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无限网络     
诗人们爱说这样一句话:天有多大,人的心胸就应该有多大;天有多高,人的思想就能飞翔得多高。古代哲学家庄周在《逍遥游》里,描写出来一个极其富有想象力的场景,今所有读者的眼睛无不为之一亮。  相似文献   

2.
有个粮食专业户在家门口的大树上,架了一个风扇,利用风力来解决扬场或风干粮食之需。想不到,几天之后,有个记者发了个消息,说这个专业户建成了“家庭风力发电站”,弄得不少人赶去参观,专业户应接不暇,叫苦不迭。而参观的人无不摇头,连呼上当,有人甚至说那个记者“吃饱了撑得慌,靠吹牛皮、说大话来消化镆镆。”记者怎么会弄出这种恶作剧式的新闻呢?  相似文献   

3.
书有书评,影有影评,期刊无“评”。林林总总的 8 000余种期刊无“评”问津确也称得上是个现象,值得关注而深思。   直到今天,我国期刊现状仍不尽如人意,形容起来可用“很多,又很少”描述。多者指期刊种数多, 8 000多家;少者则指效益好、够重量级的屈指可数。期刊业总体实力远远“弱小”于书业、报业、影视业。但期刊业潜力大,舞台广阔,很有希望产生新的、大的突破,其前景多为业界人士看好。当然,这一方面需要期刊人继续披荆砥砺,奋力探索,另方面外力的推动也是一重要因素。   笔者认为,期刊评论就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外力…  相似文献   

4.
一座公厕的门牌号居然落了24个人的户口,别以为这是说大话。那是什么让这么多的人“觅香”而来呢?全因为公厕建盖在一座优质小学的旁边。为了让孩子上到好的学校,家长们是抓破了脑袋。这是昆明市副市长梁晓谷讲的一个案例.而这个案例就发生在昆明。  相似文献   

5.
辛妍 《传媒观察》2004,(5):12-14
“一份专业媒体的成长,成为了中国改革开放以来报业发展的一个典型,也可以说是一块试验田。”这句对《计算机世界》报的点评,出自资深报人、曾任国家新闻出版署副署长的梁衡。《计算机世界》报,1980年由原电子工业部下属的科技情报所与美国国际数据集团合资创刊。它声名显赫的缘由,是多个“第一”:中国第一份IT报纸,连续20多年保持规模第一的IT传媒;第一个进入全国报业十强的专业性报纸,年经营6个多亿;中国第一个中外合资媒体,改革开放之初就开始市场化办报的探路实践……  相似文献   

6.
一提到南京报业,业内人士便会想到刺刀见红令人不寒而栗的价格战。南京报业可以说是目前国内报业市场的一个典型代表。 作为经济相对比较发达的江苏省的省会,南京城市其实并不算大,人口也并不算多,加上流动人口也不过六七百万左右。然而,在这样的一个城市里,仅日报就有十几家,而争夺几乎同一读者人群的早报就达到六七家之多。尽管这几年来现代快报等一战成名,算是杀出了一条“血路”,但如果回  相似文献   

7.
20世纪80年代中期,有一个叫季宝红的上海人在上海一家汽车修理厂当修理工。在“书记谈理想、厂长搞横向、干活靠阿乡、阿拉白相相”的年头,他的生活是悠闲的,同时也是懵懂的。有一次他正在车间休息,一个同事问:“人一辈子能活多少天?”要求大家凭直觉快速抢答。有人说是10万天,有人说是20万天,季宝红迅速地想起那句老话:百年三万六千五百天,便抢答说,  相似文献   

8.
地市级报纸受所处环境的制约,舆论监督常常是“力不从心”,群众形象地说:“打苍蝇多,打老虎少;打死老虎多,打活老虎少。”但2003年《南阳晚报》的一篇曝光报道,就打死了一只“活老虎”,不仅改变了群众对地市级报纸舆论监督力度的看法,也引起了南阳晚报人的思考,被南阳报人形容为一次“新闻事件”。时至今日,这篇报道对南阳报业所产生的冲击波仍没有消失。  相似文献   

9.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第一个代表,就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要代表先进的生产力,就不能忽视人的问题,因为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要唱响主旋律,打好主动仗,把好导向关,加快报业发展,就不得不做好“人”这篇文章。“人”的文章主要是打造一支一流的报业团队。  相似文献   

10.
在江泽民同志关于“集中精力办好报纸同时,要努力搞好经营和管理”指示指引下,全国报业迅速发展,报业经济进人大发展时期。我们要发展跨世纪的报业经济,迎接新挑战,研究如何用好报业无形资产,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课题。作者现就这个问题,谈些浮浅之见。一、范畴无形资产,是企业价值中除去资产(流动资产)和土地、建筑物、各种设备等有形资产外的那一部分企业价值。无形资产可分为两部分:一是可确指的部分,主要是知识产权,包括著作权、专利权以及商标、厂商名称、标记等;二是不可确指的部分,主要是企业信誉,即商誉。作为一家报社…  相似文献   

11.
陈拓 《东南传播》2010,(1):137-138
《大话百姓》意即“说人”,大话不是无厘头.而是凸显百姓生活的一个片段,放大一个闪光点。同时,大话还有另一层含义,就是全力以赴、大力表现、重点突显的意思。就节目来说,《大话百姓》坚持平民视点,关注民生民情,在看似平常、不起眼的百姓家居生活、情感、工作中,撷取一朵浪花,发现其闪光的亮点,挖掘其蕴涵的哲理,展现其好玩有趣的一面,给人以愉悦和启迪。将民生新闻和故事类节目的优势元素进行嫁接式整合,新鲜有趣的百姓故事与扣人心弦的戏剧性演绎相得益彰,做到百姓趣事,戏剧解读。  相似文献   

