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屈原《渔父》所设置的"渔父"在后世不断增衍,丰富了中国文学的人物长廊。对于"渔父"现象的梳理从具性角度印证了屈原精神困境的深广性,有益于屈原《渔父》文本和屈骚精神的理解。屈原《渔父》对后世辞赋、散文等的检讨则显示了屈辞"衣被词人,非一代也"的深广影响和独特的艺术价值。  相似文献   

2.
《渔父》:屈原自吐心曲的灵魂对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结合目前研究现状,《渔父》的作者仍定为屈原较为合理。《渔父》作为一篇真实反映屈原流放生活和思想情感的作品,其“渔父”当是屈原采用“分身立言”、“人物的自我分裂”的艺术手法所幻化的人物,是屈原的另一半,是屈原形象决不可少的必要补充。《渔父》实是屈原自吐心曲的灵魂对白。由于“渔父”的塑造,屈原的真才有所寄托,美善得以升华。而且,通过“渔父”的设置,屈原“独立不迁”的人格美再一次地焕发璀璨光芒。  相似文献   

3.
屈原和渔父的形象,自《渔父》问世后,常为后人评说,但大多认为屈原和渔父处于对立位置。本文以《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五教学参考书》(江苏凤凰教育出版社)的观点为例进行分析,纠正关于渔父论述的偏差,从屈原和渔父对现实的认识、两人的执着、对历史发展的作用三个方面进行归纳,指出屈原和渔父实质上是一个本体的两面呈现,之间有很多共同之处,而不是对立相反的。  相似文献   

4.
艺术形象的呈现并不是一蹴而就的,相反是一种动态生成的存在。《楚辞·渔父》中的"渔父"形象就是通过渔父与屈原的观点交锋中逐渐饱满、立体。论文试图从渔父与屈原的三次对话入手分析,以期从生成性的角度还原"渔父"的真实形象。  相似文献   

5.
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读本》(2008年6月第1版)所选的《渔父》一诗,假托渔父与屈原的问答,表现屈原不肯同流合污的高贵品质。一般认为此诗作于屈原临死前.是诗人的绝命词。  相似文献   

6.
关于《卜居》、《渔父》的作者历来争论不休,有人认为是屈原自作,有人认为非屈原所作。本文主要从文本出发,分析两文在感情倾向上对屈原有善意的调侃的成分,不类于屈原的其它作品。得出“《卜居》、《渔父》非屈原所自作,而是战国末期荆楚一带熟悉屈原,具有隐逸思想的诗人所作”的结论。  相似文献   

7.
<正>《渔父》是中学语文教材的经典篇目,苏教版高中语文将《渔父》编在必修5"直面人生"的"生存选择"板块中,自然,我们在研习这篇经典文章时要讨论"渔父"和屈原不同的人生选择。笔者在研读《渔父》文本时,发现屈原和渔父一见面就进行"清""浊"之辩,讨论不同的人生价值取  相似文献   

8.
<正>一不是渔夫的"渔父""渔父"是《楚辞·渔父》中一个颇具神秘色彩的人物。文章开头说:"屈原既放,游于江潭,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根据司马迁《史记·屈原贾生列传》的说法,这时应该是顷襄王执政期间,屈原在政治上遭到重大打击,容颜憔悴,心情苦闷,他  相似文献   

9.
<正>近日因为开设公开课《渔父》,笔者在一直反复研读文本、查找相关资料,发现了一些问题,并逐步形成了这节课的教学思路,现总结如下:一、确定"渔父"为主要对象在笔者以往教授《渔父》的过程中,基本也和大多数老师一样,将文中屈原形象作为主要教学对象。但在本次教学准备过程中,笔者产生了一些疑问:文章为何是"渔父"而非"屈原"作为标题?文本主体内容虽以渔父与屈原对话为主,但为何对渔父的描述明显要多?文章虽以屈原开篇,又为何要以渔父结尾?带着这些疑问,笔者做出大胆猜测,莫非作者就是要重点突出"渔父"这个人物形象,而"渔父"形象也并非是往常所认为  相似文献   

10.
文章结合时代背景,立足教材,由浅入深地对苏教版必修五《渔父》一文中"渔父莞尔而笑"进行探究。弄明白两人对话的意思、《沧浪歌》的含义及渔父的形象意义,把握"笑"的含意,理解渔父对屈原的态度。  相似文献   

