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武汉大学是国家教育部直属重点综合大学,是国家“985工程”和“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武汉大学学科门类齐全、综合性强、特色明显,涵盖了哲、经、法、教育、文、史、理、工、农、医、管理等学科门类。武汉大学现有108个本科专业,一批高水平的优势特色学科享誉海内外,20个学科成为国家重点学科,28个一级学科具有博士学位授予权,197个二级学科专业具有博士学位授予权,272个学科专业具有硕士学位授予权,还设立有23个博士后流动站。武汉大学名师荟萃,珞珈山上英才云集。学校现有专任教师3400余人,其中正副教授2100余人,有4位中国科学院院士、8位中国工程院院士、3位欧亚科学院院士、8位人文社科资深教授和4位“973项目”首席科学家。  相似文献   

2.
理工科高校的人文社科发展普遍较弱。在“双一流”建设背景下,理工科高校“要不要发展、如何发展人文社科”是当前高等教育领域的热点。从社会文化传承、学生全面成长、教师全面发展、学校知名度提高等方面来看,理工科高校发展人文社科十分必要。理工科高校人文社科发展,在资源禀赋、规律认知、人才队伍建设、评价体系等方面都面临一些挑战。为了更好地教学、科研与服务社会,理工科高校需要有科学长远的规划,从跨学科交叉融合特色发展、拓宽科研经费投入渠道、注重科研人员的引进和培养、尊重青年教师的成长规律、优化人文社科科研绩效评价标准等方面推动人文社科发展。  相似文献   

3.
钱建强 《成才之路》2010,(26):91-91
“十年不发论文也能当教授”,这是记者从杭州师范大学新近出台的《人文社会科学振兴计划指导意见》中抓出的一个亮点。当然,这是个形象的说法。根据报道,这份意见的核心是要构建“不唯数字论”的人文社科学术评价新体系,比如学校将组建“人文社会科学学术委员会”,在评估学术人才时会打破按年考核的常规学术评价和考核标准,依据其累积和持续的学术影响,实行学术代表作评价制度和知名同行评议制度。  相似文献   

4.
阐述了我国人文社科博士生课程结构中的主要问题,认为推进人文社科博士生课程结构重建,是破解二级学科课程设置的组织壁垒和加强博士生学术科研系统化训练的迫切需要。借鉴美国课程设置的做法,提出要重新思考人文社科博士生课程设置的逻辑起点、价值取向和主要原则,增设研究方法类课程,强化学位论文指导课程,基于一级学科构建公共课程、学科基础课程、方向核心课程、跨学科交叉课程和研究专题课程五个课程模块,以学科基础课程为根基,以方向核心课程为主体,以跨学科交叉课程和研究专题课程为双翼构建开放灵活的课程平台,为开展博士学位论文研究和培育一流博士生提供更优质的课程服务。  相似文献   

5.
《中学教育》2009,(1):F0004-F0004
华东师范大学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所成立于2000年3月同年12月成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是隶属于华东师范大学的实体性研究机构。下设“学校综合改革”、“教育政策理论”、“教育与学生发展”和“教师教育”四个研究室,。所依托的教育学原理和教育史学科都是我国第一批博士学位授予点、国家重点学科、华东师大教育学学科博士后流动站站点、“211工程”和“985工程”重点建设学科。研究所名誉所长叶澜教授,现任所长杨小微教授。  相似文献   

6.
《德州学院学报》2011,27(5):111-F0003
食品经济管理研究基地是我校首个省高校人文社科研究基地。本基地现有教授7人、副教授11人、具有博士学位的13人。基地下设“食品经济理论与政策”、“食品供应链管理”、“食品虚拟组织创新”三个主要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7.
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程的学习成果评价是个难题。“形势与政策”课程学习成果的内涵包括人文社科常识、时势分析技能、调查分析能力及“四个自信”价值观等四个方面。美国“本科学生学习有效评估项目”的学习成果描述、评价技术、评价标准以及评价流程等对“形势与政策”课程评价具有借鉴性。开展高校“形势与政策”的学习成果评价,要有明确的评价标准,要进行教师课堂作业设计培训,要建设开放的网络平台,要及时公布学生学习成果评价数据。  相似文献   

8.
当前高校课程论文教学中仍然存在课程论文写作前目标不明确、写作中启发互动质量不高、写作后评价体系不健全等问题.本文提出“写作前引导—写作中指导—写作后评价”的“三阶段”改进课程论文教学模式,并将其应用在本科《系统工程》课程教学中.实践证明,采取学生分组、写作前引导、写作中分类指导、写作后教师评价与学生互评相结合的方法,可以有效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改进课程论文的教学效果.同时,“三阶段”课程论文教学模式从论文选题、查阅文献、收集资料、论文内容、论文格式等方面都进行了系统指导,为学生科研素质的培养与提升奠定了良好基础,提升学生了的科研水平和能力,从而提高了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9.
我当然知道有一类小说被称为“主旋律小说”,也读过一些。不过,对这种拥有庞大读者群,产生颇大社会反响的小说“类型”,却从未想过要研究,好像也没有认真考虑过它的文学史地位这类问题。这种态度,在文学批评、研究界的同行那里,有一定的普遍性。记得刘复生在将“主旋律小说”作为博士学位论文选题的时候,周围就有不少人表示疑惑和不解。以我的情形推论,人们在相当程度上回避(或拒绝)这一研究对象,可能是出于这样的一些原因。首先是基于一种“纯文学”的精英立场。从这一立场出发,“主旋律小说”大致被看成是“非文学”或“文学性”相当低的,缺乏研究价值的文本。其次,“主旋律小说”(写作动机、运作过程、文本形态)与现实政治、文学体制的紧密、胶着的关系,也导致一些人轻易不愿与它沾边,刻意保持距离。第三,这类小说虽说具有强烈的意识形态性特征,但它的商业消费色彩也十分明显。这正是那些有着文学写作、阅读“纯洁性”的幻觉者所不屑的。  相似文献   

10.
以“学术部落”中的“都市型”和“田园型”研究模式为视角,以学生发展相关理论为基本框架,从个体—导师—高校制度三个维度对理工科和人文与社会学科博士生的论文发表情况进行异质性分析。研究发现博士生的论文发表具有较强的学科差异。“都市型”研究模式下的理工科博士生论文发表有赖于较高的科研强度、紧密的科研跟从度以及较高密度的科研指导,而过于密切的师生关系以及刚性的论文发表要求对博士生论文发表产生负面作用;“田园型”研究模式下的人文与社会学科博士生论文发表受益于相对密切、自由选题和中性的导师指导方式以及一定的奖助制度,而过于紧密的导师跟从度将对论文发表产生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