12.
我的一位朋友告诉我,他亲戚家的一个女孩,在小学里当少先队的副大队长,大队长病了,她就成了代理大队长。有一天,她向妈妈流露,大队长最好再病几天,她的这个代理大队长就能再当下去。我的这位朋友说:“多可怕,小小年纪就有这种欲望。” 类似的故事还可以讲出许多。人,从知事起就有了欲望,开始是小欲望,要一个好玩具,要一些好吃的,要一本好看的书。由于中国几千年的“万般皆下品,唯有做官高”“学而优则仕”的思想传统,一些家长、老师、亲戚,就在日常生活中潜移默化地在向强子幼小的心灵里灌  相似文献   

13.
离“五一”长假还有一个多月,已经有同事开始计划如何度过这难得的7天时间了。有的说要睡几个大觉,把长期欠下的睡眠补回来;有的说要抓紧时间报个培训班充充电;还有的说要回一趟老家看看,几年没有回家了……  相似文献   

14.
谁不该念错?     
念错字,古时或许不大常见。因为,那时的人要么穷得念不起书,他因此也不假装斯文,不在电视上主持节目,私下里骂隔壁阿二淘气时,也不会把“可恶(Wu)”说成“可饿”;要么他就从“小学”学起,读“笑人齿缺曰狗窦大开”,学成了卖弄“大学之,书古之,大学所以教人之”,酸是酸掉了听者的大牙,却断不会念错。至于现在念错字,实在是稀松平常之事。因为如今大家差不多都识文断字,识字人一多,念错字者也是几何级数陡增,这就像汽车多了交通事故随之增多一样。 我一向以为,大众念错字,错就错了。汉字有五六万,就是章太炎、郭沫若…  相似文献   

15.
明铭 《新闻知识》2005,(5):24-26
从2005.1.2~1.12,广州的强势媒体《南方都市报》(以下简称《南都》)连续11天推出了一个系列年鉴,即“2004娱乐年鉴”(占6期)、“2004体育年鉴”(占2期)和“2004化年鉴”(占3期)。其中,化年鉴分别题为“演义”、“说”和“评书”。《南都》的系列年鉴成为了岁末年初广州报业最引人注目的一道风景。这个系列年鉴影响颇大,不少读每天都候着阅读当天的年鉴呢!  相似文献   

16.
“我非常珍惜自己的无形资产,而且要努力使其增值。”这是我一个朋友最近对我说的一句交心的话。我觉得这话说得好,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是经济学里的专用名词,把这两个词的意义引申到具有社会属性的人的身上是一种借喻。我们可以权且认为,一个人的“有形资产”指的是其身体素质、自然年龄、工作资历、职业、职称、职务等等,而“无形资产”指的是其思想、理论、道德、专业知识等方面综合素质的外在表现,或一个人的社会影响力、感召力。有人说,“权威权威,有权就有威”。这话实际没有道理。权力是一个人职权范围…  相似文献   

17.
想把自己古代化,书就难懂. 想把古书古人现代化,那就不难懂. --摘自金克木《〈论语〉是一部现代派小说》 《伊索寓言》里有一则"山震",说大山临盆,发出巨大痛苦的呻吟,把周边的人都搞得忐忑不安,最后经过艰苦分娩,生了个小老鼠;中国的歇后语里有"搭戏台卖豆腐--买卖不大架子大"之说,都是讽刺那些雷大雨小拉架势说大话的忽悠家.  相似文献   

18.
云 南 怒 江 州 的人 们 希 望 能 迅 速 脱贫 致 富 奔 小 康 ,因 而面 临 “人 道 ”与 “兽道 之 争 ;加 拿 大 马 ”达 连 岛 的 阿 卡 迪 亚人 也 陷 入 了 人 道 “ ”与 “兽 道 ”的 漩 涡 。那么 ,有 什 么 方 法 能 产生 双赢 的 结局 呢 ?  相似文献   

19.
报业:面对新世纪的思考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夕阳产业”还是“朝阳产业”近年来,面临电视的广泛普及和互联网的迅速崛起,有人预言:作为传统媒体的报业,好日子已经走到了尽头,很快要沦为“夕阳产业”了。有的学者甚至提出疑问:印刷传媒的红旗还能打多久?报业的前景果然如此黯淡吗?不。在当今世界上大多数国家,报业作为一项产业,其规模已十分庞大,成为国民经济的一个重要部门。如美国,现有各类报纸9000多种,读者1亿多人,雇员40多万,就业人数比钢铁和汽车制造业还多(注1)。在中国,有各类报纸2000多家,年广告收入135亿元,年广告收入超亿元的报社达5…  相似文献   

20.
不知从何时开始,也不知由什么人“开创”,有些新闻纸(尤其是综合性报纸)登的某些稿件,由一串串的套话组成,表面看像吐鲁番的葡萄,实际上却酸涩难吃,让人厌读。那套话虽然不是错话,也不是假话,甚或不是大话,却是按固定套路“套”出来的“瓦盆话”(像卖瓦盆的小贩一样,一套一套地兜售)!比如,他要搞成就报道,动辄就是“在领导的重视关怀下”、“建立了某某制度”、“广泛发动群众参与”。不管报道哪方面成就,也不论是工业、农业、文教、卫生,都用那个框子去“套”。你说它错么,它“正确”;你说它假么,它“真实”;你说它大么,也不见得。它确是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