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通过对中西疯癫认识史的考察与梳理,可以发现,"疯癫"的文化义涵是异常丰富且是处于不断变化中的。它在不同民族、不同时期的话语体系中,呈现出截然不同的面貌:它既是真理的代言者,又是愚蠢弱智的化身;既是道德的楷模,又是罪恶的源泉;既是里比多得不到释放或转移的结果,又以"失败之英雄诗"示人;既是旧道德秩序的破坏者,又会被动地纳入理性的严格管辖下成为现存秩序的附庸。总之,"疯癫"不是病理学或者医学事实,而是一种文明与文化事实,"疯癫不是自然的产物,而是文化的产物",是在人的文化观念衍变中构建出来的一套内涵驳杂且呈相互背离状态的话语。  相似文献   

2.
疯癫不是一般医学意义上的疾病,也不是一个永恒不变的实在,而是一种历史话语建构.由于文化不同,中西方疯癫认知观呈现了一定的差异.进入世界"现代性"进程的中国,其20世纪上半叶现代文学中的疯癫话语建构与西方现代社会疯癫观有着更密切的联系,但是,在中国独特的文化语境中,疯癫话语发生变异,它的出场及其变迁,与中国社会现代性进程的推进有关,与中国知识分子社会身份认同有关.  相似文献   

3.
纺织与文明     
纺织伴随着人类文明诞生与发展,纺织品不是一种简单的产品,它满足着人们物质和精神的双重需要,体现了世界不同文化的特征和人们对文化的追求,它的存在形式,发展和变化又与人类其他文化现象相联系,同处于一个文化大系统中从而表现为既是人类文化的产物,又是其表征。  相似文献   

4.
亚裔美国文学奠基人之一赵健秀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呼吁人们必须区分"真实"和"虚假"的亚/华裔美国作家,而在现实生活中,亚/华裔美国文化身份的形成却离不开"表演性"。这种表演不是"冒名",而是"扮演",虽削弱但并不废止文化身份本身。它既是美国白人主流文化主宰下"东方主义"的必然产物,又是亚裔美国文化身份及主体性建构的必经之路。  相似文献   

5.
本文从语言学的角度讨论中国现代文论的类型及“转型”问题。语言既是“器”又是“道”,既是工具,同时又与世界观和思维方式有着深刻的联系,具有思想性,这是两个不同的层面。从思想上,现代汉语构成了中国现代文化和中国现代文论的深层基础,中国现代文论的类型从根本上是由现代汉语决定的,现代汉语不发生根本性的变革,中国现代文论就不可能“转型”。中国现代文论既与现代语境相适应又与中国现当代文学创作相适应,“重建”一种既脱离现代汉语语境又脱离当代文学创作实践的文论话语,既没有必要,也不可能。这不是文化理想的问题,而是文化实际的问题,它有着深刻的语言学基础  相似文献   

6.
在旅游展演场景中,民间艺术审美主体呈现为由文化持有者、舞台表演者、节目策划者以及导游等多种不同文化身份共同动态建构而成的复杂状态。这种审美主体不是指单个人,而是一个群体,是一群体代表不同文化逻辑的话语力量。它既是民间艺术展演文本的文化持有者和生产者,也是民间艺术展演文本的演出承担者和意义生发者。同时,这种审美主体又是处于被凝视状态的,它必须依靠旅游者的观看和想像才得以存在和凸显,才显示出有效的文化身份和文化意义。因此,旅游展演语境中的民间艺术审美主体是一种虚化、模糊而又有多重含义的想像对象,也显示出民间艺术审美主体的呈现是一种社会关系的生产和建构。  相似文献   

