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吴学国  徐长波 《高校理论战线》2015,(3):67-78,157,158
道教心性学本身是一个思想整体,其基本特征是心性一如的道体论、心性本觉的道性论和反思型的修道论。它与早期道教传统存在巨大差异,却与印度教的吠檀多学表现出本质的亲缘性。通过将道教心性学的上述方面同吠檀多学进行比照分析,可以在事实层面证明这种亲缘性。道教心性学的形成,很大程度上是吠檀多思想通过如来藏佛教中介曲折地渗透到中国道学传统中导致的。  相似文献   

2.
司马承祯在继承道家以"道"为本体思想的基础上,将本体进一步实体化、人格化。并进一步讨论了以"道与人的关系、能否得道、如何得道"为主要内容的"道性论",随之建立起一套以修心为主要修行方法的"心性论",从而形成了其较为完整又独具特色的道教哲学思想体系。  相似文献   

3.
司马承祯在继承道家以"道"为本体思想的基础上,将本体进一步实体化,人格化.并进一步讨论了以"道与人的关系、能否得道、如何得道"为主要内容的"道性论",随之建立起一套以修心为主要修行方法的"心性论",从而形成了其较为完整又独具特色的道教哲学思想体系.  相似文献   

4.
全真道产生于金元时期,继承了传统钟吕内丹学并融摄三教,形成了内丹心性论。王志谨作为全真道心性论的继承者与弘扬者,其心性思想深受盘山派郝大通心性论的影响,在此基础上,王志谨以道为统摄,结合自身修道体验,形成体究彻道、明澈心性、积功累行等一系列心性修养论,并在继承传统道教道学理论基础上,推进了对心性本质的认识,由此发展出修持路径及修道的终极归宿,拓宽了全真心性思想体系的内涵,对全真道以至道教炼养理论与实践的发展都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5.
朱熹在心性论上,以"理"为"性",以"气"为"心","性"和"心"便是形上与形下、体与用的关系.而"理"与"太极"相连,"气"与"阴阳"有关,由此阐述朱熹的心性论和易学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6.
朱熹受张栻影响形成的心性论,代表了宋代儒家哲学思维发展的水平。张栻对朱熹心性论的影响始于二人对"中和"问题的讨论,"丙戌之悟"和潭州之会都是以张栻心性论为主导,强调的是心为已发,性为未发,性体心用,与此相对应的工夫论是"先察识后涵养",这对朱熹早期心性论产生了重要影响;"己丑之悟"以后朱熹开始提出新的心性论,并与张栻辩难,批判了胡宏心性论思想,最后二人提出了察识和涵养并进的工夫论和各自心性论的纲领和核心——"心主性情"和"心统性情",朱熹在张栻影响下建构起较为完备心性论的体系,这在宋明理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7.
心性论对王国维的美学思想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心性论成为王国维沟通中西的基点。本文的论述将分为三个部分:第一,"性"这一范畴在中国哲学和美学中的重要地位及其对王国维的影响;第二,王国维对心性思想的继承及其与西方美学的会通;最后,以"境界说"为例,从境界的性质、产生和创造的主体三个方面对王国维美学在心性论基础上立足传统沟通中西的情况进行考察。  相似文献   

8.
老子以其"道"论哲学为基础,从"自然"之"道"推及社会之"道",形成特有的管理模式.老子的"道"论,在思维方式上主张和谐性和统一性,在社会管理思想上着眼于自然无为的方法,希望通过返璞归真的"无为而治"使"天下"达到"道治"的境地.  相似文献   

9.
二程在其"性即理"的命题中,将"理"与"性"直接贯通,开创了儒家心性之学的新方向,并由此决定着修养之学的基本路向以及特色。儒家心性之学与修养论的关系,在宋明之际发生了变化,有了更多的相互关联。  相似文献   

10.
儒家的身心之学极具伦理特色,在心性论上身心性情的分辨取舍,形成身-心-性-情的一体的价值取向;在修养论上,以扩充、存养、体证为成人之道,注重心性潜能、德性力量的开发;在理想境界上,推崇圣贤之乐与圣贤气象,追求身心合一的自由、自得的境界。  相似文献   

11.
心性论是指对人的先天本性的认识。在印度佛教中,心性是"本净"的。人人生而具有成佛的潜能和内在动力,只是因为"客尘所染",所以不能自见其心。而中国佛教认为"心性本觉",人心就是道德和精神的圆满状态,只要自认其心,当下便能成佛。因此,中国佛教心性论是对印度心性论的继承和发展,是中国文化心理学思想的重要组成。  相似文献   

