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当前全党和全国人民正在进一步开展学习邓小平理论的新高潮,然而怎样才能更好地把握邓小平理论的核心和基石,还是有待认真思索的问题。邓小平理论的哲学基础是实事求是,按客观规律的要求办事;邓小平理论的经济学基础首推生产力论;邓小平理论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核心就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我们在不断深入学习邓小平理论的过程中,对社会生产力成长的历史大系及其与社会生产关系、社会经济形态、经济调节方式的对应规律有了新的理解,从而对我国改革开放的历史必然性有了新的认识。在中国即将“人世”和新世纪到来之际,我们认为研究这些…  相似文献   

2.
中国近代史上的反动政府,主要包括晚清政府、北洋军阀政府和国民政府。就其反动政策而言,总体来看,不外乎是对内进行残酷的专制统治及剥削压迫,对外投靠帝国主义,大量出卖国家主权。从生产力发展角度而言,中国近代史上的反动政府代表了落后、腐朽的生产关系,不利于社会生产力的  相似文献   

3.
现有的各种中国近代史学科理论体系均不能系统完整地反映近代中国社会历史演变的全貌和体现近代历史发展的内在规律。必须运用唯物史观,立足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的民族性与世界性的辩证统一,建构科学严密的中国近代史学科“世界历史”体系架构。  相似文献   

4.
该书运用历史的、现代的、理论的、实践的大量证据,特别是运用邓小平的理论和实践进行论证,说明《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的研究对象,不是生产关系而是生产力。  相似文献   

5.
(一) 我们对于历史人物的评价,首先必须认识,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人。他们是社会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最重要的生产力。在阶级社会里,人民群众的革命斗争又是历史前进的动力:当生产关系与生产力间的矛盾,剥削阶级和被剥削阶级间的矛盾,以及由此而产生的上  相似文献   

6.
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是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是我们党观察和研究社会历史问题,制定路线、方针和政策的基本依据。全面深化改革所涉及的方方面面,就是对生产关系不适应生产力、上层建筑不适应经济基础问题的深刻变革。这一变革的主体是人民群众。当实现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时,两个一百年目标就一定能够实现。  相似文献   

7.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是一切社会的基本矛盾。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的特殊性,决定了社会形态的特殊性,社会的本质是由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的特殊性决定的。因而,研究社会主义的本质,必须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结合上全面地界定,这样才能避免各种各样关于社会主义本质认识的错误倾向。一、历史上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论述及浅析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曾经揭示过消灭剥削、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本质。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共产党人可以用一句话把自己的理论概括起来:消灭私有制。”他们还认为,未来社会是一个“自由人联合体”。建立“自由人联合体”的理论是马克思  相似文献   

8.
生产力发展是推动历史前进的根本动力。在阶级社会中,生产力发展推动历史前进的作用经常通过阶级斗争得到实现;在生产关系不适应生产力发展时,阶级斗争是解决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的唯一手段;在生产关系基本适应生产力发展时,劳动人民在较为有利的社会条件下,主要通过生产斗争、科学实验发展生产力,推动社会前进。  相似文献   

9.
各个时期历史的主体都是人民,中国近代史的主体也是人民,孙中山先生则是中国近代史上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人民的领袖,人民革命的领导者。各个时期的历史都有它发展的客观规律,中国近代史也有它发展的客观规律。这个规律,应该从社会历史生活的內部去找,首先应当注意社会的经济诸关系,特别是它的生产和生产方式,对于有阶级的历史,还应当注意社会的阶级关系和阶级斗争。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遵循着  相似文献   

10.
教育的作用的问题,是教育学中最重要的问题之一。正确的认识教育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和教育在年青一代个性形成中的作用问题对解决教育学上任何一个问题,不仅在理论方面,而且在实践方面有着巨大的意义。马克思主义者认为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首先是生产发展的历史,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发展的历史。因此要认识教育在人类社会发展的过程中起什么样的作用,那我们首先就应当从教育在社会生产发展中的作用来谈起。研究教育和生产发展的关系,研究教育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关系,是科学的认识教育在人类社会发展历史过程的作用的钥匙。  相似文献   

11.
一、关于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力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首要条件,也是推动人类历史发展和进步的决定性力量。在社会生产方式中,生产力是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生产力发展了,生产关系必然发生相应的变革。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从根本上决定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 正是对生产力作用及其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认识,决定了共产党人的政治信仰和历史使命;也正是生产力的发展进步,对共产党人的全部活动提出了根本性的要求,并最终决定着共产党人的历史地位和命运。首先,共产党人的一切活动…  相似文献   