11.
屈原,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学家、爱国主义诗人,我国最早的浪漫主义学大家。关于屈原的生平事迹史书多有记载,但记述他放逐后实际生活的片段只有《卜居》和《渔父》两篇,它们是屈原生平轶事的奇妙佳作,作为屈原的作品被后人归入《楚辞》。它们究竟是否为屈原所作,在中国学史上一直存在着争议,莫衷一是,古人多认为它们的作就是屈原本人,今人多认为可能是熟悉屈原生活和思想的楚人作品。但《卜居》中所表现出的迷茫与精神上的痛苦,分明是屈原惨遭迫害、报国无门的内心真实独自,《渔父》中那坚强的信念,出污泥而不染的高洁品德和反抗世俗的精神,就是屈原一贯的人生哲学和处世态度。从这些方面说,把这两篇章看作是屈原的作品一点也不为过。《卜居》和《渔父》同为传世佳作,在写作手法上,既有相同的地方,也有不同之处。  相似文献   

12.
屈原的教育思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屈原的教育思想张崇琛屈原不但是一个伟大的爱国诗人,而且也从事过教育。他所担任的三闾大夫一职,即是掌管楚国贵族子弟教育的。《楚辞·渔父》云:屈原既放,游于江潭,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见而问之日:子非三间大夫欤?何故至于斯?《渔父》的作者虽不...  相似文献   

13.
正自屈原《渔父》及《庄子》中的渔父形象在文学作品中出现后,渔父便成为清高孤洁、避世脱俗的智者和隐士的化身。魏晋时期,渔父时常出现于山水诗中,到唐宋时期渔父形象被固定下来,成为诗人、作家钟爱的对象。这个阶段,绘画中的渔父形象也开始出现,如张志和、荆浩、许道宁等都绘有《渔父图》。  相似文献   

14.
渔父,在早期的中国文学作品中,就是隐逸遁世、明哲保身的形象。王逸的《楚辞章句》中说:屈原放逐,在江、湘之间,忧愁叹吟,仪容变易。而渔父避世隐身,钓鱼江滨,欣然自乐。《庄子》中也有一篇《渔父》,这渔父下船而来,须眉交白,被发揄袂,刺船而去,延缘苇间。也许就是从那个时候开始,渔者的生活  相似文献   

15.
《渔父》中渔父的"莞尔而笑",耐人寻味,是文章的文眼所在。探讨文中的"笑"的意味,可以明晰屈原和渔父的形象,深化对文章意蕴的认识。基于"笑"进行教学设计,引导学生在阅读中从"笑"读进去,在诵读中从"笑"读开去,领略屈原的人格之美和中华文化的深厚积淀。  相似文献   

16.
渔父形象作为一种文化象征,是隐逸思想或者说道家处世哲学的具象化。长期以来,在偏重挖掘圣贤光辉思想的影响下,渔父形象往往作为屈原人格的对照,被当作反面人物来看待。其实,屈原与渔父对生存的选择,不是美与丑的对立,而是对世俗人生的超越,他们各自彰显了不同的人格魅力,渔父与屈原是与世俗相对立的两个美的化身。生存还是毁灭,屈原与渔父对生存的选择,给我们更多的是两种唯美指向。  相似文献   

17.
由庄屈《渔父》篇论中国古代诗词中的“渔父”意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庄子和屈原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具有突出地位的人物,二人都生活在社会动荡的战国时期,都居住在楚国或靠近南方一带,著作中都有《渔父》篇。两篇《渔父》各具特色,又有明显的相通之处。通过二人共同描述的“渔父”形象,挖掘其中的文化内涵,分析“渔父”意象对历代诗词创作的影响,对于理解古代文学流变具有一定的典型意义。  相似文献   

18.
文章从崭新的角度,对屈原《渔父》一文中的渔父形象,提出了再认识,再评价。传统观点认为,渔父黑白不分,随波逐波,保身全命,自求安乐,是个反面人物形象。而作者则认为,渔父是一个具有道德主体意识的典范,他的行为方式是值得称道的。  相似文献   

19.
“渔父”形象,从中国文学的早期出发,以隐选遁世、明哲保身的姿态,行走在历史文苑里。王逸《楚辞章句》:“屈原放逐,在江、湘之间,忧愁叹吟,仪容变易。而渔父避世隐身,钓鱼江滨,欣然自乐。”《庄子·渔父》:“下船而来,须眉交白,被发揄袂”,“刺船而去,延缘苇间。”也许就从那时起,  相似文献   

20.
以他称写已与自我称扬,于古于今,皆属异常。以“常”规之,往往似是而非,现当代不少学者对屈原《卜居》《渔父》及《文选》所载宋玉赋之怀疑,即如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