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随着传统社会到现代社会的演变,伦理学话语发生了由以"善"为主题到以"正当"为主题的现代性转换,从而导致了"德性"与"规范"的分离。现代性道德危机的根源也正是来自于由这种分离所引起的"道德话语"与"伦理话语"的错位,在话语的实践运用中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道德教育的"伦理化",二是伦理教育的"道德泛化"以及伦理教育的缺失。对二者界限和范围的厘清有利于现代性语境下新的社会伦理道德建设。  相似文献   

2.
《狂人日记》作为一十小说车.虽呈现为一种心理小说形态.可这并不意味着没有故事。相反.《狂人日记》中涉及的故事恰恰不止一个.它实际上讲进了众多真实的和虚幻的吃人故事。《狂人日记》就是由这些故事汇编而成的“吃人”话语,而且.不断地重复这一“吃人”话语成了狂人患迫害狂的主要病态心理特  相似文献   

3.
自从夸美纽斯在其《大教学论》中提出班级授课制以来,"教师中心"教学模式主宰着大多数课堂。异化的教师权威、异化的师生交往关系和知识本位的价值取向都滋生了强势的教师话语。然而,强势话语中的谬误一旦被揭穿便失去其强势,而弱势话语蕴涵的真理迟早会为世人认同,获得持久的生命力,因而更具强势。对话的课堂实现着教师话语由"强势"到"弱势"再到"强势"的演变。  相似文献   

4.
语气词"行了"源于完成动词"行"与"了"的组合,其话语功能分为两类:一表"无所谓、不在乎",一表"厌烦、制止"。这两类功能看似矛盾对立,实际上皆由是否符合"达界"要求衍生而来,演变环境决定了它话语功能的形成。  相似文献   

5.
英雄传奇小说作为一种独立的小说类型.在明清时期得到了空前的发展。英雄传奇小说的发展有其内在的艺术规律,即一直有一种内在力量驱动着它的前进,这就是英雄观的不断演变。这种英雄观的演变,既是中国民众文化心理层面的变化,又是小说作者们迎合民众心理做出的自觉的艺术努力,二者相互影响.形成了英雄传奇小说不断发展的内在艺术动力。  相似文献   

6.
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当代文学史上出现过一个短暂的历史题材创作的繁荣局面,以"双百"方针提出为标志的文艺政策的调整为历史题材创作的繁荣局面的出现提供了可能.在这个领域,国家意志(主流话语)、知识分子(个人话语)与民间话语都有所表现,但国家意志处于统治地位,而个人话语所彰显的一种真实的知识分子的生存状态,虽然是文字应该表现的却是时代共名企图刻意抹杀的.其作品虽也被时代认可,但作家的个性因素不能不与"共名"构成紧张关系.  相似文献   

7.
双重话语空间下的官方与非官方在危机事件中的话语互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媒体环境给主要以互联网、手机短信和各种人际传播渠道为载体非官方即民间话语空间的形成创造了条件,面对社会危机事件民众的舆论场开始从沉默变的众生哗然,新形势下官方应如何应对其"主导"信息传播模式受到挑战。本文从具体贵州瓮安事件的案例入手,对政府在与民众话语互动上存在的问题、政府对待危机事件传播上的不足以及如何构建良性的危机传播互动模式问题进行简略的分析。  相似文献   

8.
曹禺的创作起点很高,逐渐下滑,由一代天才变为平凡的剧作家,这是学术界的共识。其变化原因是什么?从曹禺剧作的内在因素———个人话语与时代话语的消长进行探索,应可提供一种合理的解答。  相似文献   

9.
<中国话语:理念与经验>一书对中国话语的阐释,并不像今天众多的"酷评"热衷于制造惊世骇俗的定义或观念,而是致力于具体细微的本土经验叙事,揭示了中国话语就是一种直接再现了中国民族真实的当下经验,反映着它们在现代化进程中内在生命需要的诗家语,阐释了中国民族话语主要表现为中国南北地理差异下的二元论话语谱系:一是作为中国话语中心的北方伦理谱系,二是以中国话语边缘形态存在的江南审美叙事.全书核心在于澄明了中国话语的主流形态在本质上是一种"道德话语谱系",而"言之有物"与"文以载道"则构成了"中国文化叙事学的基本原则",并且针对当下已经出现的背离两个原则的反面现象,进行了全面的批判和重建.  相似文献   

10.
"良史"是中国古代史学话语体系的重要话语与思想资源,其最初内涵是"书法不隐"。在古代史学发展进程中,"良史"的"书法"由早期以"礼法"为核心的道德性认识逐步拓展到以"史才三长"为代表的学理性认识;"不隐"由早期对"礼法"原则的坚持逐步扩充到对"素心"、"义理"、"公心"与"史德"的倡导,实现了从品性论到认识论的发展。"书法"与"不隐"存在价值性认识与事实性认识的内在矛盾,古代史家以"名教"进行协调,求其和谐,但并不能真正解决这个矛盾。"良史"话语重视对历史的价值性认识,呈现出史学主体自觉意识不断增强的趋势。它丰富了中国古代史学的话语体系,塑造了古代史学的学术品格和史家的精神范式。  相似文献   