12.
世界近代史是资本主义由产生到发展,并逐步形成世界体系,向帝国主义过渡的历史。生产力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最根本动力。按生产力发展程度,世界近代史可划分为四个阶段:前期资本主义时期、工场手工业时期的资本主义、蒸汽时代的资本主义和电气时代的资本主义。资本主义发展水平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等要素的总和,但归根结底是生产力发展的水平。本文试从资本主义的发展水平来整体把握世界近代史,旨在提供一种思维方法。一、前期资本主义时期。随着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新兴的资产阶级开始为资本主义发展创造条件。为进行资本原始积累,他们对内…  相似文献   

13.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对立统一,是推动人类社会从低级向高级发展的根本动力,它导致不同历史阶段的更替。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构成一定生产关系的基础和前提。生产关系对生产力有巨大的反作用,它可以加速或延缓生产力的发展,当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相适应时就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否则就阻碍甚致破坏生产力的发展。这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但长期以来,人们认识上的片面性,只强调生产关系的反作用,而忽视了生产力的决定作用,表现在对科学社会主义的认识上逐渐不科学,由“左”倾而陷入空想。  相似文献   

14.
理论经济学的构建问题,近年来已成为我国理论界讨论的焦点。本文认为,资源的稀缺性是任何社会、任何时代都存在的一个基本事实。这一基本事实既产生属于生产力范畴的资源配置问题,又产生属于生产关系范畴的资源占有问题。因此,理论经济学必须从资源的稀缺性出发,以作为生产力生产关系矛盾统一的生产方式为研究对象,通过研究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关系下生产力的历史运动,来揭示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关系本身的历史运动,并据此安排理论经济学的体系结构  相似文献   

15.
《宜宾学院学报》2017,(7):81-87
新中国成立后,邵循正从注重历史考证转向积极学习马克思主义史学。历史观的转变,使得邵循正对中国近代史有了新的认识。他更加重视人民群众在历史研究中的作用,尝试运用矛盾分析法和阶级分析法解释近代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特别是在中国近代史分期的讨论上,提出了独到的见解,配合了十七年时期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问题的讨论。同时,他在农民战争史、帝国主义侵华史研究上也极有见地。邵循正史学研究的转变在新中国成立后"中生代"史家群体研究转向中具有代表性。  相似文献   

16.
中国近代史理论问题研究,是中国近代史研究的重要问题之一。作为中国近代史学者的张海鹏先生积极参与了上世纪80-90年代有关中国近代史理论问题的探讨,在中国近代史研究的指导思想、近代史的分期、基本线索、研究的若干原则性问题等方面都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为推动中国近代史学科体系的建设和教学的开展,为加深我们对中国近代史发展规律的认识作出了较大的努力。  相似文献   

17.
在许多青年朋友的心目中,历史特别是中国历史是一门沉闷无趣的学科,学习历史,似乎就是整天埋在故纸堆里,与年代、事件、人物以及生产力、生产关系、阶级斗争等等抽象而古老的东西打交道,既枯燥乏味,又没有什么现实作用。因此,除非不得已,一般是不会主动报考历史系特别是中国历史专业的。应当说,这样的认识是有一定道理的。我们在中学里所学习的历  相似文献   

18.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指出,唯物史观素养是诸素养达成的理论保证。从唯物史观素养看,教学中对小岗村开启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改革的认识,要从社会实践的角度认识人民群众的历史创造性;要动态地把握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关系两大基本原理,从整体上以发展的眼光审视农村改革的启动和变迁。同时,深刻把握唯物史观整体性、发展性和价值性的三重要义。  相似文献   

19.
对政治经济学对象的再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理论界对政治经济学对象的争论由来已久,传统的说法是研究生产关系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斯大林从三个方面把生产关系具体化,不少科教书对政治经济学的研究也谈了不少联系生产力和上层建筑来考察生产关系,但均以生产关系为中心来展开.可以说这是我国社会主义实践上多年来强调生产关系的变动,较频繁地变动生产关系的理论原因.这给生产力的发展带来极为不利的影响.因此对政治经济的对象必须作新的认识.  相似文献   

20.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课的理论主线是当今我国社会生产力、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及其规律。正确地把握这条主线,并恰当而紧密地联系我国的历史和现实,就能使学生从理论到实际正确地认识我国的社会主义实践,并克服与澄清错误认识。比如,我国的改革本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但是由于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的影响,有些学生却总认为改革是社会主义为了摆脱自身的危机。我们的《社建》课就按研究生产力、生产关系与上层建筑三者的矛盾运动及其规律这一理论主线的要求,考察和论述了我国社会主义革命的特殊历史进程——首先进行上层建筑领域里的革命,建立起无产阶级专政;然后进行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改造,建立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再以后自然要大力发展生产力,为社会主义社会建立强大的物质基础。而在现阶段,就必须调整生产力、生产关系与上层建筑三者的关系以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需要。这样就帮助学生比较具体而深入地了解了社会主义改革的客观性与普遍性,也澄清了所谓改革是摆脱危机的错误认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