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药学论文学术不端的表现及责任编辑的应对策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使用科技期刊学术不端文献检测系统(AMLC)对《药学与临床研究》2011年全部来稿和拟用稿进行两次查重,分析药学论文学术不端的种种表现,指出药学期刊责任编辑在防治学术不端论文出版中采取的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2.
【目的】 综合分析在医学科技期刊学术不端检测工作中使用中国知网研发的学术不端文献检测系统(AMLC)时需要谨慎判别的一些问题,并针对学术不端行为提出相应的防范措施及合理处置。【方法】 结合在医学期刊登记稿件及审稿工作中总结的经验,概括分析医学论文中存在的学术不端行为及处理。【结果】 学术不端文献检测系统的不合理运用,在稿件学术行为鉴定中会导致优质稿件的流失及学术不端行为的发生。为最大限度地预防论文学术不端行为的发生,不仅要总结工作经验,科学有效地利用AMLC,还要在编辑出版全过程中进行有效预防。【结论】 坚决抵制任何学术不端行为的发生,责任编辑要充分意识到自身的职责,不断提升业务素质,同时更需要相关管理部门、社会各界以及广大科研工作者的共同努力,大力加强学风建设。  相似文献   

3.
"科技期刊学术不端文献检测系统"(AMLC)能将稿件与已发表的论文进行快速全文比对,以文字重复率给出量化数据,进行量化分析,为编辑识别重复发表、抄袭、剽窃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新疆医科大学学报》编辑部应用AMLC系统对1480篇来稿进行检测,对结果进行分析,提出比对结果判断时的注意事项,以便AMLC系统能更广泛而实用地运用于医学论文的检测。  相似文献   

4.
【目的】抵制学术不端,期刊编辑责无旁贷,为促进学术生态环境净化,提出基于互联网的深度挖掘隐性学术不端的编辑策略。【方法】论述网络时代学术不端行为特征和发展趋势,以中国知网AMLC5.0为例,在总结学术不端检测系统不足的基础上,提出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结果】结合网络时代学术不端行为的演变,提出以AMLC为主,辅助多种检测手段,对存疑论文进行基于网络和论文本身信息的学术不端深度挖掘;根据期刊编辑出版特点增加检测次数;构建“以人为本”“人机合一”的学术不端鉴别体系。【结论】可在学术不端末端出口处筑起一道拦截网,对期刊抵制学术不端具有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已经发表的学术不端论文的特征,尽量避免漏检情况的发生。【方法】利用科技期刊学术不端文献检测系统(AMLC)对《放射学实践》杂志2015年发表的301篇论文进行检测,并对认定为不端论文在发表之前的检测过程进行追踪、溯源。【结果】 6篇被认定为不端论文, 其中3篇论文的文字重合度≥40%;论文发表之前进行的两次检测中,6篇论文的文字重合度均<40%;5篇的发表时间与被抄袭文献的发表时间接近(不超过3个月); 4篇不端论文与被抄袭文献存在作者重合。【结论】 通过分析漏检不端论文的特征,做好以下三点:①检测者采取正确的检测策略,坚持在出刊前进行最后的检测;②AMLC及时更新对比数据库;③更多的期刊采用“稿件追踪”功能,AMLC对学术不端论文的漏检将大幅减少。  相似文献   

6.
利用科技期刊学术不端文献检测系统(AMLC),对《岩石矿物学杂志》编辑部新收的连续90篇稿件进行了检测,并对检测结果一一进行人工比对,根据人工比对结果,依据系统提示的重复率对稿件进行了评级和分类。将稿件分为3大类6小类,并根据编辑经验对每一类稿件提出了编辑处理建议,同时还论述了AMLC系统以及本文评级方法在实际应用中的局限,供广大地学类期刊编辑交流使用。  相似文献   

