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许伟华 《宜春学院学报》2011,33(11):38-40,47
《非法证据排除规定》的施行,改变了长期以来职务犯罪侦查机关办案人员一般不出庭作证的局面。侦查人员出庭作证的确有其必要性,但是要求每一起案件的侦查人员都出庭作证在我国当前国情下是既无可能也无必要,适用时有其限制条件。由于我国目前在法律层面上未对侦查人员出庭作证作出明确、具体的规定,这一制度在贯彻执行中将会面临一些问题,需从转变观念、获取证据、外部协作、保障措施以及培训力度等多个路径应对。  相似文献   

2.
在非法证据排除程序中侦查人员作证方式有两种:一为书面作证;二为出庭作证。理论上侦查人员出庭作证更具有当然性。相关立法规定表明立法者对侦查人员出庭作证的诉讼价值是持积极肯定的态度。然而对北大法宝中公开的108份裁判文书的分析发现只有接近三成的排除非法证据案件有侦查人员作证;书面证言适用率高于出庭作证;在现有情况下,侦查人员出庭对采信证据影响不大。进一步分析发现侦查人员出庭作证受限的原因是控、辩、审三方对侦查人员出庭作证都持消极态度,这是由他们在刑事诉讼中的地位决定的。  相似文献   

3.
侦查人员出庭作证对于排除非法证据、提高诉讼效率、规范侦查取证行为、维护司法公正具有重大意义.近几年来,我国多地司法机关都有关于侦查人员出庭作证的尝试,并出台了有关规定,对此做出了积极的探索,并在试行过程中取得了良好效果.但从总体上看,侦查人员出庭作证的机制在司法实践中还存在诸多问题,我们需要结合新刑诉法的颁布和实施,对侦查人员出庭作证机制加以完善和发展.  相似文献   

4.
我国此次刑诉法修改的一大亮点就是侦查人员出庭作证制度得到确立.毫无疑问,此项制度的确立对于加强控方证据的证明能力,保障犯罪嫌疑人的合法权益,发现案件事实真相,维护司法权威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是其缺陷也是明显的,比如:侦查人员出庭肯定是不会承认其有刑讯逼供的现象,而被告人如果就是咬定此侦查人员有刑讯逼供,在这种情况下,法庭如何处置?该文对侦查人员出庭作证目前存在的困境以及解决策略提出建议,望其早日得到完善.  相似文献   

5.
《嘉应学院学报》2017,(10):53-56
直接证据与间接证据这一学术问题一直不乏讨论的空间,经过学者多年讨论已经基本形成相对稳定的划分标准。从其三个组成要素出发,探讨该标准所存在的逻辑和适用问题,提供更多的分析角度与探讨空间;从该证据分类所针对的对象出发,探讨其若是查证属实之前的证据,则有违探讨证据分类问题的初衷,若是查证属实之后的证据,则在适用时就和该分类标准本身大相径庭。对于此证据分类或应另辟蹊径,寻求更好的分类方法。  相似文献   

6.
我国刑事诉讼法确立了侦查人员出庭作证制度,但在实务中由于缺乏详尽的配套制度及专业培训指导,导致侦查人员出庭作证没有达到理想效果.因此,侦查人员必须从观念转变、规范行使侦查权、接受专业培训等方面做出努力,提升自身素质,进而提高作证能力,适应刑事诉讼法要求.  相似文献   

7.
侦查人员出庭作证具有充分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在程序设计上,侦查人员出庭作证的申请应该由控辩双方提起,证明的事项应该包括实体性和程序性事实,对于拒不出庭作证的侦查人员还要实行一定的惩戒措施,其权利义务应该进一步明晰.  相似文献   

8.
论民事诉讼证据的合法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合法性是民事诉讼证据的本质属性。民事诉讼证据合法性的基本内容是:证据的许可性;收集证据的主体及其程序的合法性;证据提出须遵守一定的期限;证据形式的法定性;证据来源的合法性;证据必须通过法定程序查证属实。  相似文献   

9.
我国民事法律规定:侵犯他人合法权益以及违反法律的禁止性规定而取得的证据均没有证明力,但对私录的视听资料在民事审判中的证明力与刑事审判中的证明力的认定是不一样的。以非法的行为或手段取得的私录视听资料应当认定为非法证据,没有证明力;而采用不正当手段取得的视听资料经查证属实可以作为证据使用。在民事审判实践中对私录视听资料的取舍应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进行正确判断和处理,以维护民事审判制度的公正性、合理性。  相似文献   

