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汉英校园标语的功能翻译批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试图以校园标语的英译为语料,基于功能翻译批评的视角,亦即在纪实翻译和工具翻译两种功能翻译策略指导下,通过对校园标语英译平行文本的分析和评述,探讨功能翻译观对校园标语英译的作用和影响。  相似文献   

2.
本文依据对德国功能派提出的“翻译目的论”的基本认识,借鉴PeterNewnark的语言功能划分,并考虑中文标语的不类型及其语用意义和社交信息,以外国受众为观照对象,提出有针对性的增、阐、删、改等多种变译策略,以求实现译文的预期功能,达到中文标语英译这一对外宣传的特定目的。  相似文献   

3.
讨论了德国功能派翻译理论的核心——目的论在广告标语翻译中的适用性。根据该理论,广告标语的翻译当以目的语文化为方向,实现刺激消费为目的,源语篇不再是翻译决策的首要根本依据和评判标准。佐以中英文广告实例介绍了在目的论指导下的广告标语翻译中较常见的四种翻译策略,即套译、直译、意译以及直意译相结合。  相似文献   

4.
文章从功能角度分析中文标语的英译。文章在分析标语的语体、副语和功能特征基础上,提出标语翻译可行性的理论支持,功能主义理论,并根据功能主义理论的三法则,提出标语英译的原则与技巧。  相似文献   

5.
专名翻译的研究在认识论层面上,有意义且有内涵。专名的簇摹状词构成了专名的认知域,专名的认知域受社会文化背景以及语境的制约。中央文献中的专名除了指称功能,还具有政治意义的表达功能。在贝尔的翻译过程模式下,译者可以依照“语法—语义—语用”的认知路径分析中央文献中的专名,再依照“语用—语义—语法”的路径将专名的语义表征合成译入目标语。翻译过程模式为中央文献专名外译提供了有效的认知路径,也为译者自查译文提供了考察角度。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译”或“翻译”的含义和属性的分析,可以得出结论:“译”和”翻译”是一种行为、一种活动、一个过程;既不是“科学”又不是“艺术”.翻译工作者面临的任务是进行翻译理论建设而不是构建“译学”或“翻译学”.  相似文献   

7.
本文提出诗歌难译,非不可译,而最好的方法莫过于“衍译”。本论文从东西方的角度阐述了“衍译”的由来,界定了“衍译”的性质,根据诗歌翻译具有的种种不确定性,提出诗歌翻译的最佳途径是衍译。衍译不是归化,而是最大程度地追求互文性,让译诗保持原文的精神和形式,让译者真正做到“一仆两主”。作者以所教学生的诗歌翻译为例,以说明“衍译”是如何在诗歌翻译教学中得到实践的。  相似文献   

8.
日前曾就汪榕培先生“以诗译诗”的诗歌翻译路线发表过一篇文章,先入为主地提出“以韵促译”的翻译认识,以此梳理与定位汪译陶渊明诗歌翻译行为。解读汪榕培英译吴歌后得出新论,即汪榕培诗歌翻译行为不仅体现着“以韵促译”的翻译策略,而且也体现出“以唱促译”的翻译特色。  相似文献   

9.
本文通过对中国翻译理论的历时研究以及中国翻译理论与西方译论的共时对比研究,发现翻译美学作为中国特色翻译理论,与中国传统译论的发展有着密切联系。回顾中国传统译论的发展,翻译美学的形成经历了“文译”“雅训”“达旨”和“美”四个标志性节点。  相似文献   

