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常听到读者抱怨报纸上没有新闻。乍听起来,使人觉得奇怪:还没有哪一家报纸开过“天窗”呀!即使从稿件上看,“本报讯”、“新华社×地×月×日电”之类,在各类稿件中也占多数。这些难道不是新闻吗? 当然,读者的抱怨不在这里。他们主要抱怨报纸上真正称得起新闻的东西太少,同他们关系密切的新闻太少,新鲜、重要、可读、可信的新闻太少。打开报纸,一般化的工作总结、经验介绍、会议报道、长篇讲话  相似文献   

2.
近几年 ,新华社上海分社遵照总社抓精品力作的要求 ,紧扣时代脉搏 ,围绕涉及全局的大事 ,抓住报道上的重大机遇 ,组织记者下功夫采写精品 ,从而提高了分社报道的质量 ,使一大批分量重、写作精的稿件在中央和地方的媒体上以显著地位“落地” ,扩大了新华社稿件的影响力与辐射力 ,也在“实战”中锻炼了队伍。在改革开放大潮中勇立潮头的上海 ,新闻资源十分丰富。然而 ,上海的新闻事业十分发达 ,新闻竞争强手如林 ,炙手可热。每天有80多种报纸出版 ,中央与外地驻沪新闻机构数十家 ,海外有30多家报纸、通讯社设有分支机构 ,特别是电视台、电…  相似文献   

3.
提供各类经济信息,让社会各界从中把握国际国内经济跳动的脉搏,是报纸时事版应肩负的使命,时事版面的经济服务功能,就是指报纸这种提供经济信息、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功能。国内区域性报纸时事版面经济新闻的最主要来源是新华社稿件。作为时事编辑,每天要从数百条各类新华社稿中捕捉适合本区域读者阅读的经济新闻,需练就快速发现经济新闻价值.的“慧眼”。  相似文献   

4.
地方党报时事新闻稿件主要来自新华社,而每天新华社播发的稿件有数百条,报纸的时事编辑要从这么多条新闻稿件中编选出本报采用的稿件组成版面,就需要准确选出重大或重要新闻稿件或内容,还要有一定的驾驭能力,因为有时重要内容不是现成的,拿来就可用,而是要靠编辑用一双慧眼去发现和综合概括。  相似文献   

5.
新闻时效,历来是判定新闻价值的重要标准。在近代报纸产生之后,特别是晚报产生之后,“今日消息今日报道”(Todays News Today)的“TNT”模式,成为报纸最优时效的标志。  相似文献   

6.
地方报纸报道国际新闻,都采用新华社稿件。那么,统一采用新华社稿,编辑就可以高枕无忧,版面就万无一失了吗? 今年6月20日早上,笔者发现将在当日下午见报的“世界新闻”版大样上,新华社一条不足200字的电讯稿——《南联盟黑山共和国废除死刑》被编排在了版面的右上角,标题做成了两行题,“废除死刑”四个字还用了55磅大黑。电讯稿内容如下: 新华社今日上午专电南斯拉夫联盟黑山共和国议会19日通过决议,废除死刑,谋杀及其他重罪  相似文献   

7.
近几年来,“今日快讯”、“金三角快讯”、“今日新闻”、“刚刚收到的消息”等栏目在各报相继问世,人们称这些栏目的稿件为“新闻快餐”,“吃”起来特“香”。近年来,我常常利用工作之余,顺手牵“羊”地为“新闻快餐”加“菜”,或许是迎合了快讯编辑的“胃口”吧,一年多时间,竟先后被《南通日报》、《新华日报》、《解放日报》及省、市电台采用快讯稿件40篇。为“新闻快餐”加的“菜”从哪里来?根  相似文献   

8.
记得名记者彭子冈曾说过,一个好的记者需有“慧眼”与“神笔”,这个慧眼大约就是指识货吧,应知道什么是新闻,什么不是新闻,什么是读者最关心的新闻,什么是意义不大的新闻。这双慧跟对编辑来说,我想就更为必要了,因为编辑每天要处理大量稿件,怎么从大量看似平平的稿件中发掘真金、真新闻、好新闻,将它处理在报纸版面的中心位置,这就反映了编辑的基本功。8月28日上海《文汇报》、《解放日报》的国际新闻版在处理新华社有关“东盟九国使节向日方质疑”一稿时就大相径庭,反映出两报编辑的眼光是不同的。  相似文献   

9.
新华社每天播发的上百条国际新闻稿件,都有其相应的新闻价值,其中的国际问题专稿,地区问题分析,燕人物传略,档案,综述等,更是当今报刊争相摘载的“香饽饽”,众所周知,国际新闻既增强了科学及多寡,又反映了编辑“视野”的水,然而,各类纸界媒体的办报方针不同,对国际新闻的采用,编辑形式也不尽相同。  相似文献   

10.
1991年9月22日新华社播发了记者姜在忠采写的新闻特写《北京出新景满街“招客灯”》。这则社会新闻很受报刊用户的欢迎。首都有六家报纸采用,人民日报在新闻播发后十多天,还拿出宝贵的版面刊登,人民日报海外版到1991年11月21日还刊用了这条“招客灯”新闻。一则社会新闻何以受到青睐?它给人们带来了什么启示呢?  相似文献   

