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莎士比亚和莫里哀的喜剧,代表了欧洲艺术史上两种不同的喜剧类型。从内容方面看,作为喜剧家的莎士比亚善于从光明的一面看待人类和生活,力求从正面表现出生活中的真善美,爱情和友谊是喜剧的基本主题,在笑声中寄寓了他对生活的感受和理解,对美的向往和追求,给人以热爱生活、创造美的感召鼓舞力量,因此,他的喜剧是抒情性愉快喜剧。与莎士比亚相反,莫里哀认为,喜剧的责任是“通过娱乐改正  相似文献   

2.
作为审美范畴的“悲剧性”和“喜剧性”,是对广义的悲剧艺术和喜剧艺术(不只是戏剧中的悲剧和喜剧)特性的界定。社会生活中的不幸、痛苦与死亡,经过艺术家审美意识的过滤而赋予更深广的意蕴,才具有悲剧性;而社会生活中那些不合理的、非人道的、丑恶的东西冒充它的反面的企图、矛盾与乖谬,反映在艺术家的幽默、讽刺等形式里,就见出喜剧性。但是任何审美范畴其实都是一种经验性的区分,悲剧性与喜剧性也一样。正如朱光潜先生所说:“审美范畴往往是成双对立而又可以混合或互转的。”“美与丑之处,对立而可混合或互转的还有崇高与秀美以及悲剧性与喜剧性。”  相似文献   

3.
莎士比亚的喜剧创作有一个发展过程,它经历了从模仿到成熟以至显示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等阶段。《无事生非》是莎士比亚喜剧创作高峰时期的重要作品之一,是莎士比亚最生动的一出喜剧。莎士比亚的喜剧都歌颂爱情和友谊,宣扬个性解放和婚姻自主,表现资产阶级人文主义原则在私人生活与个人生活上的胜利。莎士比亚喜剧在艺术上的最大特点是:情节的丰富性和生动性;注意人物性格的刻画;运用乔装法、误会法和以毒攻毒等艺术技巧来造成喜剧气氛、增强喜剧效果。  相似文献   

4.
大众文化时代,喜剧以其特有的调侃姿态,解构着苦难以及沉重的生活态度,体现着多元化时代的丰富多彩;喜剧同时又以其对生活的讽喻和喜剧中的小人物的大品格诠释着它独特的深刻,给人带来欢笑的同时,也给了我们很多生活和生命的启示。  相似文献   

5.
读现代讽刺小说,无论是鲁迅张天翼式的,还是老舍钱钟书式的,人们都会发出会心的喜剧性的笑,但是却未必能了解这两种讽刺小说的喜剧性在构成因素、构成方式方面,在"质地"品格"方面的重要差别.其实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艺术美学问题.人们一般把引起笑的审美因素笼统地称为喜剧性,严格地讲,这种喜剧性还可以进一步区分为内在的喜剧性和外在的喜剧性.所谓内在的喜剧性,是指社会生活和人物性格内部的喜剧性,它来自描写对象本身;所谓外在的喜剧性,是指作家从喜剧方面看生活的主观心态,和由这种心态决定的作家在作品的语句、形式方面对人物和生活所做的喜剧性的"技术"处理,即运用形式、技巧"加工"出来的喜剧性.鲁迅张天翼的讽刺小说主要是一种内在的喜剧性,而老舍钱钟书的讽刺小说主要是一种外在的喜剧性.  相似文献   

6.
鲁迅的短篇小说《孔乙己》以精练和个性化的语言向我们描述了一个平常人的生活悲剧,同时又加入了不少喜剧性元素,悲剧和喜剧在孔乙己身上融为一体,泪和笑在作品中同时存在。因为描写的是平常生活中的普通人,所以它又能够引人深思。如果说喜剧元素强化了悲剧的深度,那么平常性和喜剧性则使《孔乙己》表现出了震撼人心的悲剧力量。  相似文献   

7.
阮大铖与李渔是古代卓有成就的两位喜剧作家,他们的代表作《燕子笺》《风筝误》运用巧合、误会(错认)等编剧技巧进行情节设置,构建喜剧情境和运用“自曝其丑”的方式来塑造喜剧人物是其共同之处,体现了古代喜剧创作的共同规律。相比之下,李渔的喜剧创作更加具有平民化色彩;减少巧合而多运用误会的情节设置也使得他的喜剧更为合情合理,符合生活真实;生旦正面角色的喜剧化更是李渔对喜剧人物塑造的创新和开拓。  相似文献   

8.
当代美学家陆一帆认为,在人类社会生活中,"引人发笑的事物很多,其中有丑的事物也有美的事物,这些事物所以引人发笑,其根本原因在于它们的内容与形式,动机与效果的矛盾,这是喜剧的基本特点。如果要给喜剧下一个定义,那就是:那些内容与形式,动机与效果相互矛盾而引人发笑的行为和事件,就是喜剧"。《鲁提辖拳打镇关西》就是一篇充满着喜剧性的古典小说。  相似文献   

9.
莎士比亚喜剧《爱的徒劳》的构思非常独特,作者运用了反讽叙事手法,揭示了作者在喜剧中不得不隐藏的对生活的真实感受,使作品透显出惊人的现代性。文章欲探讨《爱的徒劳》这部喜剧的三种反讽:戏剧题目与文本之间的反讽,戏剧人物禀性与其剧中行为之间的反讽,戏剧本文与生活经验之间的反讽。凭借反讽,作品彰显出深刻的现代性:消解人生意义和神圣爱情的叙事倾向,虚无人生与执着于肉体生命的荒诞性,以及沉醉于本能爱欲中的无能为力感。  相似文献   