10.
《考试周刊》2013,(A5):18-19
标语口号包括商业广告的口号、政策法规宣传、行业推广、文体娱乐、促销等。为了达到其宣传目的,本文从中英标语口号的特点出发,对中文标语口号英译进行研究,提出采用明确语用意义、避免文化差异、英语惯常表达方式、转换交际语气等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11.
随着全球化程度的加深和中国国际地位的提升,中西文化交流呈现出新的文化态势,中国典籍文化越来越受到西方读者的青睐,中国典籍英译也自然成为其他国家了解中国典籍文化的有效渠道。谁来译?如何译?就成为典籍英译工作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文章还通过实例探讨了"传神达意"原则对中国文化籍英译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
20世纪后半叶以来,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开拓了新的思路,产生了实际的效应。随之也产生了"翻译研究就是文化研究"之困惑,研究者们必须重新审视翻译研究的本质,运用文化认知回归和双重解读之策略,使其回到本体论的正轨。  相似文献   

13.
20世纪80年代,西方翻译研究出现了从"语言翻译"向"文化翻译"的转向,从而进一步扩大了翻译研究的学术视野,并且为中国翻译研究提供了思考和认识问题的新视角。文章分别对西方翻译研究和中国翻译研究从语言翻译向文化翻译的转向进行了评介和分析,并对中西方翻译研究的发展前景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4.
在后现代社会,随着后殖民主义理论大潮的兴起,原先不带任何意识形态的“语言”的范围已扩展到带有文化霸权和意识形态色彩的“话语”。因此,翻译也不仅仅局限于语言层面上的转换而带有了范围更广的阐释之功能,即从仅囿于字面形式的翻译(转换)逐步拓展为对文化内涵的翻译(形式上的转换和内涵上的能动性阐释),因此翻译就变成一种文化问题,涉及到两种文化活动。由于文化缺省的存在,阐释学在比较文学研究中也就有了其发挥作用的空间。  相似文献   

15.
陈少敏 《海外英语》2012,(7):189-190
If translation has such far-reaching social effects such as contributing to social reproduction and change in forming cultural identity,it seems significant to adopt a translation ethical principle to evaluate these effects,confirm whether they are good or bad and consider whether the formed cultural identities are ethical.Venuti resorts to minoritizing translation,argues for releasing "language remainder" which develops into translation ethics--"Ethics of Difference".To put to work these strategies could form cultural identities both for source-language culture and target-language culture.  相似文献   

16.
语言是文化的反映,翻译是跨文化的桥梁。汉英语言中存在着较大的文化差异,其中颜色词的文化差异极易导致东西方人理解的误区。主要探讨了"黄色"的文化差异及其翻译的问题,力图实现汉英民族不同文化的交流和渗透。  相似文献   

17.
文章阐述了文化词的“硬化”翻译与文化欠额之间的关系,进一步从译者的主观倾向和缺乏对文化的词的理解以及文化词的假性等值等几个方面分析、探讨了翻译中造成文化欠额的原因,阐明了文化词的“软化”翻译对读者的可接受性和文化传真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语言是文化的反映,翻译是跨文化的桥梁。汉英语言中存在着巨大的文化差异,其中颜色词的差异容易导致东西方人理解的误区。“黄色”在中西文化中有着不同的文化内涵,故翻译不应仅仅是语言间的转换,更应将文化因素考虑在内。  相似文献   

19.
在蒙古族学生的汉英翻译教学中,存在着严重的中国文化缺失现象。在教学中应从生态文化、物质文化、社会文化和宗教文化方面加强中国文化因素的导入,以便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加强他们从文化角度对翻译文本进行解读和阐释的能力。汉英翻译要以文化翻译观为指导,最大限度地使用异化策略,加强学生中国文化的表达能力,培养他们传播和弘扬中国文化的使命感。  相似文献   

20.
赵朋 《闽江学院学报》2007,28(1):105-110
近年来,全球范围内的译介理论研究不断升温,研究的热点也呈现出多元视角,但其核心问题仍然是如何在译文与原文之间处理好对异域文化的传真。对于翻译文化研究应从文化研究、文学文本操纵的“失真”及其求“信”方面着手,分析文化和意识形态因素对文学翻译的影响,阐述翻译的“文化传真”功效所具有的相对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