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艺术与现实间,是一种审美关系;文学作品是创作主体对现实审美认识的结果,它体现了创作者对生活独特的审美发现,而创作者对生活的观察,也必须是一种独特的,不同寻常的审美体验。艺术家要想敏锐而准确地发现和摄取到生活的美,就需要用审美眼睛去观察具体的生活形象,把握事物的独特性、个别性。  相似文献   

2.
艺术的审美价值是从事艺术活动的创作主体和接受主体共同创造的。富于审美价值的审美对象根源于人民群众的生活之中。创作主体应深入生活,观察、体验、研究、分析生活,发现评价审美对象,形成审美意象;激起强烈的创作冲动,创作主体进行审美创造,使艺术美高于生活美。艺术的审美价值由其社会效果来决定,只有为人民大众的艺术才最富于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3.
艺术创作是艺术家审美体验的符号化.具体到绘画艺术,审美体验贯穿于整个绘画创作过程:从创作动机的发生、艺术构思的展开到绘画作品的完成、意境的生成等.绘画是画家个体审美体验的转换状态,其视觉形象所表达的是源自画家心灵的个体体验.正因为艺术独特的审美体验,才使艺术成为一种个体创造的必然存在,才使艺术作品中隐含了一个独立的精神世界.  相似文献   

4.
发话主体在艺术语言的创作过程中,常常将自己对世界的审美体验融进了艺术语言。发话主体对世界的新的审美体验需要新的艺术语言来表达,新的艺术语言也就自然产生。发话主体的艺术语言不仅反映了他对某一具体的事物的审美体验,还反映了他对世界的整体的审美体验。审美体验模式是人对世界的模式化的审美体验方式和认知方式。发话主体对传统的审美体验模式既有继承,也有超越。发话主体对传统的表现模式既有继承,也有超越,发话主体超越了固有的表现模式,艺术语言便产生了。隐喻是这种艺术语言得以产生的思维方式。  相似文献   

5.
因创作主体心灵的隐痛和创伤所形成的苦闷是创作动机的内驱力。这种苦闷主要由生活的苦难、生理的残损、精神上的疾病、政治上的失意所致,然而它却是创作主体产生幻想的最佳因素,是培养创作主体审美体验的重要条件。它可以促使创作主体洞察社会和人生的奥秘,从而使文艺作品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和艺术感染力。  相似文献   

6.
唐传奇是唐人留给我们的一份珍贵的文学遗产,其独特的创作风貌就是“诗美”.本文主要从创作主体“诗人小说家”的独特身份与气质,非凡的艺术缔造力与艺术创新精神,自觉的审美追求与审美理想三个层面对这一创作风貌进行透视分析.认为唐传奇追求“诗美”的创作风貌,不仅具有深厚而直接的文化渊源,更与创作主体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诗美”是置身唐代抒情文学炽盛的黄金时代和拥有时代精神灌注的创造精神的唐传奇作家炫才驰怀、张扬个性、作意好奇、艺术创新的结果,是唐人为中国古代小说艺术史作出的卓异贡献.  相似文献   

7.
艺术作为审美对象,是客观的社会生活经过艺术家头脑反映的产物。经过这一反映,艺术家的思想感情便渗透在艺术作品中。情感是创作主体(艺术家)意识的心理尺度,也是接受主体(欣赏者)对对象主体(艺术形象)能否得到满足的深层情绪反映。审美情感体验无论对创作主体或是对接受主体,都会引起心理的昂奋和欢快,引起精神的通体愉悦。之所以如此,是因为艺术,作为审美意识的存在,无论在艺术创作还是在艺术鉴赏中,总比人们一般的意识、一般的体验来得更强烈、更深刻,可以使人欢乐振奋、悲哀沉郁,在心海中激起  相似文献   

8.
本文认为艺术感知是主体对客观世界的非认知性的、带着主体情感色彩的能动反映,是文学创作者对现实客体的独特的把握方式。文学创作者对生活的艺术感知是文学创作的起点和条件。而文学创作者之所以有艺术感知,是因为他在长期的生活和文学实践中逐渐建构了一套审美心理结构。审美心理结构是具有一定稳定性的深层意识系统,它由一些复杂的心理因素整合而成。笔者认为这些心理因素主要包括:个人气质特点,审美需要和审美理想,独特的思维方式和情感体验,审美心理定势等。审美心理结构决定着艺术感知活动的发生,只有当具有审美价值的刺激信息与主体的审美心理结构建立了同构关系,这一信息才会在主体心理结构中产生感知的效应。  相似文献   

9.
文体折射着作家独特的精神结构、体验方式、思维方式和其他社会历史、文化精神因素。创作主体的气质对其作品的文体会产生直接的影响;作家反映生活,实际上是表达对人生的看法,而作家笔下的文体也总是其人生观的一种折射;创作主体的审美体验、审美趣味、审美理想与文体也总是发生着密切的联系。文体是由主体主观的独特的思想个性造成的,有什么样的精神世界,通常就会表现出什么样的文体特征。因而,从根本上说,文体不单是语言技巧的运用问题和表达方式的特色问题,而是主体思想、性格、气质、心理、精神个性等因素的显现或标志。  相似文献   