11.
为确保两岸话语使用的规范性,大陆政府与台湾当局分别对此予以明确规定。政府机构及新闻媒循此规定,规范使用两岸话语,推动了民众两岸话语的形成。然而,即使如此,民众混用"大陆"与"内地"等两岸话语的现象仍屡见不鲜。通过探析民众混用两岸话语的现象,可以发现政府机构、新闻媒体及民众在两岸话语的使用上存在差异性。为有效避免产生话语分歧,消除三者在使用两岸话语上的差异性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12.
现代中国文学大众话语的起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中国文学大众话语起源于晚清的下层社会启蒙运动。"国民"与"新民"概念的提出及其泛化确立了文学大众话语的接受主体,以"开通民智"为核心的启蒙目标的确定使文学变成了政治启蒙的工具,促成了晚清"文学民众化"的潮流的发生。白话报刊的创办和戏剧改良的盛行是晚清"文学民众化"潮流的主要表现形式,晚清的"文学民众化"运动开启了"五四"时期的"文学民众化"潮流,其本质是一种意识形态的再生产,具有强烈的政治化倾向。  相似文献   

13.
道德与生活的关系作为道德教育的核心命题,经历了从政治化到生活化的发展演变过程。生活化作为道德教育改革的核心理念,进而成为道德教育改革的旗帜,经历了怎样的自我合法化过程?其内在的话语逻辑是什么?生活化作为一个充满价值预设的哲学话语,如何成为道德改革的共识,进而代言并担当起鼓舞、号召或解放等改革使命与责任的?关于道德教育生...  相似文献   

14.
在白族民间文学体系中,龙神话传说故事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龙是白族民间神话传说故事中的重要形象,在白族民间文学中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形象体系,在广大白族民众中广为流传。龙形象体系的形成和演变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时期,水神意识和斗争意识是白族龙形象的两个核心意识,贯穿于白族龙神话传说故事体系的始终。由最初的“以龙制龙”的神龙崇拜,到“以人制龙”的降龙英雄的人崇拜阶段,龙形象由神圣一步步走向世俗。透过龙神话传说故事,折射出了龙形象发展演变过程中白族民众的审美心理及文化传统。  相似文献   

15.
吴永 《天中学刊》2009,24(6):116-119
"国民"话语是启蒙运动的产物,其源于近代知识分子对民族国家的诉求.作为近代知识精英的杰出代表,梁启超和陈独秀在批判"国民性"的同时,参照西方的民主制度和民主思想,建构了具有独立人格和权利自由观念的"国民"意象."国民"话语本身内在地涵盖了对公民身份的承认,刻画和标识了民众的政治维度,促进了近代以来公民社会的化育和生成.  相似文献   

16.
同一个故事可以由不同的叙述者来叙述,而由谁来叙述、如何叙述正是叙述者的话语权的体现,从这个意义上说,叙述者也是话语争夺的场域。从非人格化的叙述者到人格化的叙述者再到不可靠的叙述者的转变过程,说明叙述者的话语权威在文学史演变过程中逐渐衰落。  相似文献   

17.
在对当前我国教育场域话语存在的话语主体霸权、学术话语贫乏、话语权力缺失和话语表达失真问题批判的基础上,文章认为应该从突破教育场域的权力构架,构建多元的教育话语;反思教育的过度科学理性化,关注教育生活世界的话语;倡导民众教育话语的自由表达,尊重教育话语的个性言说;探索教育真相,回归真实的教育话语四方面对我国教育场域的话语进行重构。  相似文献   

18.
科学知识的广泛传播以及科学救国风尚的盛行,引发了"五四"科学思潮的勃兴.当时崇尚科学的浓厚文化语境,既促发了"五四"小说家们利用民主思想对民众进行启蒙,又注重运用科学的精神与方法来达到启蒙的效用.提倡科学理性精神,以科学为武器消除民众愚昧落后的思想意识;唤其觉醒,而建立新的社会文明,是科学思潮对"五四"小说启蒙话语影响的重要体现.  相似文献   

19.
道德与生活的关系作为道德教育的核心命题,经历了从政治化到生活化的发展演变过程。生活化作为道德教育改革的核心理念,进而成为道德教育改革的旗帜,经历了怎样的自我合法化过程?其内在的话语逻辑是什么?生活化作为一个充满价值预设的哲学话语,如何成为道德改革的共识,进而代言并担当起鼓舞、号召或解放等改革使命与责任的?关于道德教育生活化的哲学话语、政治话语、教育话语是如何实现三位一体的价值同构的?生活化的话语政治构成了道德教育改革这一社会事实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20.
"讲好中国故事"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理念之一。习近平总书记不仅要求讲好中国故事,而且在各种场合身体力行、率先垂范,是当今中国故事的"第一主讲人"。习近平讲故事,其语言生动有感染力、内涵丰富有吸引力、情境贴切有亲和力、底蕴深厚有说服力,堪称讲好中国故事的话语典范,既为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提供了资源,也为广大干部群众积极践行中国梦树立了榜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