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程欣  王欢  关晶 《职教论坛》2018,(10):137-146
上海工匠作为各个行业的杰出代表,在一定程度上是工匠精神的综合体现。对75名上海工匠眼中的"工匠精神"及其养成方式的问卷调查显示,工匠精神的内涵主要集中于"求",表现为"精益求精""耐心专注""勇于创新",不同工匠眼中的"工匠精神"基本一致。在工匠精神养成的影响因素上,工匠较为认可个人和企业维度的影响因素,其中以个人特质、企业文化最为突出,而对学校课程和校园文化的认可度较低。在工匠精神的养成方式上,工匠较为认可自我磨练/修养、技术难题攻关、日常工作实践、师傅或同事言传身教等养成方式,而认可学校课程学习、工匠精神宣传的较少。在工匠精神养成的时间段上,工匠较为认可入职以后工匠精神养成的时间段,而对学生时期的认可度较低。  相似文献   

2.
文章从人力资本特性和定位分析了乡村振兴视域下乡村工匠的内涵,将乡村工匠分为"技能升级类""产业融合类""返乡创业类"三大类.培育乡村工匠能激活传承乡土文化的活态载体、为农村文旅产业融合注入特色元素、壮大以技艺脱贫致富的带头人队伍、有力弘扬工匠精神宣传劳动教育,对此文章提出面向"技能升级类"乡村工匠拓展创新培训方式、面向"产业融合类"乡村工匠深化校企协作育人、面向"返乡创业类"乡村工匠加强"双创"教育、实施面向三类乡村工匠的专项培训计划、细化支持政策、完善评价机制等分类培育路径.  相似文献   

3.
促进劳动者执着追求产品质量的极致,回应经济转型升级,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质造"跨越是传承与培育工匠精神的逻辑起点。工匠精神既是一种技能,也是一种精神品质,既是对劳动者"才"(技术技能)的要求,更是对劳动者"德"(职业道德与素养)的考验。对于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高职院校而言,传承和培育学生工匠精神面临着三大现实的困境:一是文化困境,即历史文化传统的偏见和社会价值导向的异化;二是制度困境,即工匠培养制度的缺失与市场管理制度的失位;三是模式困境,即培养模式的"技术主义"偏差与教学模式"说"和"做"的悖论。  相似文献   

4.
高职教育主要是培养实用型和技能型的复合型人才,复合型人才要有"工匠精神",培养具有"工匠精神"的人才已成为各职业院校的教改方向。以企业项目案例(上饶市天佑大道二期道路景观绿化分项工程)为切入点,引入工匠导师,建立"双导师制",开展3种教学模式,进行"工匠精神"的系统性培养和构建"工匠精神"的评价体系,将"工匠精神"引入到园艺类专业实践教学中,在实践教学中把提升学生的职业技能和培养其职业精神有机融合。  相似文献   

5.
随着空间和时间的变化,工匠精神显现的程度是不同的。其中,产品品质的归属、劳动对象、工作环境发生了变化,技能代表着的工匠精神的核心内涵、养成手段是不变的。因此,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注重"师傅"角色的作用、技能和素养的融合培养、多元主体的协同培育,是工匠精神培育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6.
李寒 《职教通讯》2018,(23):30-35
职业教育是工匠精神的载体,而工匠精神则是职业教育的灵魂。中西工匠精神都源于古代的工匠技艺,并不断发展。工匠精神虽无权威定义,而匠技、匠心和匠魂乃其不变的三极。在"工业4.0"时代,在"中国制造2025""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一带一路"的大背景下,职业教育担当起了时代赋予它的历史使命,既传授专业知识与技能,又培育学生由技而道的工匠精神。具体而言,职业教育要创新职业教育教学,加强校企合作与产教融合的现代学徒制并学习国外经验,才能更好地培育学生的工匠精神。工匠精神是国家和企业生生不息的动力源泉,也是实用与审美的诗性融合。  相似文献   

7.
《考试周刊》2017,(44):8-9
高职教育应该直接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为企业发展、科技进步、社会繁荣、人民幸福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重振"工匠精神"离不开高职教育。在高职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既是中国经济转型升级发展的需要,也是企业、高职院校生存发展的需要,更是高职学生个人发展的需要。高职院校应利用各种教育资源,采用多种教育途径和方法来尽快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  相似文献   

8.
"工匠精神"是技能人才的重要属性与特质。在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过程中,加强高职院校学生"工匠精神"培养,具有十分重要的时代意义与现实意义,培养"工匠精神"需要职业院校、企业与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相似文献   

9.
新"义利观"思想下,工匠精神的回归有利于提高高职教育质量,因此,结合当下高职院校的现状,将"工匠精神"与"生利主义"进行融合来培养高素质人才更切合实际的培养理念。社会、高校及学生个人要转变认知,树立"工匠精神"与"生利主义"融合的理念;高职院校应提升学生技能,建立"工匠精神"与"生利主义"融合的教学模式;高校需加强校园建设及校企合作,提供良好的"工匠精神"与"生利主义"融合环境。  相似文献   

