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语文教学不是一种知识的传授,而是一种能力的建构。学生语言(听说读写)能力的形成主要是靠语言实践,即“言语学习”。在听说读写的实践中,通过感受——领悟——积累——运用不断吸收和积累语言,习得和积淀语感,从而形成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  相似文献   

2.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抓好语言积累有助于学生形成听说读写能力的基础,而丰厚的语言积累必将转化为  相似文献   

3.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抓好语言积累有助于学生形成听说读写能力的基础,而丰厚的语言积累必将转化为良好的听说读写能力。  相似文献   

4.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初步的听说读写能力,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语言积累是形成听说读写能力的基础,丰富的语言积累必将转化成良好的听说读写能力。  相似文献   

5.
语言积累是形成听说读写能力的基础,丰厚的语言积累必将转化成良好的听说读写能力。教师要强化阅读的语言积累训练,拓宽语言积累的课外渠道,开展活动,激发学生积累兴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  相似文献   

6.
许海 《陕西教育》2011,(9):43-43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该重视语言的积累。发展思维。语言积累是形成听说读写能力的基础.丰厚的语言积累必将转化成良好的听说读写能力.逐渐形成语文能力质的飞跃。那么如何引导学生的语言积累。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呢?  相似文献   

7.
陈桂英 《辅导员》2012,(33):41-42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强调:小学语文教学要"指导学生正确的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使他们具有初步的听说读写能力"。而语言积累是形成听说读写能力的基础。通过不断积累养成了语感,形成深厚的语文素养,将使学生终身受用。一、"听"中促积累(一)听磁带,养习惯小学一二年级的语文书都配有一盒磁带,充分地利用好这盒磁带,经常反复地听。学生耳熟  相似文献   

8.
潘景荣 《文教资料》2005,(5):155-156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言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形成良好的语感。语言积累是形成听说读写能力的基础,丰厚的语言积累必将转化成良好的听说读写能力,而且有助于增加文化底蕴的积淀和语文素养的形成。2002年我参加了省级课题《丰富语言储备,构造奠基工程》的实验,在平时的教学中我对学生重视语言的感悟,积累和运用,把语言积累作为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通过教学积累,阅读积累,生活积累,运用积累,夯实了学生的语文学习基础,提高了学生的语言素养。一、教学中丰富积累,感悟作品语言内涵,培养良好阅读习惯课堂教学是语言积累的主…  相似文献   

9.
小学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初步的听说读写能力,语言积累是形成听说读写能力的基础,没有丰富的语言积累,所有方法和技能都会成为空中楼阁.  相似文献   

10.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肓,丰富语言的积累。” 没有积累,就谈不上有真正的听说读写的能力,更不能学好语文。语文的学习是一个长期的积累过程,才能形成有效的语言积累。丰富的积累,能形成好的语感,开启灵感之门,丰富的语言积累,才能让学生有话可写,有话可说。  相似文献   

11.
语文能力,最简单的就是表现在交往过程中的听说读写能力.怎样让学生形成良好的听说读写能力呢?实践告诉我们,积累是运用的前提,只有积累丰富的语言素材,才能厚积薄发,语言积累是形成听说读写能力的基础.现笔者根据自己的语文教学实践,谈谈对语言积累的体会. 一、强化熟读背诵,在诵读中积累语言 《教育心理学》指出:"在儿童的记忆仓库中,丰富的语言材料的储备,是理解和运用语言能力的必要条件,也是提高思维能力和智能活动水平的基础.这个‘储备’的手段,就是背诵.不背诵是不会将规范的书面语言‘植入’记忆的仓库,内化为自己的语言的."可见,诵读在语文学习中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学习目标]1.品读桂林之“山”的段落,背诵课文三、四自然段。2.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或用课文中的词句赞美桂林其他美丽的景象。3.拓展积累,给收集的自然风光图片写说明。[设计理念]语文教学不是一种知识体系的传授,而是一种能力建构。学生的语言(听说读写)能力的形成主要是靠语言实践,即“言语学习”,在听说读写的实践中,通过“感受—领悟—积累—运用”的正确途径,不断吸收和积累语言,习得和积淀语感,从而形成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教学过程]一、学习语言引入上节课,我们留下了一个如何使语言表达更流畅的悬念。对课文第二自然段的…  相似文献   