7.
学术不端在科技界时有发生,而学术不端稿件在学术期刊编辑部的日常工作中经常遇到。由于学术不端文献检测系统(AMLC)自身技术和算法结构的局限性,AMLC并不能真正地达到人工智能,所以编辑日常工作中不能完全依赖AMLC的检测结果。笔者根据《中医学报》部分新来稿件的检测结果对文献类型、重复文献类型、重复位置、基金类型、与作者自己比较、作者身份特征、作者单位信息及重复文献数量等方面进行详细分析,并对高文字复制比的学位论文、基金项目资助论文、名医经验总结等类型稿件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8.
陈欣 《中国科技信息》2010,(12):184-185
目的:通过"科技期刊学术不端文献检测系统"(AMLC)在医学期刊编辑工作中的应用,为抵制医学期刊不端行为提供方便.方法:本刊从2010年1~4月应用"中国知网"免费提供AMLC系统对来稿通过文题、作者、引文等方面进行检测,同时,对2010年第1~3期已进入编辑排版、校对的文章进行检测.结果:通过检测及分析,结合医学期刊实际特点,界定文章抄袭或重复发表标准为:(1)与已发表文献的重复比例大于80%;(2)重复比例介于60%~70%,且论文的核心内容(如:临床资料,结果数据和讨论部分)重复率大于85%.结论:由于AMLC是近年开发研制的,我们编辑部也处于刚刚使用阶段,需要不断积累经验,力争从源头上杜绝学术腐败.  相似文献   

9.
科技期刊工作中的学术不端行为是科学研究工作中学术不端行为的反映,也是社会环境中的不良风气对科技期刊工作的影响和腐蚀。在科技期刊创新发展的同时,要注意研究科技伦理学,用科技伦理学的观点和方法来治理学术不端行为。科技期刊工作者要努力研究和构建科技期刊伦理学,研究科技期刊伦理产生、发展规律,研究科技期刊伦理学和科技伦理学及科技期刊编辑学的关系,研究科技期刊伦理学的应用。从而为制订科技期刊工作者职业道德规范,治理学术不端行为提供理论支持和方法指导。  相似文献   

10.
“学术不端文献检测系统”在医学期刊编辑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欣 《中国科技信息》2010,(14):140-141
目的:通过"科技期刊学术不端文献检测系统"(AMLC)在医学期刊编辑工作中的应用,为抵制医学期刊不端行为提供方便。方法:本刊从2010年1~4月应用"中国知网"免费提供AMLC系统对来稿通过文题、作者、引文等方面进行检测,同时,对2010年第1~3期已进入编辑排版、校对的文章进行检测。结果:通过检测及分析,结合医学期刊实际特点,界定文章抄袭或重复发表标准为:(1)与已发表文献的重复比例大于80%;(2)重复比例介于60%~70%,且论文的核心内容(如:临床资料,结果数据和讨论部分)重复率大于85%。结论:由于AMLC是近年开发研制的,我们编辑部也处于刚刚使用阶段,需要不断积累经验,力争从源头上杜绝学术腐败。  相似文献   

11.
科技论文中学术不端行为的编辑控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论文抄袭"为主的学术不端行为在近几年愈演愈烈,科技期刊是发布科学研究成果的主要平台,自然成为学术不端行为及其控制工作的焦点.作为科技成果传播活动"守门人"的科技期刊编辑,在规范学术道德方面有义不各辞的责任.加强科技期刊编辑出版单位的工作管理、提高编辑自律意识、帮助作者准确界定抄袭行为、严格执行专家审稿制度、参考使用不端文献检测系统等现代技术手段,是科技期刊编辑在学术不端行为控制实践操作层面上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2.
科技期刊工作对科学知识和科学精神的传播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科研活动中的诚信缺失和学术不端已经渗透到科技期刊工作之中,集中表现为科技论文撰写及其发表过程中出现的不端行为。虽然这些学术不端行为主体主要是科技工作者,但是在编辑部层面抵制学术不端行为的侵蚀,加强科技期刊编辑的主观能动性,建立合理规范的科技期刊工作流程,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防范出版工作中学术不端行为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从2009年1月起,《资源科学》编辑部开始使用清华同方研发的《科技期刊学术不端文献检测系统(AMLC)》对自由来稿进行检测。结果表明,本刊来稿的文字复制率分布具有稳定性特征,复制率≤5%的稿件占1/2强,≤20%的约占3/4,≥50%的高复制率稿件多为作者自抄、重复发表或一稿多投,严格意义上的抄袭只是少数,并且不同机构投送的稿件差别显著。两年多来的应用实践说明,AMLC是一个非常实用的检索工具,但复制与抄袭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不宜简单地用复制率评判论文的抄袭程度。  相似文献   