10.
契诃夫的文学创作生涯是从幽默短篇故事和独幕轻松喜剧开始的。在其早期的创作中,幽默诙谐是显在的。外显的幽默成为契诃夫早期创作的显著标志。进入创作成熟期后,契诃夫创作中的幽默由原先外显的幽默隐遁为内敛的幽默。这体现了契诃夫喜剧精神的深化与升华。内敛的幽默体现出契诃夫冷酷的喜剧精神。契诃夫凭借这种内在的喜剧精神,实现了对生活真实的冷峻的体察。而这种冷峻的喜剧精神,成为契诃夫影响20世纪现代小说与戏剧的最本质的方面。  相似文献   

11.
把握喜剧性矛盾的特殊性是喜剧研究的关键所在。本通过对六大喜剧理论模式所论及的喜剧性矛盾的分析,阐释每一种理论模式的特点与局限,由此探寻喜剧性研究的理论基点。喜剧性是一个由多种因素的矛盾碰撞而形成的多元结构,喜剧性矛盾的构成不是单一的,客体对象本身、客体与客体、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多重矛盾撑起了喜剧性的骨架;社会性和主体性因素的任何变异,都会影响到喜剧性的审美效应;多重矛盾的互动和多种因素的变异,必须纳入特定的游戏规则,才能产生现实的喜剧效果。  相似文献   

12.
明末剧作家吴炳创作的著名喜剧传奇《绿牡丹》,其中作为喜剧性人物的不学无术、鄙陋奸邪的纨绔子弟柳五柳和车尚公分别由净、丑饰演,通过分析他们自身言行的喜剧性矛盾,机械的思想行为与变化了的环境的矛盾,以及情绪的突转异变,展现出本剧净丑角色的喜剧性审美意蕴及其所营造的喜剧氛围。  相似文献   

13.
一部伟大的《史记》既包含了深沉的悲剧性,也蕴藏了幽默诙谐的喜剧性。司马迁用幽默机智的笔调塑造了一系列诙谐滑稽的喜剧人物;用讽刺的笔调勾画了王公贵族和反面人物的荒唐可笑;《史记》的喜剧性中还隐含了悲剧情调,使这些喜剧作品有了深刻的内涵。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以三十年代中期几部具有代表性的喜剧电影为研究对象。对其中所展现的城市生活和由此构成的喜剧性情节进行分析,指出影片编导者在对待城市时矛盾的立场,并试图在比较的视野中对其做出评价。  相似文献   

15.
论喜剧精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喜剧精神是喜剧之魂,其内涵包括四个彼此联系又相区别的方面,它们是:讽刺批判精神、乐观自信精神、理性超脱精神和自由狂欢精神。喜剧精神是否充盈和高扬是评判一部喜剧作品成功与否的最高标准,也是衡量一个时代、一个民族喜剧是否发达的最高尺度。从喜剧精神的角度研究喜剧是一条有待进一步开拓的接近喜剧本质的新途径,它从创作主体、审美对象和审美主体的结合上研究喜剧的本质,将为喜剧理论研究拓展出一片新天地。  相似文献   

16.
In The Taming of the Shrew, Shakespeare utilizes Elizabethan fashion not only as a staging device to furnish spectacle and add color, but also to provide meaning. Examined in relationship to Henri Bergson's theory of comedy, the play provides an example of Shakespeare's use of fashion and its function in society as a comedic device in the shaping of plot, character, and thought.  相似文献   

17.
1922年,徐卓呆在《游戏世界》杂志上相继发表了《虚饰家》《人财两得》《卖卜者》《王子何在》四篇喜剧。这些剧作在内容上侧重于表现都市生活,在艺术上具有夸张、巧合、陡转等喜剧技巧运用娴熟,戏剧情境构设巧妙等特征。它们既是研究五四前后新剧滑稽戏审美特征的重要样本,也是研究现代喜剧发展历程的有效样本。因此,挖掘整理徐卓呆的喜剧创作,对于丰富中国现代喜剧史研究当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8.
This article explores an eight‐month community theatre project with young people for whom English is a second language. Working as a creative practitioner facilitating young people to explore their personal stories of transition to the UK, the dramatherapist discovered comedy to be an important and poignant vehicle for expression of the emotional and psychological material associated with transition. In this article the author explores her experience of working with a group of young people who came together from all over the world to share their experiences of transition through the use of comedic theatre techniques.  相似文献   

19.
论巴赫金狂欢化理论的喜剧精神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巴赫金植根于中世纪诙谐文化和拉伯雷创作实践的狂欢化理论,蕴含了丰富的喜剧美学思想,提出了许多新颖独到的见解,把握住了喜剧精神的本质和精髓,使"狂欢化"成了喜剧的一大特点,体现了一种喜剧精神,具有很强的喜剧意识。他对狂欢式"笑"的双重性的思考和阐释,具有哲理深度和积极的建设性,有助于我们全面、辩证地理解和把握喜剧的实质和审美功能;他的狂欢化理论所体现出的相对性思想,揭示了喜剧思维的重要特征。  相似文献   

20.
李渔是个喜剧型作家,其喜剧手段主要有戏剧化情节和喜剧型人物,以及"俗中求雅"的语言风格。其小说虽云"无声戏",实可看作"无声的喜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