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难忘南沙行     
1994年12月6日至17日,记者随南沙巡防区第32批换防补给952船赴南沙,参与永暑、华阳、东门、赤瓜、南薰、渚碧6个岛礁的换防补给,亲眼目睹了南沙卫士战胜艰难困苦,顽强拼搏守礁的感人场景,深为守礁官兵的崇高思想境界和无私奉献精神所敬佩!送行·海浪·晕船记者赴南沙之前,南海舰队宣传处摄影干事王红就告诉我:这个季节去南沙,风浪较大。我说:我已作好充分的思想准备,无非是晕船吐几D嘛!果不其然,在北京乘飞机时还阳光灿烂,一到湛江,飞机整整穿了七八分钟云层才降落机场。湛江阴雨。我们顾不上休息,马上投入对南沙情况的熟…  相似文献   

2.
南沙备忘录 南沙采访前夜。海军南海舰队机关。 舰队司令员何林忠少将、政委康富泉中将向《解放军报》记者介绍南沙群岛。 凝眸那巨幅中国地图。南沙,以小于全图2.2倍的比例尺另幅置于右下角。但它在中国军人心中,和大陆版块上的黄土地同样重千钧。  相似文献   

3.
南沙守礁人     
南沙,靠近赤道,远离祖国大陆1400多公里。 南沙有些岛礁隐没于水下,落潮时露出几块礁石,没有泥土,没有淡水,没有植物,甚至没有苍蝇蚊子。 南沙常年高温、高温、高盐、多台风,气候异常恶劣。 然而,南沙卫士却在这些大海孤礁上铸起了礁堡,成守着祖国海疆,保卫着祖国的蓝色国土。他们以常人难以想象的顽强意志和忍而力,战胜艰难困苦,孤独寂寞,圆满完成了党和人民交给的守礁  相似文献   

4.
一、追寻崇高之旅3月29日至4月10日,海军政治部组织人民日报、解放军报等8家中央新闻单位的记者搭乘海军883号大型补给舰远赴南沙,实地采访报道南沙卫士爱国爱礁、扎根天涯、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先进事迹。记者团一行17人,由军报总编辑孙晓青、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副台长王明华等带队,人数之多、规格之高为历次南沙采访所罕见。出发前,孙总编说:“南沙之行,是一次追寻崇高之旅。”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王明华副台长说:“我将怀着一颗‘朝圣’的心,走近南沙、感受南沙。”两位领导同志的话,正是记者团所有成员的心声。我们从湛江军港启航。这次是南…  相似文献   

5.
人们崇敬、羡慕新闻记者这一职业;然而,不少人却未曾想到这是一项充满艰辛,充满风险的职业。我曾三次陪同数家新闻单位的记者赴南沙,亲眼目睹了记者们含辛茹苦、出生入死、奋力拼搏的工作精神,前线战士都为他们所折服。在官兵们的一再恳求下,在一种崇敬感、责任感的驱使下,我用笔记述了一批批记者们在南沙战斗的风采。  相似文献   

6.
六十五年前,在南中国海发生过一个‘小插曲”,菲律宾“狂人’克洛马等狂妄之徒,趁国民党海军暂撤南沙诸岛,岛屿空虚之际,心怀不轨,屡侵南沙岛屿,上蹿下跳,叫嚣南沙诸岛系他们首次“发现”,还要在岛上建立“自由邦”。在这种情形下,国民党海军重返南沙,维护主权……  相似文献   

7.
中国在南沙六个礁盘上开展了扩礁为岛的工程,引发关注。与此同时,中国计划斥巨资在南沙群岛的永暑礁建造机场的传闻也在持续发酵。分析人士认为,中国在南沙永暑礁建机场,意味着中国人民解放军在南沙的军事据点已经隐隐成形。  相似文献   

8.
水上婚礼是珠三角沙田地区疍民特有的一种婚礼形式。通过个案访谈、传承人口述等方法发现,南沙水乡婚礼具有与水环境相适应的发展特征和文化过程,嫁娶仪式也有自己的特色,艺术欣赏价值和社会文化价值较高;但是,南沙水乡婚礼随着社会发展,受到外来文化冲击而渐渐式微,出现传承断层等问题。为延续南沙水乡婚俗文化,需要通过宣传文化内涵、开展传承活动、塑造文化品牌等措施开发南沙水乡婚俗文化。  相似文献   

9.
从雄鸡脚下的南方某军港出发, 海军补给船犁过1400分里的碧波,终于向大海深处抛下那巨大的锚链——南沙到了。 那是4月的一个早晨,经过两天三夜的寂寞航行之后,巍峨的永暑礁盘同跃出南沙海面的太阳一起跳进我们的视野。我们先后登上了人民海军驻守的永暑、华阳、赤瓜、东门、南薰、渚碧等6个礁盘,和守礁官兵一起度过了15个难忘的日夜…… 南沙的屋 第一个跳上永暑礁礁盘的曹周年大校,望着矗立的营房,抬起右  相似文献   

10.
水上婚礼是珠三角沙田地区疍民特有的一种婚礼形式.通过个案访谈、传承人口述等方法发现,南沙水乡婚礼具有与水环境相适应的发展特征和文化过程,嫁娶仪式也有自己的特色,艺术欣赏价值和社会文化价值较高;但是,南沙水乡婚礼随着社会发展,受到外来文化冲击而渐渐式微,出现传承断层等问题.为延续南沙水乡婚俗文化,需要通过宣传文化内涵、开展传承活动、塑造文化品牌等措施开发南沙水乡婚俗文化.  相似文献   

