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我们今天通常所说的"古代文学史"与"现代文学史"可以说是两种性质的文学史.古代文学史是概念史,而现代文学史是事实史,"文学"概念并不是从历史中自然发展出来的,而是在20世纪早期被建构出来的,古代文学史同样是现代事物,它是基于现代"文学"概念的历时性梳理."文学源头"也同样是出自现代视野的概念,中国文学的真正源头不在古代.而在20世纪早期.从早期诸多文学史教材中可以看到文学史的逐渐成型,也可以看到文学的逐渐成型,两者实为一者.所谓的文学史不是一种"文学"的历史.而是一种叙事的历史,"文学史实"也不是真正的历史事件,而是现代视野的建构,更彻底地说.文学史是在叙事中产生的,20世纪早期"中国文学史"的书写格外清晰地展现出这种叙事的轨.迹.对此文学史存在形态的澄清,提供了文学史解释模式转型的某种可能性.  相似文献   

2.
理学诗派是宋代诗坛上一个重要的诗歌流派,它有自己的创作队伍,有数量可观的作品,有一定的创作主旨,有自己独特的创作风格,并有一些重要的个人别集、几家酬唱集及多家选集。它不应当被文学史忽略,文学史应为其留下一席之地。这才有利于整个宋诗乃至中国诗歌史的研究。  相似文献   

3.
文学编年史著作是中国现当代文学史“重写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有价值的文学编年史都不是原始材料的无限罗列,而是包含了著者诸多深刻的学术思想与良苦的学术用心.“变中有常”的中国谱系学理念,在很大程度上可以成为文学编年史构建的基础理论.我们理想中的“中国现代文学编年史”应该从中国文学发生历史性新变的晚清时代开始,一直编写到“现代”结束、“当代”开始的时刻.它将自觉致力于发现被以往诸多文学史忽略的文学细节,并纠正以往文学史中存在的一些讹误.  相似文献   

4.
朱栋霖、丁帆、朱晓进几位专家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中国现代文学史1917~1997》(以下简称《文学史》)一书具有以下几个特点。首先 ,《文学史》客观地选评了大量的作家作品 ,特别是一些以前的文学史中见不到的作家作品。这使得《文学史》在作家、作品的选择上给人一种陌生感。恰恰是这种陌生感 ,标示出它与过去一些版本的现当代文学史教材的截然不同。《文学史》站在世纪之交的高度 ,按照文学自身的逻辑追寻其发展的线索 ,在深刻洞悉中国现代文学发展的历史进程的前提下 ,对一些在历史和现实中曾被忽略或者不被重视的作家…  相似文献   

5.
对于"文学"和"现代文学",我们的观念过于单调和陈旧,这导致现代文学史被书写得纯粹而僵化、偏执和片面,大量的重要文学现象被排斥."取代"而不是"累加"是我们最基本的思维方式,因而文学史总是以一种否定的方式更替.我们的"历史"观还是非常传统的,"真实性"、"客观性"、"规律性"、"统一性"、"有机性"等还是我们的基本观念或信念.以这样一种"历史"观为基础,现代文学史似乎就是一部主题文学史,就是一部具有等级、秩序和层次的文学史,就是一部文学规律史.  相似文献   

6.
《宜宾学院学报》2015,(9):107-113
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的研究与写作包含若干重要概念。"文学"与"文学史"是两个最基本的概念,厘清它们的内涵是文学史研究的前提。"历史观"与"文学史观"是文学史研究者所秉持的立场,对历史哲学中主客体关系的看法是历史观中带有本质重要性的一个方面。"现代性"与"入史标准"主要牵涉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性质问题,其中现代性作为一个思想史范畴的概念,当它被视为文学作品进入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的标准时,就呈现出与百年中国文学难以兼容的诸多问题。  相似文献   

7.
东汉文章是中国散文史上的一个特殊环节,它是秦汉散体文章向魏晋六朝骈体文的过渡阶段,东汉文章史上,作家众多,文章丰富,但在文学史上东汉文章却处于被忽略、甚至被排斥的境地。本文着重对这一时期的文统与文气作初步分析这一现象形成的原因的基础上提出重视东汉文章研究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8.
邹艳 《宜春学院学报》2009,31(5):134-135
古代文学史教学中,要做到"史"与"文本"的有机结合.强化"史"的意识的同时不可忽略了文本的意义.先讲"史"后讲"作品",讲授作品时教师要树立"精品"意识,处理好两个主动性同时发挥问题.课堂设计需要花一定的心思,指导学生课外阅读也是古代文学教学过程中一个不可缺少的环节.  相似文献   

9.
文章对陈思和主编的<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给予分析和评价,因其鲜明的文学史观念和学术风格而被称为"重写文学史"的扛鼎之作.  相似文献   

10.
文学史叙述的历史是文学观念的演变与发展史,文学史叙述常被文学观念所左右,它成为文学史叙述的潜在支配力量,这是造成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现代文学史叙述模式历史演变的潜在原因;一个时期的主流文学观念常与特定地域、特定历史时期主流意识形态密切联系在一起而成为文学史叙述的决定支配力量,而这样的文学史叙述并不是客观真实的文学史叙述,因此,超越特定时期、特定地域主流意识形态对文学史叙述的潜在支配而回归"文学本体",这样的文学史叙述才是科学合理的文学史叙述。  相似文献   