7.
"新时期"小说的自我认同的建构与中国现代性内部的注重悖论和冲突有着密切的内在关联。从"新时期"初期小说将人道主义话语、个人主义话语与人民话语的纠缠,到中期以民族、文化为中心的群体性寻根话语,都是中国现代性及其困境意识在人学和文学两方面的具体表征。作为审美现代性的集中体现,"先锋小说"既是"新启蒙"思潮的深化,又是对它的彻底反叛。"新写实"等"新"字号小说同样显示着中国现代性文化逻辑对主体认同建构的深刻规约。  相似文献   

8.
民族之间的差异很重要的便是文化的差异,文化传统不仅有民族性,还有鲜明的时代性。它不是僵死凝固的,而是随着时代向前发展的。文化传统既是文化积累的结果,同时又是文化变迁的产物。中国古代的文学遗产是文化传统中的重要部分,对文学遗产的批判继承,是必须作出具体分析的  相似文献   

9.
自吉尔伯特和古芭的《阁楼上的疯女人》问世以来,文学中的女性疯癫现象引起了评论界的关注,人们开始重新审视经典作品中的这一问题。疯癫不是与生俱来的精神疾病,女性疯癫亦非自然化的产物,而是特定社会文化建构的结果。疯癫的标签一旦落在女性的身上,她们从此陷入无声的黑暗之中。《简·爱》中的伯莎·梅森、《藻海无边》中的安托瓦内特和《黄墙纸》中的女主人公,三者的疯癫均是父权制在所谓"理性时代"的产物。对女性疯癫建构的探讨,旨在揭露父权制及其男性中心主义医疗体系通过建构女性疯癫达到剥夺女性话语权之目的。  相似文献   

10.
从逻辑学角度看,"主体教育是什么?"的言说是一个悻论,造成这种悻论的原因在于我们日常生活中在语言意义问题上所持的"指示论"或"指称论"。为克服"指示论,域"指称论"的缺陷,语言学家们放弃了在这个问题上的实证主义态度,提出了"言语行为论"。奥斯丁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语旨力理论"。根据这一理论得出"主体教育是什么?"的言说既不是一种描述性的语言行为,也不是一种规范性话语。而是一种批判性话语。其意义不在于向听者揭示物质事实的某种属性,而在于激发、促进、拓展听者自身对自身参与其中的现实教育活动的深层思考。作为批判性话语,它参与现代教育实践的方式主要不是提供知识的基础和具体行为的指导,而是要唤醒教育实际工作者的历史意识、主体意识、价值意识与创造意识,以便通过教育思想的解放达到对教育实践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There is a considerable historiography of the Western panic over masturbation which began early in the eighteenth century and which still lingers in mutated forms in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This article looks in particular at the nineteenth‐century phenomenon of the rise of the belief, initially, that masturbation was a contributory cause of insanity, and, subsequently, that a particular and identifiable form of insanity was the outcome of self‐abuse. By the end of the century the patients' fears of having risked insanity through masturbation were increasingly being seen as more damaging than the practice itself, though this might be blamed for causing the lesser affliction of neurasthenia. A number of scholars – some of them practising psychoanalysts and psychiatrists – have addressed this subject over the past fifty years. An account is given of the most significant contributions to the subject, and the strengths and weaknesses of their arguments analysed. It is argued that there are still several unanswered questions about the rise of the idea of masturbation as mentally (as well as physically) deleterious, and its decline. Some suggestions are made for reasons why fears of masturbatory insanity became so acute in the mid to late nineteenth century, particularly, within the European context, in Britain (this article does not address the particular hysteria and ferocity manifested in North America). Hypotheses are advanced for the still unexplained decline of the strongest version of the theory of masturbatory insanity several decades before the end of the nineteenth century. It is particularly intriguing that this decline is perceptible in the writings of those who had previously been leading advocates of the theory. Social, medicopolitical, and personal factors were all doubtless contributory, but a number of questions on this apparently extensively researched topic remain open.  相似文献   