11.
一天补三礁经过3天3夜航行,我们到达南沙永暑礁。永暑礁在南沙6个岛礁中排行第一,有足球场那么大,是南沙诸礁的一个“后方基地”。补给船的到来,使守礁官兵激动万分,远远就见码头上官兵冒雨列队,敲着锣鼓欢迎我们。船还没靠稳,不少官兵就急着跳上岸去,与欢迎的同志热烈  相似文献   

12.
记者团在永暑礁主权碑前留影这是一次意义重大的新闻采访。首都记者团不仅向全国人民集中展现了南沙卫士的时代风采,而且通过记者的理性思考,增强了人们对“海洋、海权、海军”的认识,彰显了南沙的重要战略价值。这是一次收获颇丰的新闻会战。短短13天的采访,8家新闻媒体共刊发、播出各类新闻稿件243篇(幅),在全社会掀起一股“南沙热”。这是一次鼓舞人心的舆论推动。海军机关通过调研座谈和现场办公,解决了南沙官兵反映的近30个工作、生活难题,有效促进了部队建设。这是一次科学理论指导下的实践探索。中央新闻单位的领导和编辑记者,坚持“…  相似文献   

13.
文章对桥梁拆除过程中引发事故的原因进行了归纳总结,提出了桥梁拆除的一般原则和技术要求。在此基础之上对广州市南沙货运码头的老旧桥梁拆除工程提出了一些措施和建议。  相似文献   

14.
2008年11月2日,羊城晚报的头版头条稿件《南沙空气污染超穗中心城区》甫一出街,便引起读者热议,引来学者赞扬,也引发了轩然大波。 这篇文章说的是数据,谈的是空气,其实另有所指。在今年11月7日广东省记协、省新闻学会举办的论坛上,有新闻界行尊评价:晚报的南沙空气报道,人人都知道它暗指什么,很巧妙,只讲空气,让人抓不住辫子。这个擦边球打得好。  相似文献   

15.
肖平 《中国广播》2006,(6):F0003-F0003
2006年4月8日至14日,应海军领导邀请,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台长杨波率新闻报道组赴西沙群岛慰问采访驻岛部队。此前,副台长王明华等搭乘海军补给舰,登上南沙巡防区驻守的岛礁,进行深入采访。  相似文献   

16.
西沙、南沙、中沙群岛是我国最早发现并开发的海域。据琼海市档案馆收藏的《会同县志》记载,明清时期,潭门就已是知名的渔港。琼海市潭门渔民依托潭门渔港早在明清初期就发现并开发了西沙、南沙、中沙渔场。几百年开发西沙、南沙、中沙群岛的历程,记载着潭门渔民的艰辛耕海路。潭门渔民也是我国唯一在南沙作业的大陆渔民。从《更路簿》到对讲机潭门渔民最初耕海驾驶的是木帆船,往返西沙、南沙、中沙渔场全靠"罗经盘"作航海指南,借"烧香"来看时间,凭记忆来探认水道,但渔民们还是会在茫茫的大海中迷失方向和遇险。后来,渔民  相似文献   

17.
南沙群岛,这颗远离大陆的璀灿明珠,镶嵌在祖国南中国海之上。其中面积最大的还不到半平方公里,大部分是在退潮时才露出水面,涨潮时又全部淹入水中。然而,就在这潮起潮落之间,有一个美丽的世界——南沙海底世界。1997年岁末,记者有幸搭乘952综合补给船,顶着8级大风、5米巨浪,经过60小时航程,来到这向往已久的地方。又是一个日出的黎明,补给船在东门礁附近抛锚,待涨潮后方能进行补给。我们趁此间隙,经过请示汇报后,带上早已准备好的水下摄影器材,乘小艇登上东门礁。上岸后我们抓紧一切时间,换上钢板胶鞋,戴上潜水镜,拿着空…  相似文献   

18.
今年3月13日至4月7日,中央电视台两名记者随国家海洋局的科学考察船赴我国的南沙、西沙进行采访。此次远洋科学考察采访历时25天,航行3360海里,拍摄了不少具有历史意义的珍贵镜头。镜头之一: 3月13日,我们乘机抵广州,次日登上国家海洋局南海分局的万吨级远洋科学考察船“向阳红”五号。15日,考察船驶出珠江口,进入南海海域。一进入南海海域,大海便给了我们一个下马威:狂风巨浪使万吨级的大船摇摆不  相似文献   

19.
这是一片神奇的大海,从地图上看,它从雄鸡的脚下向远处延伸,与太平洋相连,是祖国神圣的国土。它的名字叫“南中国海”。 无论多么遥远,只要是中国的国土就会有驻守的中国军人;无论多么艰难,只要有守护国门的卫士,就会有写不完的传奇故事。4月15日至4月29日,来自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光明日报、解放军报、中国青年报、《解放军画报》、《解放军生活》以及中国记协等9家单位的24名记者随“南运951”补给船,耕波犁浪,穿滩过礁,采访了驻守南沙、西沙的人民海  相似文献   

20.
为和平时代的英雄塑像──《人民日报》系列报道《南沙西沙巡礼》探析张其瑶本栏责任编辑邓俊铸剑为犁是人类共同的梦想。然而,现实却告诉我们,国不可一日无防。于是,在硝烟散尽的土地上,有人在享受着和平,有人在保卫着和平。只是,过着安宁生活的人们是否记得保卫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