14.
科技期刊出版过程中不端行为的防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加强科技期刊出版过程中不端行为的防范对促进科研诚信作用重大。文章从加强出版道德规范建设、加强审稿和出版流程管理,并针对各种学术不端行为如何采取具体防范和事后处理等方面阐述了科技期刊防止学术不端和腐败的方法。  相似文献   

15.
高伟云 《科技通报》2012,28(3):173-176
针对高校科技期刊存在的论文抄袭、剽窃、篡改以及侵吞他人学术成果等不端行为,文章从社会经济体制、高校学术评价体系、社会监管和期刊编辑出版迟滞等方面分析了产生学术不端现象的主要成因,提出了高校科技期刊在编辑出版过程中应完善稿件审核机制、加强编辑职业道德等预防学术不端行为的具体对策。  相似文献   

16.
学术不端行为的普遍性和严重性引起了学术界和社会公众的关注,本文在简述学术不端行为判定标准的基础上,指出科技期刊在防范学术不端行为中承担重要的社会责任,然后详细介绍了《自动化学报》防范学术不端行为的实施策略及实践效果,最后结合工作实践,指出了期刊编辑对学术不端行为的几点认识误区,以期引起同行们的重视。  相似文献   

17.
分析学术不端的现象及其产生的原因。指出作为学术成果重要载体的科技期刊应承担起防止学术不端的责任。根据实际经验,提出防止学术不端的积极措施:建立严格的审稿程序;运用科技手段发现和识别学术不端行为。  相似文献   

18.
运用CNKI科技期刊学术不端文献检测系统和万方论文相似性检测系统对《第三军医大学学报》和《遵义医学院学报》605篇来稿进行同步检测,比较两种学术不端检测系统检测结果的差异性及以文献量复制比≥10%、≥20%和≥30%三个等级比较两种检测系统检测结果的检出率及一致性。结果显示AMLC与PSDS的检测结果存在差异(Z=-8.15,P0.05);文献量复制比≥30%AMLC和PSDS检出率没有差别(P0.05);文献量复制比≥20%、≥10%AMLC和PSDS检出率有差别(P均0.05);三个等级的检测结果具有一致性(P均0.001)。这一研究结果为编辑选择合适的检测系统提供了实证依据。  相似文献   

19.
提出我国应从建立基于防范学术不端行为的科技期刊及编辑的退出机制、建立完整的科技期刊国家数据库、对科技期刊收费进行有效监督和完善学术评价制度等方面入手,健全我国科技期刊的监督和评价体系.对国内外科技期刊的一些办刊方法进行调查了解,提出我国应借鉴国外先进的办刊经验,以促进我国科技期刊的发展.  相似文献   

20.
【目的】 系统梳理国内外学术不端检测系统特点、局限性及存在争议,提出针对我国科技期刊的启示与建议。【方法】 通过文献调研与归纳总结,剖析学术不端检测系统现状及问题;结合国内外资料调研及编辑工作实践,得出启示与建议。【结果】 国外研发学术不端检测系统的时间较早,2009年国内成功研发学术不端检测系统并将其投入使用后,抄袭与剽窃等学术不端行为被有效遏制;但对学术不端检测系统的局限性认识不足、过度依赖学术不端检测系统、设置的文字复制比阈值太低,引起新的学术不端问题,不利于引导学术研究和学术继承性、创造性发展。【结论】 (1)科技期刊编辑部应理性使用检测系统、设置合理阈值、科学界定学术不端行为,为规范学术研究、保证研究质量和及时准确发布研究成果建立正确导向;(2)科技期刊编辑部应与相关机构联合,建立统一的引用规范,根据不同学科特点和论文类型等采用不同的阈值,实行“人机”结合、精准检测;(3)建立学术不端审核机制,规范审核流程,提升编辑把关能力,形成以编辑为主、多方联合的多元防治体系;(4)应用新技术不断提升检测系统查准率,提供更多服务功能,满足不同学科及新型出版方式的多样化需求;(5)建立学术不端法治体系,建立终身信誉制度或荣誉准则制度,开展科研诚信终身化与常态化教育,相关单位将学术道德纳入人才评价体系,促进学术生态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