11.
新闻时效,历来是判定新闻价值的重要标准。在近代报纸产生之后,特别是晚报产生之后,更多地在报纸上刊发当天的消息,成为编辑和记者们共同努力的目标,也成为各家报纸之间相互竞争的主要手段之一。“今日消息今日报道”(Today’ s News Today)的“TNT”模式,成为报纸最优时效的标志。 然而在广播电视出现之后,先进的技术优势,打破了新闻时效的原有局限,把核定新闻时效的最小标准,由一天降低到几个小时,甚至是几分钟。而广播电视的现场直播,则使新闻报道与新闻事件同步而行,“现在消息现在报道”(Now N…  相似文献   

12.
新闻编辑室的工作处于报社采编流程的一个中间环节,每天要“吞吐”相当数量的新闻稿件。前面要对采访环节负责,对每天的来稿,从宏观上把握,微观上着手,“抓两头,堵中间”;后面要对出版环节负责,精编细编,不能停留于半成品,粗粗拉拉地把稿件推向下一个环节。这道中间环节质量优劣直接关系到作为一份重要文化产品的党报的权威性,影响到报纸“精品工程”的顺利实施。围绕“权威、大报、有用、民生”的办报宗旨,河南日报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改扩版的成就是有目共睹的,广告增长速度喜人,报纸的“眼球效应”凸现,社会各界好评如潮。一年来,一系列采…  相似文献   

13.
(一)世纪之交,报纸市场竞争越来越明显地回归本原:新闻竞争。新闻竞争的原动力推动着报纸新闻改革向深层次发展,机关报纷纷亮出旗帜:增强新闻性,强化“新闻纸”的传播功能。新闻竞争正从“软新闻”向“硬新闻”挺进。标志之———扩充新闻版几乎所有的报纸在扩版问题上更趋理性,着眼于满足读者需求和培育广告市场,对新闻给予了极大的关注。一是容量增大,新闻版一般达到了8-12个版,占报纸版面(12-16个版)的2/3。广州日报新闻版扩充数量更大,每天有5个要闻版、3个国际新闻版、3个珠江三角洲和广东新闻版、两个港澳台新闻版和…  相似文献   

14.
白立 《记者摇篮》2001,(1):31-31
编辑是报纸出版的第一道工序,不序是“来料加工”选择什么稿件,还是“预先订购”组织什么策划,把握好政策尺度是鉴别新闻或“生产”新闻最重的一关。  相似文献   

15.
参加博鳌亚洲论坛成立大会报道,我第一次领略到“抢”新闻的感觉。博鳌亚洲论坛筹委会和成立大会虽然为期只有两天,新华社参与报道的字记只有6个人,但发了近百篇不同类别的稿件,这些稿件最大的特点是时效快,大部分抢在海内外媒体之前。新华网因新闻既多又快,成为关注的热点,许多国内外媒体都盯着“新华网”下载稿件编发新闻。  相似文献   

16.
这些年来的许多报纸,似乎改变了“新闻纸”的性质,读者翻开报纸后,常以“今日无新闻”和“泥牛入海无消息”相调侃。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之一就是报纸患了“肥胖症”。近年来,各类报纸争先恐后地问世,各家报纸纷纷扩版增刊,在很大程度上造成报纸消息退位、弱化,使报纸的新闻载体功能大大下降。这是为什么呢?人们知道,办报是一种专业性很强的事业,  相似文献   

17.
我见过这样的现象;把过去贮存的稿件或素材,从案头或抽屉里找出来,重新“加工”“打扮”一番后,抛出去派上用场;于是,报纸、电台和电视屏幕上,就出现了“不久前”、“最近”等等字眼.这种现象,有人讽喻为“冷藏新闻”。“冷藏新闻”,是有悖于新闻规律的。“新闻”之所以成其为新闻,首要的就是因为它“新”。如果是“陈芝麻烂谷子”,那还叫什么“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呢?“冷藏”毕竟不是“鲜货”,“冻  相似文献   

18.
报纸是新闻纸,报纸版面的新闻含量高,其“含金量”就高。缺乏新闻含量的报纸,常因“水分太多”而被读者视为缺乏阅读价值。所以,要办好报纸,就得千方百计提高版面稿件的新闻“含金量”。  相似文献   

19.
一忌写“模仿新闻”。新闻,本应取之于生活,贵在创新。可是有的通讯员却总是在报纸上找题目,强照葫芦硬画瓢。新闻姓“新”,最欣赏的是独创,最忌讳的是模仿。有经验的记者、通讯员每天都看报纸,但他们不是从报纸上找已经报道的  相似文献   

20.
对于地市报来说,要想增强报纸的生气与活力,增强新闻的时效性和可读性,采发“昨日新闻”,是一种很好的途径。昨日新闻具有极强的时效性。顾名思义,昨日新闻即昨天发生的新闻.对于晚报而言,刊发昨日新闻,并不是什么困难的事情,而对于地市报来说,就不那么容易了。它要求记者能闻风而动、善于发现和抓取新闻,并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采访、写作、发送等任务;要求编辑能及时编发,保证稿件第二天见报。这对地市报记者、编辑、出版等各个环节的工作及其相互之间是否协调,是一个很好的考验。所以,采发昨日新闻,对于提高采编、印刷、发行队伍的业务素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