13.
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诸方面的能力,这些能力都不是一蹴而就的,靠的是点点滴滴的积累,只有“厚积”,才能“薄发”。《语文课程标准》也多次提及“语言积累”这个问题。如在基本理念中强调“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又特别指出在阅读方面要注意“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然后在各阶段目标中再对此加以具体化。可见,没有积累,谈不上培养良好的语感,也决不可能有真正的听说读写能力,更不能学好语文。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学生的语言积累的薄弱成了他们语文能力持续发展的“瓶颈”。由于没有丰富的语言积累作“奠基”,那些方法和技能就成了“空中楼阁”,学生语文能力的发展也就缺乏“后劲”。造成这一窘境的原因是很多的,笔者认为积累的方式也是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那么怎样积累呢?  相似文献   

14.
语文教学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而听说读写能力又是对语言材料的感知与领悟过程.语言积累是平时一点一滴地吸纳、沉淀、贮存才形成的.教师应采用多种形式引导、启示、帮助学生学习和积累语言.  相似文献   

15.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言积累是形成听说读写能力的基础,丰厚的语言积累必将转化成良好的听说读写能力。郭沫若说:“胸藏万汇凭吞吐,笔有千钧任翕张。”也就是说:欲畅吐,必先海吞。海吞不是囫囵吞枣,而是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引领学生学会巧吞,进而会吞,直至善吞,养成语言积累的良好习惯。  相似文献   

16.
语文能力最简单的就是表现在交往过程中听说读写的能力。“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学生语文素质下降的关键,是缺少语言这“米”。虽然老师滔滔不绝的讲解,反复传授,学生也铭记在心,但仍然无法把这“米”做出熟饭来。在语文的教学中,只有在不断积累语言,才能转变为自己语言能力的养料,不断提高语言素养。本文主要探讨语文教学中如何有效地积累语言。  相似文献   

17.
设计理念语文教学不是一种知识的传授,而是一种能力的建构。学生语言(听说读写)能力的形成主要是靠语言实践,即“言语学习”。在听说读写的实践中,通过感受——领悟——积累——运用不断吸收和积累语言,习得和积淀语感从而形成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学习目标1.自读自悟,基本读懂课文内容,感悟主动走向生活、广交朋友的人生态度。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我”与罗斯福夫人的对话。2.能组织语言把自己对词语句子的感悟通顺清楚地表达。3.积累文中优美的词语和句子,在一定的情境中运用这些词句。学习准备学生搜集罗斯福夫人的有关资料和…  相似文献   

18.
修订版《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指出:小学语文教学应“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丰富语言的积累,使他们具有初步的听说读写能力”。在“理解——积累——运用”这三个环节中,我认为“运用”应是一个核心环节,是学习语言的最终目标。因此,阅读教学应该把重点放在提高语言运用能力上。那么,如何正确处理理解与运用的关系,让学生在运用中促进理解呢?我在教学中采用了以下几种的形式。  相似文献   

19.
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语言训练包括理解、积累和运用等方面的训练。理解是为了积累,积累是为了运用。语言训练是融听、说、读、写之中的,听、说、读中的语言训练,是为了提高学生说写的能力。其落脚点都在一个“写”字上,所以说作文是衡量学生语文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  相似文献   

20.
《语文课程标准》多次提及“语言积累”这个问题。例如在基本理念中强调“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又特别指出在阅读方面要注意“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然后又在各阶段目标中再对此加以具体化。可见积累对学好语文的重要性。确实,没有积累,谈不上培养良好的语感,也决不可能有真正的听说读写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