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 毫秒
1.
王宇 《新闻界》2012,(6):3-7
本文采用框架理论的研究方法,以《人民日报》近10年来的食品安全报道为研究对象,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式,从报道主题、消息来源、报道领域等方面入手分析了该报食品安全报道议题的形成和变化。食品安全报道的消息来源偏向以及食品报道从"食品卫生"到"食品安全"的变化等,在此基础上提出食品安全报道应坚持理性和建设性原则;应加强从业人员的科学素养并致力于提升公众的健康知识素养。  相似文献   

2.
本文采用框架理论的研究方法,以《人民日报》近10年来的食品安全相关报道为研究对象,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式,从报道主题、消息来源、报道领域等方面入手分析了该报食品安全议题的形成和变化,食品安全报道的消息来源偏向以及食品报道从“食品卫生”到“食品安全”的变化等,在此基础上提出食品安全报道应坚持理性建设性原则;应加强从业人员的科学素养并提升公众的健康素养.  相似文献   

3.
张畅 《东南传播》2018,(4):154-156
典型人物报道作为一种重要报道文体,在我国政治宣传上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进入新世纪,我国典型人物报道的数量和影响力比上世纪明显减弱。除却自身局限外,媒介环境、受众需求的变化均对典型人物报道效果产生影响。本文拟从"框架理论"出发,以《新闻联播》典型人物报道为研究对象,分析《新闻联播》典型人物报道的特点及理论在实践中的表现,寻求新时期我国典型人物报道的发展新路径。  相似文献   

4.
杨若男 《东南传播》2018,(5):155-158
本文基于框架理论,以《人民日报》2012年至2017年间110篇二孩议题的报道为研究对象,对其框架要素进行比较分析,使用内容分析与文本分析研究方法,探究中国主流媒体对相关报道的框架构建.研究发现随着政策的推进,报道中的政治倾向不断弱化,人文关怀不断增强.最后本文试图讨论在新媒体环境下,主流媒体完善二孩议题的报道框架、改进传播效果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5.
本文运用框架理论,对中央电视台深度调查类节目《新闻调查》2009年至2014年关于未成年人的报道进行内容分析,发现《新闻调查》在未成年人报道中存在刻板印象,其报道内容与特定时期社会议题相关。  相似文献   

6.
经济发展、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衍生的拆迁问题历来备受社会各界关注。在框架理论下,将《南方周末》2000-2018年间的拆迁新闻报道作为研究对象,从报道数量、报道主题、消息来源、情感基调、报道类型五个方面进行实证内容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对其在这一议题中的框架呈现进行了总结归纳。研究发现,《南方周末》在近十九年对拆迁事件的报道中遵循了有关框架的限定,这与其人文关怀的价值取向密切相关,同时也存在着框架的变动,这里涉及到的是与社会现实的密切互动。  相似文献   

7.
谭天  曾源 《东南传播》2016,(4):138-141
政府、媒体、群众对艾滋病议题日益关注,世界艾滋病日成为了政府、媒体宣传艾滋病的主要机会。本文选取网络媒体为研究对象,对人民网、网易网、凤凰网在近三年艾滋病日对艾滋病报道的框架构建进行内容分析,研究发现,三者对艾滋病报道的报道方式、新闻议题、新闻出处、报道语气、信息来源均呈现统计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8.
孙卫华  咸玉柱 《当代传播》2021,(5):41-44,68
转型期中国主流媒体的维权报道,反映了中国维权议题的实践特征和社会治理的行动路径.通过对《人民日报》维权报道的历时性考察、报道语境的社会学分析以及微观文本的内容解构发现,该报的维权报道凸显了合法化基础上的"行动-共识"框架.行动框架主要关注维权实践的现实困境及破解之道,而共识框架则从凸显正面性、弱化冲突性以及重视平衡性等视角出发,构建正向、有序的社会治理空间.  相似文献   

9.
钟新  汤璇 《国际新闻界》2016,(4):127-141
气候变化是近年来美国总统大选的热门议题之一,候选人对竞选议题的主张与应对是争取选民支持,实现竞选目标的重要途径。本文采取内容分析的方法,以信源分析和框架理论为研究视角,对《纽约时报》2008年、2012年及2016年美国总统大选中涉及气候议题的共234篇报道进行分析,发现在大选期间,尽管共和党候选人在《纽约时报》的信源篇幅上占据了较大比重,但是民主党候选人的"政策应对"中的宣传框架才是《纽约时报》的主流报道框架。在《纽约时报》大选报道的气候议题上,民主党实际上占据了较大的话语优势。  相似文献   

10.
方博  方刚 《今传媒》2011,(8):35-37
大学生就业是一个重要的媒体议题,媒体通过自己的报道框架对大学生就业这一主题进行呈现。大学生就业这一框架究竟是怎样的?大学生就业这一议题又是怎样通过框架来呈现的?对大学生就业,什么样的报道框架是合理的?本文利用台湾学者对框架的高、中、低三层分类方法,以《中国青年报》2006-2010年对大学生就业议题的框架为例,探索近年来大学生就业框架议题的变化过程,为大学生就业这一议题寻找合理的框架。  相似文献   

