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 毫秒
1.
小A,男,初二学生,老师反映他性格孤僻,平时与同学缺乏交往,让家长领孩子到校外找心理咨询员咨询一下。家长对孩子说了老师的意思,但孩子坚决不同意,认为精神有病的人才去心理咨询,而自己又没有心理问题,不愿意配合。家长无奈之下,直接找了心理咨询员,问心理咨询员是否可以以家长朋友的身份到家里访问,寻机和孩子谈谈,解决孩子的问  相似文献   

2.
对于一个正常人来说. 不管你是否愿意,与人交往,是人生的必修课, 不管你是否愿意,与人交往,是与生俱来的要求。 交往是一种技能,需要家长的亲身示范,也需要孩子用心学习, 交往也是一种态度,需要家长的正确引导,也需要孩子的积极配合。  相似文献   

3.
采访地点:广州市芳村区金兰苑小学采访对象以及方式:随机选择了八位学生和八位家长进行采访采访时间:2005年9月9日下午放学前(当时许多家长聚集在校门口接孩子)(记者:你(您)觉得孩子上下学,家长该不该接送?)孩子们说孩子A(三年级学生):我认为一二年级的小同学上下学应该让家长来接送。因为一二年级的小同学,对交通法规了解不多,自我约束力也不强,自己一个人上下学容易发生危险。而三年级以上的同学就不应该让家长来接送了,因为我们已经学会怎样防拐骗,交通意识也较强了。不过我只是在一年级时让妈妈接送了几个星期,因为我家就在学校旁边。…  相似文献   

4.
现在,大多孩子是独生子女,有些家长就对孩子百般呵护,整天把孩子关在家里,不愿意让自己的孩子与别的孩子交往.   ……  相似文献   

5.
刘冬冬 《班主任》2020,(4):31-33
小辉是我校二年级学生,小时候曾被家长送回老家交给爷爷奶奶照顾。长期和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备受溺爱的小辉,转入新校后在与父母和同学交往上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问题。一、寻密——不适应的孩子转到我校一段时间了,小辉却一直只和班里两个调皮的同学打闹,和别的孩子似乎都融不到一起。  相似文献   

6.
孩子之间的友情是在共同活动和交往中逐步建立和深化的。多数孩子是很乐意与同龄伙伴相处的,家长应鼓励孩子多结交朋友。同学之间的交往是孩子人际关系中最重要的。无论是在幼儿园、小学、初中,还是高中,我的孩子依依和同学的关系处得都非常好,赢得了一大帮同学的友谊。  相似文献   

7.
《中华家教》2020,(1):37-37
不久前我接到一位学生家长的电话,她的女儿是我班里刚转学过来没多久的孩子。这位家长说,她的女儿比较内向,怕她不愿意跟老师、同学多交流,影响孩子的情绪,进而影响她的学习。我告诉家长我会留意孩子的情况,如果有什么问题会随时跟家长进行沟通。  相似文献   

8.
交往既是人的需要,也是现代社会对人的要求,从教育者的立场看来,家长希望孩子能与他人交往,并希望孩子有较强的交往能力,而不愿看到孩子没有玩伴,也不愿意  相似文献   

9.
从一年级一直带到五年级.我以为我了解这群孩子,对他们的得失和需求了然于胸。这种自信使我常常得意忘形:这些孩子太幸运了.幸运地碰到了我这样一个愿意相信、理解、宽容他们的老师;他们太幸福了,他们的老师——我,常为他们的幸福、快乐而反思着,学习着。就在我“沉醉不知归路”的时候,一条来自家长的短信在我的心中激起不小的涟漪——她告诉我,自己的孩子说班级有同学收费租借图书。  相似文献   

10.
韩熠 《班主任》2004,(4):28-30
一、问题概述与背景资料 王涛(假名),男,11岁,小学五年级学生,与父母同住,独生子女.学龄前,父母上班时间无暇照顾孩子,王涛常常是独自被反锁在家中.没有上幼儿园、学前班的经历.一年级时胆小,不敢与同学玩;二年级开始表现出和同学不能友好相处.三年级我开始担任王涛的班主任,发现他与同学不能很好地交往,语言表达能力差,情绪容易激动,经常因为一些小事打架.  相似文献   

11.
一位妈妈 我认识一个孩子,他已经上小学三年级了.从一年级到三年级的成长档案里,一直有孩子上课发言不够积极的记录.妈妈也没怎么在意,只是认为是孩子比较内向的缘故.直到有一天,她作为家长被校方邀请到孩子班级听课,亲眼目睹孩子班级的同学们如何争先恐后回答老师问题的场面时,才为孩子静如止水、事不关己的课堂沉默深感叹息.她有些懊悔自己的疏忽,并暗暗埋怨孩子的不争气.  相似文献   

12.
一个家长在电话中谈到:我的孩子10岁了,上小学四年级,是个男孩子。有一天,孩子从学校回来说:他不小心碰了同学一下,那个同学就用砖头砸他。平常碰到这样的问题,我都亲自去找那个孩子,与那个孩子谈谈,大多数情况下是起作用的。但有时对方的家长知道了也会找我抗议,认为孩子有问题应该去找家长,不应该训斥孩子。有时我也试着让孩子自己去解决问题,孩子说“他再打我,我就打他!”实际上,孩子很多时候对问题听之任之,不会解决问题,而是逃避问题。我应该如何对待这个问题呢?这个家长提的问题很普遍。从孩子走出家庭,走进群体…  相似文献   

