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相对于“韩国出版人会议”,代表韩国出版界的权威组织似乎是“大韩出版文化协会”。该协会是所有出版社的组织,代表韩国面向国内国外开展活动。该协会既是“首尔国际图书博览会”的主办者,又是实际的运作者。把出版界的意见传达给政府或国民,该协会又起到“窗口”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相对于"韩国出版人会议",代表韩国出版界的权威组织似乎是"大韩出版文化协会".该协会是所有出版社的组织,代表韩国面向国内国外开展活动.该协会既是"首尔国际图书博览会"的主办者,又是实际的运作者.把出版界的意见传达给政府或国民,该协会又起到"窗口"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中国第一部全面论述台湾出版历史的学术专著——《台湾出版史》在《出版广角》连载后,近日由河北教育出版社出版。9月1日上午,“《台湾出版史》新书发布会”在北京国际饭店举行。来自中国内地、台湾、香港及海外的华文出版界人士150余人出席了这一华文出版界盛会。这也使得该发布会成为第八届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期间最大的一次华文出版人聚会。  相似文献   

4.
中韩建交已迎来第21个年头,中韩两国关系在各个领域发展日益密切,2012年还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活动以纪念中韩建交20周年.在出版领域,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与韩国出版学会每年举行出版学术会议,在两国交替进行,至今已持续了15年.中国出版界还与韩国出版协会结下深厚友情.2012年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邀请韩国作为主宾国参展,韩国从中国引进版权量列全球第4,中国也一直把韩国当作最重要的出版合作对象国,但我们不能说对韩国出版现状了解得很清楚,对韩国的出版历史了解得就更少了. 由韩国元老出版人组成的"思刊会"于去年年底出版了《思刊会三十年史》,该书可以成为了解韩国出版产业的很好的参考资料.根据思刊会的会则,该组织设立目的是"增进会员之间的友谊与和睦,必要时,协助出版界的发展和韩国出版文化协会的运营".  相似文献   

5.
范军 《现代出版》2013,(6):50-55
出版是理想主义者的事业。出版人的理想与信念、信仰有着密切的联系。出版因理想而有崇高感,出版人因理想而有尊严感。出版人的职业尊严既来自自尊,又来自他尊。出版寄托理想才有精神力量。当今的出版界亟须理想主义精神的复归。  相似文献   

6.
自1991年始,上海出版印刷高等专科学校与日本编辑出版学校建立了密切的校际学术交流。8年来,数度聚首,中日双方的出版工作者和出版教育工作者就中日出版业的源流与状况、出版职业教育的提高与发展等问题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探讨。每届研讨会均有一个贴近现实、注重发展的论题,如“市场经济下的出版与出版教育”、“电子计算机的发展与出版教育、出版人的职能资格与出版教育及中日出版交流史的研究”等等。参加交流的人员不仅有两校的教师,还有两国出版界的一些知名人士。交流的成果既促进了学校专业教学质量的提高,也为出版界的同仁提供了丰富的参考资料。  相似文献   

7.
曾几何时,“出版无学”的帽子令出版人不平和激奋。然,平心静气想想,出版的理论建设、理性思维、概念体系是何等薄弱,而新知视野是何等封闭和狭窄。出版界有关“知识经济”的读本出版可谓多矣,但对自身知识的充电紧迫感却迟钝、淡漠。本刊特辟“新知视窗”,目的在于为出版界打开一扇扇新知识、新概念、新思维的“视窗”,给出版人的大脑吹送些许外部世界新鲜的“负离子”。  相似文献   

8.
由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主办的“中韩出版学术交流研讨会”1月14日在北京图书大厦举行,70多家出版社、出版教育单位和出版界专家与会,听取了韩国出版学术访华代表团的精彩演讲,主客在提问与解答的过程中得到出版学术的交流。韩国惠泉大学教授李钟国先生作了题为《韩...  相似文献   

9.
高婷 《编辑之友》2010,(11):30-32
前几年,被日本的白夜书房翻译出版的由韩国学者李相福、金宅焕共同撰写的<韩国警告的媒体大爆炸>一书,详细描述了韩国由互联网引起的媒体多样化,同时探讨了受到巨大冲击的出版业已经、正要和将要采取的对策,在日本出版界持续引起了反响.今天,中国的传统出版业同样受到数字出版的冲击,作为出版人的我们又应该如何应对这样的冲击呢?  相似文献   

10.
华文出版     
东亚出版让人焦虑由日本丰田基金会赞助的第二届东, 亚出版人会议日前召开,会议以“出版在文化产业中的地位与发展策略”为主题, 来自日本、韩国、中国大陆、台湾与香港等五地10多位出版人共述了他们的焦虑。  相似文献   