11.
刘书芳 《东南传播》2014,(8):158-159
《新闻联播》一向被推崇为梦的世界、向往的生活,其中主要的原因是以正面报道为主,新闻话语呈现的方式,主要体现在政治权力话语、知识精英话语、大众日常话语方面。本文以《新闻联播》中的灾难报道为样本,对其进行话语分析,呈现出《新闻联播》在灾难性报道中的新闻态度。  相似文献   

12.
钱元 《新闻世界》2011,(6):166-168
本研究选取央企的垄断与反垄断议题为样本,分析了三大财经报纸——《中国经营报》、《经济观察报》和《21世纪经济报道》2008-2010年间对央企公共议题的报道框架,进而讨论影响框架形成的各种因素。  相似文献   

13.
于阳 《新闻世界》2014,(7):366-367
近年来,中国食品安全问题频发,作为科学议题,食品安全的复杂性导致公众对其认识有限,媒体向公众传播有关食品安全的信息,在一定程度上承担了食品安全风险生产与再生产的角色。本文以《京华时报》对农夫山泉生产标准报道为例,分析在我国现存不完善的信息传播模式下,媒体在食品安全报道中简化核心信息,制造单一冲突对立框架所导致的食品安全问题传播乱象,并提出了构建科学而理性的报道景观的媒介期待。  相似文献   

14.
韩笑  恽嘉欣  王爱玲 《今传媒》2016,(12):57-58
本文关注的是国内主流网站新闻文本中"网红"报道的新闻框架,以2016年第一"网红"papi酱为案例,采用内容分析法,选取新浪、腾讯、网易、搜狐四大门户网站中papi酱的新闻报道作为样本,从高、中、低三个层次分析其报道框架.研究发现papi酱相关新闻的在标题、议题、报道结构等方面存在框架.框架的形成加强了新闻内在的冲突性和娱乐性,同时也意味着一些新闻细节的牺牲,使其难以客观准确地反映事实.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以框架理论为理论基础,对《人民日报》2017-2022年高铁类交通报道的传播内容展开研究,运用文本分析和话语分析方法探索高铁类交通报道的特征,如重视多元议题设置、多元叙述方式;讲好交通故事、强调正面宣传;运用多种表现形式、增强阅读体验等。丰富交通报道研究,对媒体优化传播内容、建构中国高铁形象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6.
本人关注的问题是8·12天津爆炸事故发生后,国内媒体新闻文本中呈现的新闻框架。将选取国内两家主流媒体《人民日报》和《天津日报》在8月13日至8月20日的196篇新闻报道为样本,以新闻框架理论为依托,运用内容分析法对两家媒体对爆炸事件的报道数量、报道版面、信息来源、报道议题4个方面进行建构分析,从而得出这两家媒体在报道此事件的新闻建构的异同。  相似文献   

17.
本文基于框架理论,采用内容分析法选取以《人民日报》、《贵州日报》、《云南信息报》、《南方周末》为代表的报纸媒体,对其从2010年3月16日到4月15日一个月间所有关于西南旱灾的报道,从报道数量、版面分布、报道类型、消息来源、报道主题和基调等方面进行相关数据分析,观察以这四家报纸为代表的国内媒体如何呈现西南旱灾议题,以此来研究不同媒体对西南旱灾这一议题的框架建构。  相似文献   

18.
本研究通过内容分析法对1998年到2011年13年来的《人民日报》和《纽约时报》对禽流感的报道进行比较分析,发现中美主流媒体在对禽流感议题的关注趋势呈现相同的特征,但在关注程度上有所不同。同时,本文也以议题注意周期、框架理论为基础,揭示出由于办报理念的不同和文化背景的差异,中美主流媒体对禽流感议题关注重点和选取视角、报道议题等方面不同特征。  相似文献   

19.
《人民日报》作为中国最具权威及影响力的全国性报纸,在涉及新疆议题的立场、态度及具体表现方面是全国主流媒体的风向标。本文以《人民日报》近10年来关于新疆议题的相关报道为研究对象,通过爬梳这些报道,总结该报10年来新疆议题的主要框架,分析该报对新疆的媒介形象建构,并试图讨论进一步优化主流媒体对新疆媒介形象建构的路径。  相似文献   

20.
本研究的主要目的为分析国内地方媒体如何建构与呈现"留守儿童"相关议题,分析对象为2007年1月至2016年12月间,《重庆日报》"留守儿童"议题的新闻内容与呈现方式.分析资料显示,《重庆日报》"留守儿童"的报道以在要闻/综合版面为主;新闻呈现方式上,主要是以消息为主、通讯/特稿/深度报道为辅,其后是评论;消息来源上仰赖政府部门及其官员、教师与学校领导、留守儿童及其家人;报道的语气以正面为主,中性次之,负面最次;在报道主题呈现上,以改善留守儿童教育及管理为主题的报道最多,其次是党和政府对留守儿童的关怀与重视,再其次是社会对留守儿童的关注和帮助;在留守儿童媒介形象的呈现上,中性形象报道最多,正面形象次之,负面形象最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