10.
论工匠精神     
新形势下培养大量高素质的优秀"工匠"是提升我国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促进我国成为工业化强国的必备条件之一。文章就为什么要有"工匠"精神,什么是"工匠"精神,如何培养优秀"工匠"进行了探讨和论述,期望为我国职业教育的改革和创新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11.
王岚 《江苏高教》2021,(7):107-111
新时期工匠精神应该进行动态的解读.当前"工匠精神"缺失的原因有历史文化的偏见、社会价值观的急功近利、经济体制和法律制度的不完善、职业教育理念和模式的不完备、政府的政策扶持和监管不到位、企业参与力度不够等.在自我效能理论视阈下,培育工匠精神包括营造尊技崇匠的社会氛围、完善社会分配和法律制度、优化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理念和模式、健全政府完善技能人才学历提升机制与保障政策、推动企业深度参与职业教育等途径.  相似文献   

12.
心流是一种高度投入某项活动时全神贯注的积极情绪体验,也是工匠精神所追求的巅峰体验的理想心理状态。米哈里提出的八区间心流模型将个体的情绪、工作的挑战性以及所需掌握的技能确立了对应关系并解释了其作用机制。正向、负向及无感的心流体验与激发工匠精神之间存在着耦合的相关关系,并通过追求"坚毅与目标"的心流体验、找到"秩序与专注"的心流通道、设计"技能与挑战"心理机制以及工作任务结构化等路径和策略,提出心流体验和工匠精神的介入,主张从积极心理学心流理论的角度激发个体的工匠精神。  相似文献   

13.
高职院校培育“工匠精神”的实践途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6年3月5日,"工匠精神"一词首次出现在《政府工作报告》。职业教育与社会发展、科技进步、企业生存密切相关,培育工匠精神离不开职业教育,更离不开高职教育。本文从诠释"工匠精神"的内涵出发,梳理了工匠精神与当前职业教育的关系,提出高职院校应从专业文化的培养、榜样文化的引领、校园文化的渗透、企业文化的实践等方面,加强培育学生的工匠精神。  相似文献   

14.
徐彦秋 《江苏高教》2020,(12):78-81
新时代背景下,为实现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和"中国制造2025"战略目标,需要在高等教育领域不断弘扬和培育"工匠精神"。对"工匠精神"进行培育是复杂而长期的系统工程,为此首先应明确"工匠精神"的理论内涵,然后通过工匠精神培育的国际经验比较,了解培育工作的现实阻隔,以便有针对性地寻找和实施新时代工匠精神的培育策略。  相似文献   

15.
提升技能人才的工匠精神是促使我国制造业向高质量发展转变的重要驱动。从专业知识、操作技能、创新能力、职业道德、职业理想、价值取向等方面构建了测度制造业技能人才工匠精神的指标体系,并建立学校、企业、社会、自身、家庭等五个层级影响因素的计量模型,基于问卷调查获取的286份企业数据,实证解析了我国制造业技能人才的工匠精神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工匠精神在性别、年龄、学历上不存在显著差异,而在区域、行业上存在显著差异,总体表征为浙江>江西>重庆,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资源密集型>劳动密集型,且采取多重事后比较分析表明区域差异显性强于行业差异;(2)各层级因素对行业的差异性影响大于区域差异,且对粗放型制造业的影响总体大于集约型,同时学校因素对各区域制造业技能人才工匠精神的影响较为显著。  相似文献   

16.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2016年3月5日所做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工匠精神"首次出现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让人耳目一新。"工匠精神"的提出,为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也指明了培养方向。  相似文献   

17.
黎国芳 《大学教育》2023,(7):79-81+88
教师肩负着教书育人的责任,新时代教师应具备工匠精神。英语教学法是培养准英语教师的一门关键课程,将教师工匠精神融入该课程符合时代、社会以及准教师的培养需求。在英语教学法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融合课程内容与工匠精神元素,创新理论学习与实践教学模式,优化课程教师配置,从教材、教法、教师等方面引导学生认知工匠精神、践行工匠精神、领悟工匠精神,努力提高学生的教学技能和职业素质,以达到提升英语教学法课程教学质量的效果,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具有工匠精神的新时代教师。  相似文献   

18.
如何培养具有新时代"工匠精神"的技能型人才,是当前中职教育可持续发展的热点问题之一。中职技能训练过程中,"求精"的工作态度、核心技能的精准训练和职业发展规划是对"工匠精神"最好的诠释,"德技并举"的培养形式是一个值得深入探索的课题。  相似文献   

19.
我国职业教育规模大、就业率高,但就业质量不高、待遇低。造成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是毕业生就业质量不高,不能满足企业对技能人才需要,追根究底是学生缺乏"匠心"精神,无法成为企业的"能工巧匠"。因此,分析培养"工匠精神"的影响因素,结合"工匠精神"创新人才培养机制,探讨高职院校培育"工匠精神"的重要性,并为其建立有效培养路径。  相似文献   

20.
要实现我国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的转变,一定要有"工匠精神"作为基础。高职院校肩负着高素质技能人才培养的任务,在高职教育过程当中一定要注重学生"工匠精神"的培养。笔者提出了一些培养学生"工匠精神"的方式,并且针对实践教育周以及校方与企业合作过程当中出现的问题,就潜移默化地塑造"工匠精神"展开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