12.
儒家对于"心性论"思想的探索始于孔子,而"心性论"思想的真正创立者是孟子,他提出人性具有的"善性"是"心性论"思想具有的本来面目,人性具有的"善端"是"心性论"思想的道德情感的根本依据,"尽心、知性、知天"的"心性"认识论和方法论.并构建了以"人性论"为基础、心性修养为内容和道德价值为取向的儒家"心性论"思想.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心性论"在后世获得空前发展,尤其是经历唐代韩愈、李翱的儒学复兴运动,及至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创建,儒学"心性论"不断理论化、系统化,而成为中国思想文化的核心理论.最终,儒家"心性论"思想由"人性论"、"伦理论"、"修养论"走向了"本体论"、"认识论"和"实践论".从而构建了全方位的、立体的、全息的儒家"心性论"哲学体系和思想体系.  相似文献   

13.
现代荀学研究者将清代视为"荀学复兴"时代。除了在考据学的推动下,就《荀子》书版本校勘、文字训诂作出全面的整理;同时也促使了《荀子》获得重新被检视的契机,在此过程中,对于长期遭宋明理学家贬抑的荀学,有了不同的评价。特别是荀子的心性论,一方面清儒在肯定人欲人情、强调心知作用等观点中,有进一步的阐发;另一方面则在力反程朱之学的立场下,试图批驳理学家们对荀子心性论之訾议,将程朱的"气质之性""变化气质"与荀子"性之恶""化性起伪"之论联系起来。本文论析程朱理学与荀子对于心、性、情之内涵差异,以至荀子所谓"化性起伪""变化气质"之意义;并希望能在此基础上,探究清儒对荀子心性论之掌握情形及其所代表之意义。  相似文献   

14.
李荣扬弃与深化道教重玄内部逻辑和魏晋玄学,融合佛教三论思维方式,以畅其重玄学说,从而建立了一个"虚极"的超越性道论体系。他受中观思想影响以"双遣双非"、病药之喻等明重玄,以吉藏"于谛""教谛"之法引其理论入俗。李荣以心性修养与养气为修养进路,受佛教影响转变之前道教炼养重"形"观念,以"虚心"内求作为复"道性"之法,认为人是可以"死而不亡"实现精神超越的,融通"重玄之域"与"毕竟空"之境界。  相似文献   

15.
《庄子》通篇以寓言为其言说方式,这使其与《老子》明确的区分开来,也使它在科学上、美学上产生了重要影响。《庄子》通篇以寓言为其言说方式的原因在于:其身份和职业所造就的语言风格、心性品质和思维模式;对"道"的"本体性、至大性、徐无形"理解和感悟;对语言的主观性、片面性和滞后性等特性的把握。  相似文献   

16.
从中国哲学固有发展特点出发,在对孔疏道论、器论分别剖析的基础上,强调孔疏重道论的目的是为其重器思想提供理论支撑,实现儒家修齐治平之理想;另外,还指出孔疏道器关系具有形上形下、有无、体用三种最重要的关系,体现了孔疏道器思想的深刻性、创新性。  相似文献   

17.
张载对佛道两家的批评,主要依据其“天人合一”的太虚本体理论,批评的重心也放在了两家所擅长的本体论与心性论上,为儒学的复兴做出了巨大贡献。  相似文献   

18.
曾子作为孔门后劲,通过三省的工夫将儒家心性工夫论予以了基本确立,而"慎独""诚意"等工夫论都可溯源于他。子思则通过"推天道以明人事"的模式为儒家心性工夫论确立了基础,因而儒家的心性工夫就在于如何"率性"。为此,子思特别重视"诚"的观念,天道是诚的,因而人道也应当是诚的。人道之诚,就是通过"慎独""诚意""节欲"等工夫使自己"喜怒哀乐之未发"的中之心"发而皆中节"达到和。  相似文献   

19.
"艺道合一"是王阳明艺术美论的中心思想和价值诉求,"以心释艺"是其诠释方法、心学立场的体现。目标、方法、立场的辩证统一使阳明的道艺观富于辩证性:心的本体性在某种意义上强化了艺的精神附属性,取消了艺的自在独立性;心(道)作为游于艺的内在价值依据,使艺成为道的承载者或呈显为道的外化形态;由此,艺不但是对道的把握方式之一,而且透显出主体的生命意识,最终又和道圆融为一。王阳明的艺术美论既有对中国传统艺术美论的继承,也有对宋代"道"抑制"艺"的理论的突破,并因生命意识、情感的参与而具有浓郁的审美意趣。王阳明的音乐美论和书画美论集中体现了上述思想,并在心学衍化史的观照下而呈现出开新的价值意义。  相似文献   

20.
洪州宗心性论以“平常心是道”为思想内核,构成了一种心性论的新体系。以此为基础,洪州宗人形成了自己的禅修原则、运作模式和格调风貌。从这些内容看,本认为洪州宗的心性论思想主要是渊源于中国固有的化观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