13.
家庭环境对小学生的心理健康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有些家长在教育孩子方面比较专制,对孩子要求几乎到了苛刻的程度,剥夺了孩子所有的自由和权利,一切都要孩子按照家长的想法去做,如有反抗就横加指责,使孩子整天生活在压抑状态下.在我所教的学生中有一张姓小女孩,她聪明,学习也比较努力,小学四年级时就能写一手好文章.但她整天都不高兴,和同学在一起玩时总是说这个不跟她好了,那个说她坏话了.……  相似文献   

14.
我儿子今年7岁,上小学二年级。他才开始上学时被同学欺负了两次,我当时很生气,就到学校告诉老师,不但教训了那个同学,还说了他的家长。后来我发现,没人欺负儿子了,他却开始欺负其他同学。开始我没当一回事,反而觉得儿子有自我保护和反抗的意识了,但渐渐的这种行为越来越多,连在家里也变得喜欢发脾气、摔东西了。是我做错了吗?我该怎么办?湖南长沙依兰很多家长像您一样,常常只担心孩子在学校被欺负,却很少会关注自己的孩子欺负别的孩子,还有些家长对于自己孩子能够打赢别家孩子而沾沾自喜,认为是有能耐,长大了会比较有出息,这些做法都是错误…  相似文献   

15.
对于许多家长来说,孩子进入青春发育期是件既令人高兴又令人烦恼的事情。孩子长大了,比以前懂事了,可是让他们担心的事情也越来越多了。这时的孩子一回家就喜欢躲进自己的小房间,爱买带锁的日记,希望拥有自己的空间。最让家长头疼的是,家里还会时不时地接到孩子异性同学的电话。对于孩子的异性交往,有些父母和老师往往感到手足无措。他们看到孩子男女相处,就大惊小坚,紧张敏感,怀疑孩子的收信是否是情书,疑惑电话中是否有秘密,对孩子的异性交往严加防范,甚或横加干涉和指责。还有一些家长和老师面地类似问题或欲言又止,或旁敲侧击,不知如何是好。那么,究竟该如何看待青春期的异必效往呢?  相似文献   

16.
“不要跟‘坏同学’做朋友,要跟‘好同学’做朋友。”昨天,张小姐发帖称,同事的孩子在花同某小学渎一年级,上周五老师给家长们发了这样一条短信,让家长告诉自己的孩子,不器跟“坏同学”做朋友,要跟“好同学”做朋友。  相似文献   

17.
掌声响起来     
五(4)班的孩子,家庭条件都比较好,再加上现在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在家是众星拱月,呵护倍至。娇惯的结果是许多孩子比较自私,惟我独尊。这不,刚开学是按四年级时的老座位坐的,半个月以后熟悉了学生,想重新排座位,问题却来了。调查表上,愿意坐在二、三两排的占百分之八十,剩下六位同学愿意坐在第一、四、五排,其中仅有一位同学愿意坐在最后一排,我不禁愕然。这时,蓦然想起刚开学时,一位同学看不清黑板上的字,卞思颖同学主动和他调位的事,也许,我忽略了一个最佳教育契机。于是,第二天晨会课上,我郑重地说:“同学们,今天,我要表扬一位同学,她在…  相似文献   

18.
马老师:您好!请您赶紧帮帮我们,我们的女儿差点自杀……情况是这样的。孩子原来在我们单位子弟学校读书,她在学校里享受着特殊待遇,比较娇惯任性,不能和同学们正常交往,不合群。五年级时为了让孩子考重点中学,就把她转到奶奶家附近上学,由奶奶照顾她的生活。我们很忙,有时候差不多一个月才能和孩子见个面。我们经常对孩子说,要好好读书,以后才能上重点中学,可是孩子却越来越不愿意在目前这所学校上学了。有次孩子滑倒了,不是很重,但是她就借口腿疼好几天不去上学。后来因为作业的事老师批评了她,她又不愿意上学了。孩子看的书很多。她爸爸看…  相似文献   

19.
正多年的工作实践使笔者深刻认识到培养幼儿交往能力的重要性,然而,实际工作中很多教师却经常忽视这个问题。在幼儿园中总有这么一类孩子,特别不爱说话,语言表达能力差,不愿意与别人交往,表现出明显的交往能力发展不足。结合工作实践,经过认真地分析,笔者认为出现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家庭教育环境的缺失。现在很多家庭的父母把孩子交给老人管理,他们认为,孩子上了幼儿园,教育就是教师的事情。他们不知道,幼儿教育是一个社会工程,它需要家长与教师的配合,  相似文献   

20.
一、知情同意以前我曾辅导过一个学生,该生在校不和他人说话(主要是不和男生说话),常和同学打架,上课时经常跑出去玩。班主任无可奈何,把他领到学校咨询室接受咨询辅导。经过几次接触,我才取得她的信任。为了了解她的家庭情况,我请班主任跟家长联系。家长知道后,表示不愿意孩子再接受辅导。家长认为孩子从小就不爱和男生说话,刚上幼儿园时也不愿意待在教室,这不是心理问题,不需要心理辅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