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阐述了公共治理理论的基本内涵及其在网络群体性事件中的运用。探究了政府、媒体、公民、NGO多元主体参与的网络群体性事件的公共治理模式,并剖析了这些主体在应对网络群体性事件时所面临的困境。提出了针对困境的实践路径和对策:发挥政府的核心主导作用,健全网络法制体系和信息公开体系、加强舆论监督管理和官员素养建设;重视媒体的引导作用,引导健康舆论,监督政府行为;正确认识网民的基础治理角色,培养其数位素养和自律意识,提高其参与能力和监督意识;积极引入NGO参与治理,NGO扮演着政府机构的合作者和协助者角色,同时又保持着自身的独立性和民间性。  相似文献   

2.
城市轨道交通应急管理是城市应急管理的重要领域。我国已进入"双重风险社会",加强城市轨道交通应急管理已成为迫切需要。文章立足风险社会的时代背景,基于复合治理视角,紧密结合广东省轨道交通应急管理面临的形势,提出加强轨道交通应急管理的对策框架:以政府为主导、轨道交通企业为核心主体、社会组织(NGO)和民众广泛参与,以进一步科学、系统地加强广东城市轨道交通应急管理。  相似文献   

3.
中国非政府组织外部治理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钮菊生  张敏 《学会》2007,(7):12-16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的同时,在经济和政治结构分化的基础上,开始了中国社会领域自治化的进程,其主要标志就是非政府组织的产生和发展。非政府组织能否有效管理政府让渡的社会公共事务,一方面取决于非政府组织内部治理结构的合理与否,另一方面还取决于如何对非政府组织进行有效的外部治理。我国非政府组织外部治理的主体是政府,对非政府组织进行有效的外部治理,需要政府、社会、公众、媒体制定各自层面的制度规范,为非政府组织的外部治理提供法律依据,使非政府组织进一步规范自身的行为,促使非政府组织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这既是中国非政府组织发展的必要条件,也是其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4.
钱海梅 《学会》2005,(11):16-18
"和谐社会"是社会系统中的各个部分、各种要素处于一种相互协调的状态.但和谐社会并不是没有差异的大一统社会.从公共治理的视角来看,通过政府、第三部门与企业组织共同治理来构建和谐社会,将分化的社会力量进行整合,形成政府、第三部门与企业组织之间的良性互动结构,这是对现阶段构建和谐社会的最佳尝试性选择.  相似文献   

5.
治理理论强调政府、社会、市场、高校及高校内部的教师和学生等各方社会组织与社会个体成员的对话与协商,为高校教学质量管理提供了新的思路。构建多元化的高校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需要从宏观层面实现政府、社会、市场和高校多元治理主体互动;从中观层面实现教学条件、教学管理、学生管理、教师管理多边治理主体互动;从微观层面实现教师、学生、同行专家、教学督导人员和领导多方共同参与教学质量评价。  相似文献   

6.
《学会》2012,(8):28-29
<正>"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面对食品安全事件频发的现实,我们需要反思我国食品安全问题的深层次原因,寻求食品安全治理的新思路。一、社会组织在食品安全治理中具有重要作用食品安全治理领域中"政府失灵"和"市场失灵"发生的根源是"政府公权力"和"市场私权力"缺陷。应将食品安全治理主体扩大到社会权力主体,社会权力主体是独立于政府公权力与市场私权力之外的第三种权力,它作为一种民间的权力主体,具有一定的草根性、专业性、公益性,可以平衡协调  相似文献   

7.
孔维红 《学会》2011,(3):31-34
伴随公民治理主体的日益多元化,中国NGO越来越多地承担了提供准公共物品的职能,因此有必要对中国NGO进行问责。文章就中国NGO问责中的"问"与"责"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从问责主体出发,以捐赠者为视角,对中国NGO问责的路径进行了探讨。捐赠者对中国NGO的问责属外部监督,是他律。中国NGO的健康发展,不仅需要他律,而且更需要自律,他律与自律的相互结合,促进中国NGO的良性运行,公益使命得到更好的倡导。  相似文献   

8.
《学会》2014,(6):F0004-F0004
<正>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创新社会治理体制,改进社会治理方式、激发社会组织活力。社区是社会建设的基础,社会组织是社区治理的主体之一。因此,未来创新社会治理体制的方向之一就是大力发挥社会组织在社区治理中的作用。为此,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创新与社会责任研究中心与学会杂志社拟于2014年11月下旬在厦门市联合举办"社会组织在社区治理创新中的作  相似文献   

9.
陈敏娜 《科技创业月刊》2006,19(11):119-120
非营利组织(NGO)在中国的兴起引起了中国行政环境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如政府唯一行政主体地位的改变,利益主体的多元化的趋势,公民参与意识的增强,公共行政治理范围的扩张等。通过分析这些变化和影响,提出了中国公共行政治理方式转变的方向:由管理向服务,由封闭向开放,由人治向法制,由单一向多元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0.
林典 《学会》2011,(11):19-22
农民工NGO是因应社会需求而成立的服务于农民工群体的公益组织,但由于涉及到"劳工"、"人权"等敏感话题,目前该类组织的发展可谓举步维艰。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背景下,正确认识农民工NGO发展的制约因素,对于推动该类组织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1.
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解决需要多方合力共同作用,NGO作为致力于促进公共利益最大化的第三方非政府组织,已成为有效公共治理局面实现的必要管理方。在社会支持理论框架下,分析了我国留守儿童教育中NGO发挥的作用、NGO在参与解决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中面临的困境、NGO作用有效发挥的路径探讨,认为NG0应加强自身建设、完善监督机制、开展NGO综合扶助留守儿童项目,与政府协调合作,有效解决留守儿童教育问题。  相似文献   