11.
历来易学研究,《小象》不受重视。以语料库的概念和语篇分析的手段对其分析显示,《小象》有着丰富的传统文化内涵。其重复/省略部分,是我国古代文献中极少见到的一种语言现象极为丰富的集结,为我们研究古代汉语语言衔接问题开了一个天窗。更为重要的是,《小象》“爻辞之言—爻象—原因目的结果推论/判断”的思维三段式是不同于希腊思维传统的、具有中国特征的言—象—意思维方式两大分支中的一支。同时,注重386爻每一爻小象的落实到位,这种细致、清晰和理性的思维模式正是展现了中国传统的整体、局部和细节动态关联思维特征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12.
以四种版本的中国文学史著作为标本,以两位古代文学家为个案,梳理中国传统文化的三大主干儒道释在中国文学史著作中的现状,以论证中国传统文化在中国文学史著作中的呈现经历了曲折,重写中国文学史应该不断注入文化的血液,还原古典诗人、作家及其作品的本来面目,真正领略中国古典文学的无限风光、无穷魅力。  相似文献   

13.
“寻根”文学是新时期启蒙文学的最后一站,它的文化审美启蒙的姿态很鲜明,其时代性及延后性影响巨大,值得重新反思研究。贾平凹作为贯穿当代文坛的大作家,他的小说创作是“寻根”思潮中很复杂的一个文学现象,他与“寻根”思潮之间的相互作用及其意义,在以往的研究中没有得到足够充分的阐释。贾平凹成功地避免了“寻根”文学的两大致命遗憾,在继承中国性灵文学的创作传统方面甚得神髓,真正达到了“寻根”的文学目的。这一波文学思潮给贾平凹的最大受益,则是他在创作上尝试探索出了将西方现代叙事艺术与中国传统的艺术表现手法成功结合的范例,创作出了《天狗》、《黑氏》这样的佳作。而拉美文学将神秘文化与象征艺术相结合的特点,启发了贾平凹将魔幻象征的艺术思维与禅宗思维契合,形成贾平凹式的神秘象征艺术。  相似文献   

14.
以能力为本改革“现代汉语”教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汉语是汉语言文学专业以及相关文科专业的一门老牌基础课,有其自身特点和特定的社会功效。随着时代的发展,现代汉语未能跟上发展步伐而招来多方批评。现代汉语亟待改革,要加强与社会、市场的紧密联系,突出以能力为本的教学理念。  相似文献   

15.
多年来,学界对与上海有关的现代文学现象的研究,采取的主要文化视角是都市文化和海派文化。都市文化和海派文化视角照亮了一些文学现象,也留下了一些盲点。鉴于此,根据现代时期上海的租界语境,提出“租界文化”概念。租界文化和海派文化、都市文化既有相通之处,又有明显区别。“租界文化”概念的提出,为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开创了新的维度、新的尺度、新的空间。  相似文献   

16.
历来学者多批评骈文繁缛华丽、重文轻质,并以其典雅深奥、用典颇多、难以学习掌握为病。自文学有雅俗之辩后,骈文又被冠以“贵族文学”之名而为学界不齿。自白话文行世后,骈文更是少人问津,鲜有用武之地。其实,骈文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独有的一枝奇葩,其特有的艺术表现力和其丰富的文学资源都是不应被忽视的。  相似文献   

17.
一百多年来,各种版本、体例的《中国文学史》相关著作已有一千多部,但总体质量却不容乐观。文学与文化历来就是水乳交融的,文化是文学的根,中国古代文学的辉煌自然孕育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土壤,所以如果削弱、忽视甚至离开了中国传统文化,要想真正读懂中国古代文学那是不可想象的,而这正是目前大多数《中国文学史》著作的致命缺陷。  相似文献   

18.
一味求“新”与求“全”并不就能解决文学史编写的问题,它可以在有限的范围内修修补补,但它无法完成“重写文学史”的最初设想与最终使命。如果对文学史编写的理论上(史学观念与方法以及对“中国”文学的认识与整合)缺少突破,文学史编写的实践就不可能达到我们所设想的目标。“重写”将会是在一个较低的层面不断重复的过程。要编写出高水准的文学史,有待于提高对文学史书写中基本问题的认识,有待于寻找更多的写作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9.
张爱玲的小说《年青的时候》是现代文学史上一篇被忽略了的短篇佳作,其独具的特点显示出鲜明的不可替代性。小说通过一段年青人的情感经历,揭示了人的二重性,展示了人生固有的、普遍的、深层的"底子",以深刻的哲学内涵表现出对特定时代的超越,可谓寓哲理于凡俗,寓大悲于平静。创造性的对比和象征手法的运用是其艺术形式上的突出特征。  相似文献   

20.
中国古诗词历史源远流长,是我国文学宝库中最为宝贵的珍藏,历来受到国内外学者的青睐。对于古诗词的英译,已是自古有之。由于译者主体的不同,译文和方法也千差万别。英国著名翻译理论家彼得·纽马克对自己的研究成果进行总结,并借鉴其他一些跨学科的知识提出了“语义翻译”(semantictranslation)和“交际翻译”(communicativetranslation)理论。用纽马克的翻译理论来指导古诗英译,不但可以使译品更富有诗意,而且也会丰富翻译理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