10.
艺术是客观的社会生活经过艺术家头脑反映的产物。这样,艺术家的思想感情便不可避免地渗透在艺术作品中。情感是创作主体(艺术家)意识的心理尺度,也是接受主体(欣赏者)对对象主体(艺术形象)能否得到满足的深层情绪反映。审美情感体验无论对创作主体还是对接受主体,都会引起心理的昂奋和精神的愉悦。之所以如此,是因为艺术作为审美意识的存在,无论在艺术创作还是在艺术鉴赏中,总比人们一般的意识、一般的体验来得更强烈更深刻,可以使人或欢乐振奋、或悲哀沉郁,在心中激起情感的波澜。因而,艺术活动中的感情体验就不是一种偶然现象,而是体现了  相似文献   

11.
李江泳 《广西教育》2014,(29):123-124
正随着美术教育观念的不断更新,人们对审美的认识和感受越来越多样化,个性创作的理念已远远超越了传统。在线描教学中,教师要以"教学艺术与缺陷补偿"为主线,针对听障学生的特点,以心理需求、生活体验为核心,引导听障学生敢于用独特的艺术语言表达情感体验,培养其审美个性、个性思维、创作个性,使他们热爱生活、自信自强,完善健全人格,从而发挥艺术教育的康复作用,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2.
在对审美体验的涵义进行界定的基础上,从创作动机的发生、艺术构思的展开到绘画作品的完成等环节,结合画家的创作实践,阐述了画家的审美体验在绘画创作中的意义。指出:审美体验贯穿于整个绘画创作过程,绘画是画家个体审美体验的转换状态,其视觉形象所表达的是源自画家心灵的个体体验。正因为画家独特的审美体验,才使绘画成为一种个体创造的必然存在,才使绘画作品中隐含了一个独立的精神世界。  相似文献   

13.
从自然客体到文学作品的创作心理中,民俗具有一定的作用.首先,民俗参与建构创作主体的生理感觉;其次,民俗心理制约着创作主体的艺术知觉,促成创作主体的审美表象.民俗以潜移默化的独特方式参与建构了主体的创作心理.  相似文献   

14.
作为艺术虽然都能给人以美感,但由于其物化形态不同,都又各自表现出独特的审美特性。我们对各类艺术审美特性的把握有利于艺术的创作和鉴赏。本文试就语言艺术中的叙事文学的审美特性作一粗略评述,以求同行的指正。寻求“和谐”之路,宽于其他艺术美好的东西总是处在和谐之中。叙事文学这种艺术形式,它能给审美主体以更大的自由云寻求和谐之路,可以使其展开更艳美的双翅,去自由地通过再现生活中存在的美,来体现艺术家的审美体验。它写人、状物、叙事、剖心,既可极自由地从“时间”上叙述,又可天  相似文献   

15.
袁艳 《华章》2010,(27)
声乐是一门表演艺术,为了更好地达到歌唱艺术的审美目的,歌者必须将自己对生活和作品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融入到演唱之中,对作品进行独特的艺术处理,并形成独树一帜的艺术风格,才能大大提高表演质量,丰富演唱的表现力,从而发挥出艺术审美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任何创造都离不开创造性思维,任何思维活动又都离不开人的记忆。记忆这一心理元素在艺术创造过程中也具有重要作用。 艺术创造过程大致可分为准备阶段和创作阶段。艺术创造的准备阶段,包括创作主体审美心理的建构,创作个性、艺术才能的形成,独特的创作领域的开拓等,艺术的创作阶段又可分为创作动机的萌动、艺术灵感的突发,艺术构思的运转等。 首先我们看记忆在艺术创造准备阶段的作用。 艺术创造,从审美心理角度看可以说是创作主体审美心理结构的外化。而人的审美心理是一个不断与审美对象同化、顺应的双向运动建构过程,这个建构过程始终与人的记忆中信息贮存丰啬有关。 审美心理结构与审美对象同化,其中原因之一便是主体记忆中贮存了相当量的与该审美对象结构  相似文献   

17.
艺术语言作为进入艺术这一使用域后形成的语言变体,蕴含着主体独特的精神和深层审美信息,它力图保存和唤起审美主体的经验、体验和情感,有效地克服了语言的局限性,最大限度地释放语言的审美潜能,从而满足欣赏者的审美要求。本文试对艺术语言创造过程中对主体的超越特性进行探索与研究。  相似文献   

18.
D·H·劳伦斯的小说主要从男女关系的独特视角揭示资本主义工业文明对人性的压抑和扭曲,这是由他的文艺观决定的.在他看来,创作和审美都离不开情感,离不开激情,作为创作主体的作家必须是一个有着心灵激情的人.劳伦斯认为艺术的真谛在于表达生活的激情,艺术的任务是展现人与周围世界的关系,而艺术的根本作用在于载道.只有如此,小说才是"揭示我们活生生关系变化之虹的最佳手段".  相似文献   

19.
从艺术接受角度,阐述现代陶艺创作是一个艺术家及作品与艺术接受主体对话的过程,并最终表现为接受主体呼唤艺术家创作更有美学意味的艺术作品,进而推动社会的艺术发展,追求人类生活的审美化、诗意化.  相似文献   

20.
艺术家的人生体验与艺术体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艺术创作归根到底都要表现艺术家感受和体验过的人生,而且须有其独特的心灵世界的映照;真切的生活及生命体验,是形成创作冲动及艺术生命的重要依据和前提。艺术家在不同人生遭际中生命体验的差异,对不同审美追求、创作风格的形成,产生很大作用;艺术家人生体验的深切独到与浮泛从俗之别,在艺术创作中有差异分明的体现。艺术作品的高质量,一个至关重要的原因,则是创作者投入了高“成本”,那就是注入其真切的生活、生命体验,以及因此而生成对自然、人生独特的领悟与理解。这应该成为目前出现的某些艺术创作中的浮躁现象的一种启迪或参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