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喻纬 《出版史料》2007,(2):61-63
百花文艺出版社坚持数年,出版了一套《“收藏一绝”文化丛书》,其中第18种为《尘封的珍书异刊》,第24种为《纸上观影录》(以下分别简称为《尘封》和《纸上》),两本书的作者都是上海图书馆的张伟先生。《尘封》是一本关于清末民初书报刊的书话集。上海图书馆清末民初书报刊藏品十分丰富,  相似文献   

2.
美国学者黄宗智的《华北的小农经济与社会变迁》和社赞奇的《文化、权利与国家──1900—1942年的华北农村》是两部研究中国清末民初农村状况的著作,1986年由中华书局出版黄书中译本;社书的中译本于1995年由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两位学者研究的方法和角度不同,但得出的结论却很相似,其研究方法和成果不仅是对清末民初经济社会史研究的深入,也对理解当今农村问题有借鉴意义。两书均以清末民初的华北农村为研究对象,特别以伪满铁道株式会计组织的日本社会科学家在1935年至1942年间进行过实地调查的若干村落为主,参考调查材料(六卷本《…  相似文献   

3.
读了由陆坚、王勇教授主编、杭州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典籍在日本的流传与影响》一书,我以为这是一部有较高学术价值的、深层次反映中日文化交流的著作。 关于我国典籍在日本流传,自近代起就有人在做这一工作,例如清末杨守敬在日本访书,回国后曾辑刻《古逸丛书》。民国间上海商务印书馆张元济先生为编纂《四部丛刊》亦曾去日本访书。傅读了由陆坚、王勇教授主编、杭州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典籍在日本的流传与影响》一书,我以为这是一部有较高学术价值的、深层次反映中日文化交流的著作。 关于我国典籍在日本流传,自近代起就有人在做这一工作,例如清末杨守敬在日本访书,回国后曾辑刻《古逸丛书》。民国间上海商务印书馆张元济先生为编纂《四部丛刊》亦曾去日本访书。傅  相似文献   

4.
梳理考证清末修身教科书的版本源流,对教科书文本研究、教科书出版史研究甚至教科书的思想研究有重要意义。文章围绕《蒙学修身教科书》《初级蒙学修身教科书》《初等小学修身教科书》,对这三种清末修身教科书的编纂、出版及版本情况进行梳理,以期厘清源流,辨别版本。  相似文献   

5.
《出版经济》2004,(7):16-16
定性来看,造货能力对出版人来说有几道门槛.由高到低,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出版界普遍认为,对刚进入出版行业的新人来说,年加工100万码洋的图书已是一件不简单的事情;一年忙碌下来,生产图书的能力达到千万码洋以上的出版人,可以说是小有规模;而突破亿元码洋的造书能力,对出版人来讲,则是一件相对困难的事情;有5亿码洋造货能力的出版人,则是出版界的高手;10亿码洋的出版造货能力,目前当是一枝独秀.  相似文献   

6.
蒙古文古籍出版始于13世纪。在长达七百年的出版活动中出现了官方出版、寺院印刷、私人刻书三足鼎立的文化现象,共同完成了《蒙古秘史》《甘珠尔》《丹珠尔》《青史演义》等几万种蒙古文古籍的出版工程,为蒙古族的文化创造、文化传播和文化积累作出了不可估量的贡献。  相似文献   

7.
郑逸梅 《出版史料》2004,(2):126-128
国学扶轮社出版的几种书清末民初,上海有个出版机构国学扶轮社,是吴兴王均卿,和绍兴沈知方等人主持的。出版了好多的书,有《列朝诗集》,五十六册。《清文汇》,一百零一册。《文科大词典》,十二册。《古今说部丛书》,六十册。《明朝四十家小说》,八册。《适园丛书》十六种。《香艳丛书》,八十册。扶轮社自己没有印刷部及发行部,便归中国图书公司和记代为印刷发行。后来中国图书公司和记并人商务印书馆,许多出版物,都由商务印书馆经售了。  相似文献   

8.
台湾出版社最早发行书讯的是远景出版社的《出版与读者》,1974年3月创刊,至1994年3月已出版至第46期,它是不定期的书讯。而目前存活最久而定期的出版社书讯,则属《九歌杂志》季刊,15年来已出版至57期,成为文学出版社发行书讯持续最久者。另外,联经出版公司的《联经书讯》、尔雅出版社的《尔雅人》、洪范书店的《洪范杂志》、前卫出版社的《前卫书讯》、天下文化出版公司的《书  相似文献   

9.
文章详细分析了清华大学出版社2016年度畅销书《山海经》的策划、编辑及出版过程,论述了如何精准研究纸质书与电子书差异化实现模式以及实施细节,如何以"匠心质造"来体现颜值经济时代的工匠精神,如何研究和思考纸质书内容的品质和装帧的艺术性创新,又如何以最匹配的方式呈现整体和谐,最终产生美到窒息的震撼效果来传播中华美,实现出版人的文化理想.  相似文献   

10.
孙毓修在清末民初儿童文学编译出版史上扮演了举足轻重的角色,为我国儿童文学编译出版事业作出了开拓性的贡献。为建构特定的道德教育价值并易于为儿童读者接受,孙毓修在编译出版《伊索寓言演义》时采取了一些卓有成效的读者顺应策略:内容上增加了一些蕴含道德教育功能的中国传统文化元素;语言形式上浅显易懂;装帧设计上融趣味性、审美性与知识性于一体。孙毓修《伊索寓言演义》编译出版中的读者顺应策略对当代儿童读物的编译出版具有现实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