11.
正本刊讯8月30日,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举办了韩国出版协会会长尹炯斗先生新作《一个出版人的自画像》出版座谈会。《一个出版人的自画像》是韩国出版协会会长尹炯斗的自传作品,作者通过对自己人生经历的描述,向读者全面展示了一个出版人的成长历程,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图书出版运作流程,以及在此过程中所需要的人格品质和专业素养。据悉,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版权引进图书在国内出版社一直名列前茅,连续三年获得"中国图书对外推广计划"单  相似文献   

12.
正传统出版人在出版业态的思考与创新中需要处理好地域化与全球化的关系。这对矛盾的交织并行,缠绕斗争,是出版业今后的新常态之一。常态不是静态平衡,而是动态平衡,出现的任何此消彼长都不足为怪。《中国新闻出版报》报道:传统出版人曾经将全球化视为一只狼。10年的经历似乎说明,传统出版人没有被此狼吞噬。全球化的结果使传统出版人更加方便地获取世界范围内的出版信息、出版资源,并迅速转化为国内出版生产要素。比如,传统出版人可以第一时间知道美国亚马逊出了什么书,国外哪位知名作者正在着手  相似文献   

13.
韩国出版团体计57家,网罗了出版、发行、印刷行业。其中较大的机构是韩国出版文化协会,其成员单位占出版社总数的70%~80%。它出版的《韩国出版文化》包括出版信息、书评、协会活动、政府相关政策,新书书目及广告等,还不定期出版理论性书籍及年鉴。它在韩国影响较大,多次组织韩国出版界参加国际书展。其次是韩国书店组合会,其成员单位占  相似文献   

14.
21世纪中国出版业战略性前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刚刚跨入新世纪之际,许多出版人都在思考着一个共同的大问题:周世纪的中国出版业究竟向何处走,又会面临什么形势呢?对这个问题可能有见仁见智的不同看法,本文着重从出版体制、经营策略、科技进步、人才培养四个方面,谈一点不成熟的见解,以就教于出版界同仁。一、中国出版体制的改革走势改革开放20年来,中国的出版改革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但是,与全国其他行业体制改革的进度和国际出版界的竞争态势相比,中国出版体制的改革相对滞后,与国内、国际的大形势不相适应,必须加快改革进度,以免在国际竞争中陷于被动。笔者认为,Z…  相似文献   

15.
本刊讯全国书市与全国图书订货会、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并称为出版界的三大盛会。因此,每年的1月、5月和9月就成了出版人聚首的日子,出版人“饕餮”的“盛宴”。自1999年开始,这三大盛会许多同行几乎年年参加,场场不落。但总体感觉,年复一年,日复一日,这“盛宴”越来越不好操办,  相似文献   

16.
张国功 《出版科学》2012,(4):109-112
暮春时节,接到老出版人喻建章先生寄来他主编的出版人诗集《海滨诗草》(江西人民出版社,2011),典型的布面小精装。摩挲之下,不禁生出无尽思索。喻建章先生是典型的老出版人。虽说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我进入出版界时,已经退休的喻先生仍在负责江西的出版科研工作,与他时有过从,但我  相似文献   

17.
由香港出版人发行人协会联合台湾出版界举办的“中文书展”于1990年8月11日至20日在香港大会堂低座展览厅举行。该书展一年举办一次,此为第12次。今年展出的图书共3万余种,都是近二三年在港、台出版的新书,包括上自天文,下至地理;文学、艺术、科技,以至所有应用类书籍,应有尽有。参展单位包括港、台两地出版及  相似文献   

18.
1998年成立的(社团法人)韩国出版人会议,从成立的第一天起,就对培养出版专门人才给予了极大的关注,设立了.韩国出版大学",开设了"e-商务课程""出版经营者课程"以及"出版编辑课程"等."首尔图书学院"(简称SBI)属于韩国出版人会议附设的教育培训机构,继承、扩大并发展了韩国出版大学的活动内容.  相似文献   

19.
《出版经济》2004,(7):16-16
定性来看,造货能力对出版人来说有几道门槛.由高到低,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出版界普遍认为,对刚进入出版行业的新人来说,年加工100万码洋的图书已是一件不简单的事情;一年忙碌下来,生产图书的能力达到千万码洋以上的出版人,可以说是小有规模;而突破亿元码洋的造书能力,对出版人来讲,则是一件相对困难的事情;有5亿码洋造货能力的出版人,则是出版界的高手;10亿码洋的出版造货能力,目前当是一枝独秀.  相似文献   

20.
未来出版人谈出版——版权贸易热的“冷”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出版业正在大踏步地发展,是为数不多的几个发展迅速、效益显著的行业之一。许多在校学子的择业倾向,也在大踏步地向出版界靠近。他们观察着,并没有因为缺乏实践经验就放弃理性的思考和提出中肯的批评,这是青年无畏的勇气。许多真知往往是从“大胆的假设”开始的。我们希望“未来出版人谈出版”成为一个窗口和舞台,至少可以让有志于出版的青年与出版界作一次亲密接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