刚开、全开和没有开的几种不同形态中,一共出现了11个“我”字,另外还有四、五处没有说是“我”的我,这正  相似文献   

14.
《荷花》(人教版第六册)一文通过“我”看荷花,描写了荷花亭亭玉立的静态庄重美和霓裳飘忽的动态纤柔美,表现了荷花勃勃生机,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无比赞美之情,其中的第4自然段是全文的重点段。  相似文献   

15.
《荷花》(人教版第六册)一文通过“我”看荷花,描写了荷花亭亭玉立的静态庄重美和霓裳飘忽的动态纤柔美,表现了荷花勃勃生机,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无比赞美之情,其中的第4自然段是全文的重点段。  相似文献   

16.
《荷花》是一篇看图学文。全文的重点是对满池荷花静态美的描写;难点是引导学生想象、体会“我变成一朵荷花时,眼前出现的情景。文中着力描绘了荷花的静态美,又用“冒、展开”等一系列动词,写出了荷花的勃勃生机。接着,作者由观景渐入佳境,以至把自己联想成一朵荷花,达到了“物我合一”的效果。在教学中,我结合学生认识的规律,紧扣“美”字进行训练,使课堂教学得到了整体优化。  相似文献   

17.
高中语文课本《芙蕖》一文,对“芙蕖”一词解释为:“芙蕖,就是荷花,又名莲花,芙蓉.”释“芙蕖”为“荷花”,似乎不妥.理由有三点:一是不符合作者李渔的原意.李渔在文中谈到自己喜爱芙蕖的理由时说:“非故效颦于茂叔而袭成说于前人也.”“茂叔”即周敦颐,他的《爱莲说》,备述自己对莲的喜爱,尤其是对莲藕“出污泥而不染”极力赞美.李渔先生说自己“非故效颦于茂叔”,一个“故”字说明他确与茂叔的喜爱——爱莲有相同之处.爱莲当然也包括了叶、花、子、地下茎(藕).如果把“芙蕖”仅仅理解为花,显然是片面的.  相似文献   

18.
[案例] 在上古诗《小池》时,我让学生就课文提出自己的问题。一个学生提出了一个出人意料的问题:“小荷才露尖尖角”中的“荷”是荷花还是荷叶呢?接着出现了一段比较有意思的“争论”:“是荷叶,因为书上画的是荷叶。”“我有意见,不一定书上没画荷花,作者那时就没看到荷花呀!也有可能是荷花。”“可是老师刚才说写的是初夏,荷花还没开呢。”“不一定没开呀。”“荷叶都才露出一点点呢。”……[感悟] 这个问题是我没有想到的,教参里的解释是荷叶才露出尖尖的角,我从来没有怀疑过它。我不知道是不是该和学生说那是荷叶,我怕那样…  相似文献   

19.
赏荷     
简评:本文是一篇写景抒情作文,小作者通过仔细地观察荷花,运用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描写荷叶、荷花,并加以适当的议论抒情,表达了自己爱荷并受其精神鼓舞的感情。  相似文献   

20.
《荷花》是小学语文第六册的一篇看图学文。课文是根据《荷花》图写的一篇抒情散文。主要写了“我”在荷花池边的所见、所思,由静到动描述了荷花的香、密,美。通过“我”看到千姿百态的荷花,以及由此而产生的联想,展示了自然景物的美,表露了作者热爱自然,热爱美好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