12.
社会资本、治理在志愿者组织场域中耦合.以社会资本为视域,以行动者、行动和结构为分析维度,梳理社会资本、志愿者组织理论和治理理论.三种理论都兴起于政府与市场失灵;志愿行动既建构志愿组织中的社会资本,又是志愿组织治理本身;治理适应于多元社会主体组成的志愿者组织的管理.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与应用,三者关联的研究有了新的趋势.  相似文献   

13.
王名 《学会》2014,(4):20-23
<正>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创新社会治理,激发社会活力,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在我国现阶段,激发社会活力的关键在于推进政社分开,重点在于激发社会组织的活力,让社会组织真正成为社会治理的主体。近年来,北京、上海、浙江、广东等地的各级党政部门积极探索社会治理创新,推动政府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并通过各种方式探索社会组织管理体  相似文献   

14.
齐海丽 《学会》2016,(1):18-23
作为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社会组织内部治理结构的完善和治理能力的提升至关重要。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的治理理论,为社会组织的生存与发展提供了理论基础,而十八届四中全会中关于法治建设的理论感召,则为我国社会组织内部治理结构的完善创设了实践背景。社会组织需要在财务管理制度、社会自律机制和社会问责机制等方面入手,加强和改进社会组织的治理结构。  相似文献   

15.
现代社区治理中NGO的角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崔海燕 《学会》2006,(3):19-22
社区自治是指社区作为一个自组织体系不断发展和构建的过程,作为行动主体之一的社区非政府组织(NGO)自身所具有的特性满足了这个场域的基本生态要求,并将继续扮演重要的角色。在中国独特的生态环境中,NGO在社区治理中角色的全面发挥受到制度和资源等因素的制约。  相似文献   

16.
邓美 《学会》2010,(1):3-8
"乡村治理"是近年来学术界讨论比较热的一个话题,学者们不但从学理的角度分析了乡村治理的应然状态,也通过实地调研提出了当前乡村治理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该文通过分析当前既有的研究成果认为,公共物品的供给不足和公共空间的缺失是导致乡村治理中诸问题的重要原因。同时,通过对NGO农村发展项目介入乡村社会的行动逻辑和实践理念的分析,结合YNGO在G村、L村两个项目点的实地考察,认为NGO农村发展项目的介入是解决当前乡村治理中诸问题的一种新的路径,是实现"乡村善治"的一股有效的外源动力。  相似文献   

17.
城市治理现代化是治理权力向下转移和多元分享的过程,同时也是治理资源合理配置和有效整合的过程。建构"城市治理生态"是实现治理现代化的可行路径,苏州纳米产业发展和区域治理的实践代表了这一治理趋向。充分引入多元治理主体参与,能够实现不同主体之间正向外部性的聚合和放大,增强治理的动态开放性。权力下行后,行政部门转而关注市场和社会力量形成自组织的治理平台培育,以期实现治理要素的互补性匹配,进而共享治理成果。  相似文献   

18.
动员社会力量参与信访治理,对于有效化解各类信访矛盾,创新社会管理、维护社会稳定,促进和谐社会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基于对忻州市社会力量参与信访治理工作的调研,发现社会力量参与信访治理过程中存在专业人才缺乏、工作经费不足、社会组织工作机制不完善和数据库建设处于起步阶段的现实困境,对此提出了积极动员社会各层面人士参与信访工作、健全社会组织长效管理工作机制、扩宽筹资渠道以及借助忻州市社会组织联合会平台完善信访资源数据库建设等措施建议.  相似文献   

19.
《学会》2015,(8)
当前,学界并没有形成对NGO的统一概念,有时会根据研究侧重点的不同出现非政府组织(NGO)、非营利组织(NPO)、民间组织、第三部门等多种称呼。与此同时,对于科技NGO的概念和性质研究也随NGO的概念变化而不同,不同研究者会根据不同研究对象的特性、特点归纳总结出不同结论。本文试图对具备多元连接功能的,位于社会网络化治理关键节点上的一类特殊组织——"枢纽型"科技NGO的内涵及特性进行分析,以期对同类型组织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吕潇 《未来与发展》2012,(12):19-22
本文在社会自治组织和"枢纽型"社会组织的基础上,结合科技社团的不同分类与职能特点,提出了"枢纽型"科技NGO的概念。这一概念强调和突出了这一特定类别的非政府组织(NGO)的职能及作用,尤其是其在社会治理过程中作为"治理网络关键结点"的多元化、多层次的联系作用,明确了"枢纽型"科技NGO不同于一般学术型科技自治组织,要作为桥梁和纽带在政府、企业、科技工作者和普通公众间发挥联系作用。此外,在科技NGO职能不断从学术交流、科学普及两大基础职能向外部扩展的发展趋势下,提出了学术交流职能核心地位的回归。回归方式是将学术交流职能的发挥看作是一种"学术服务产品"的供给过程,并且针对特定"顾客群"的不同需求提供个性化的"学术产品及服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