12.
东西的小说《救命》讲述了一个情节趋向极致荒诞的故事——为了满足麦可可这一精神偏执的女子的过分要求,好人孙畅贡献了自己的婚姻.之所以荒诞而又圆满,原因在于这一故事情节只是抵达作品内蕴——探讨有关疯癫与理性的命题的工具.在生命陨灭的压力面前,疯癫与理性可以转换;当理性无法提供救赎的时候,生命可依托之物只余疯癫;表层上孙畅拯救了麦可可的生命,深层地作为信仰之象征的麦可可通过“疯癫”使孙畅从实用理性的禁锢中同样得到了救赎.  相似文献   

13.
"虚拟主体"是指以TCP/IP协议为基础在互联网上虚构、假设的网络行为的实施者.在处理网络争端的过程中,人们提出:虚拟空间中虚拟的"人"能否人格化,从而成为法律"人"?通过对法律人格内涵、标准的分析发现,虽然法律人格在现代社会呈现扩张的趋势,但赋予"虚拟主体"法律人格的设想没有法律上的进路."虚拟主体"是民事主体在网络环境下的身份,它代表了不同的现实主体在网络活动中不同的地位并体现了他们的特定的利益.  相似文献   

14.
"引证权威"与"诉诸权威"谬误辨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权威有“学术”方面的和“政治”方面的;“引征权威”与“诉诸权威”不同,“引征权威”是一种常用的论证方法,而“诉诸权威”则是一种“以人为据”的逻辑谬误。“诉诸权威”分为“诉诸相干权威”谬误和“诉诸不相干权威”谬误。引用权威不当或滥用权威会导致“诉诸权威”谬误。  相似文献   

15.
释“捆”     
对于《孟子》中“捆屦”之“捆”的解释,存有三种不同的观点:一种释为“叩椽”,一种释为“编织”,第三种将“叩椽”与“编织”合流。文章认为“捆”当释为“编织”义。  相似文献   

16.
长期以来,人们普遍将法国学派视为“影响研究”学派,将“传播研究”与“影响研究”等同起来。现在看来,“法国学派”的方法是“传播研究”而不是“影响研究”,我们有必要将“传播研究”从“影响研究”中剥离出来,将这两种不同形态的比较学研究加以明确的界定和区分。这有助于我们深入认识“传播研究”的独特的方法论特征、它的意义和价值,使“传播研究”与“影响研究”互有分工而又相互补充,使我们对比较学的研究范围和方法的划分更为科学化,在研究实践上也更具可操作性。  相似文献   

17.
精神迷乱者的形象在中世纪的记载里,常常因文明形态差别迥异。因精神障碍而作出的行为,时而因法律人格的否认而不加处罚,时而因揭示了原罪而使当事人受到严惩。总体而言,西方文明在日耳曼部族传统与宗教势力的双重结构下,对于精神障碍者的态度是严厉、排异甚至力图消灭。同时兴起的追猎巫者运动,也是对于精神障碍者的一场浩劫。相比之下,保存了希腊文明的东罗马帝国以及更遥远的伊斯兰世界,对于精神障碍者的态度就温和许多:将其视为着魔者,使其受精神障碍支配的行为归于无效。同时出于盖伦传统的影响,将精神障碍的原因归于人的大脑,从而为未来的医学心理学发展埋下种子。两种不同的思路共存并互相影响,将精神障碍抗辩的主题引入近代。  相似文献   

18.
刘海 《绥化学院学报》2007,27(5):139-141
“虚“是中国古典哲学与美学中的一个很重要的概念,它是对“道“的存在状态的描述.文章从“虚“的字源考证着手,具体考察了它从哲学层面向美学层面的转化,它体现了中国人的生存方式与审美追求.对这一范畴的分析,将有助于我们对中国古典艺术精神的理解.  相似文献   

19.
“大同”思想起源于春秋时期,是儒家构想的“和谐社会”,是源于“不同”之上的“致中和”,其精神实质是“和而不同”。这些思想精髓对于今天“和谐社会”的理论构建仍有重要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