10.
张磊 《考试周刊》2014,(99):19-19
<正>为进一步完善刑事诉讼制度,确立侦查人员出庭规则,2012年新修改的《刑事诉讼法》第57条以法律条文的形式明确了侦查人员出庭的义务,以及启动侦查人员出庭的程序,表述更清楚,更具有可操作性,但在实践中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解决。一、侦查人员出庭作证现状及存在问题司法实践中,侦查人员出庭作证有助于案件推进,一方面能够突破被告人的心理防线,消除被告人的侥幸心理,迫使其  相似文献   

11.
构建我国鉴定人出庭质证模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鉴定结论作为我国法定证据形式的一种,必须经查证属实才能作为认定事实的根据。我国《刑事诉讼法》、《民事诉讼法》,以及2002年施行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关于行政诉讼证据若干问题的规定》中,都规定鉴定人应当出庭质证。但实践中,鉴定人出庭质证的比例极低,相关问题的法律规定也不明确,应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合理有效的鉴定人出庭质证的模式,以促进鉴定结论公正公信地被法庭采纳与采信。  相似文献   

12.
证人证言是司法实践中最常用的证据之一,它对于案件的查明往往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证人出庭作证是我国刑事证据制度的一项重要内容,在我国刑事证据法律体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虽然我国刑事诉讼早已确立了证人出庭作证制度,但是实践中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证人不愿作证、不敢作证或不愿、不敢出庭作证的现象十分突出,从而使这种最常用的证据难以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当务之急,我们应尽快地完善有关法律,建立证人权利保障制度,从而尽可能地让证人出庭作证。  相似文献   

13.
文章对我国刑事证人出庭作证制度的现状和原因做了深入剖析.由于立法上的选择性冲突和缺乏对证人出庭的相关保障,从而导致我国刑事诉讼中证人出庭作证制度同刑诉法对刑事庭审方式的重大变革不相协调.文章进一步对建立和完善我国刑事证人出庭作证制度进行了大胆构想,包括立法上的完善、传闻证据排除规则的采用、证人权利保障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及法制宣传的加强等.  相似文献   

14.
新刑事诉讼法关于侦查人员出庭对收集证据的合法性进行说明的规定,首次把职务犯罪案件侦查人员推到了法庭之上,并成为证据收集的合法性要素,这对于规范侦查取证行为、提高诉讼效率、促进司法公正等,无疑具有积极的法治意义,故如何更好地在法庭上说明证据收集的合法性成为侦查人员特别是职务犯罪案件侦查人员面临的新课题。  相似文献   

15.
刘东 《成都师专学报》2013,(2):83-87,103
新《民事诉讼法》对证据方面的内容作了较大的改动,增加了电子数据证据,改“鉴定结论”为“鉴定意见”,并且在此基础上对原来的证据排列体系作了调整。为了防止诉讼突袭,还特意规定证据必须经法定程序查证属实,才能作为认定事实的根据。这些改动无疑是一大进步。但同时,我们也发现,新《民事诉讼法》关于证据的规定仍存在一些不足,最主要的是没有彻底解决现行法律关于证据分类前瞻性不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证人证言作为我国刑诉法中明文规定的一种证据种类,在刑事诉讼实践中一直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基于此,证人证言的重要性也直接决定了证人出庭作证的必要性。本文通过对我国现行刑诉法具体条文的研读,发现我国证人出庭作证相关条文的规定在证人出庭作证义务方面、证人出庭作证程序方面、证人出庭作证经济补偿方面的不足,进而提出我国有关证人出庭作证的条文应当明确证人应当强制出庭作证的法定义务、明确证人作证前应当在保证书上签名、明确证人出庭作证经济补偿的责任主体是人民法院的几点改善建议,以期为我国"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的建设奉献自己的力量。  相似文献   

17.
该论文浅谈我国民事诉讼法证人制度,接纳了国外的立法经验结合我国证据立法,提出并建议制定证人强制出庭作证制度和证人拒绝出庭作证并进一步完善我国证人制度的。  相似文献   

18.
作为一种特殊的秘密侦查方式,卧底侦查在我国的侦查实践中屡屡运用。对于开展卧底侦查的正当性,在法学理论界存在否定说和肯定说等观点。在肯定卧底侦查的合法性与合理性的基础上,在效率与公平的视域下对卧底侦查制度中的卧底侦查人员的涉罪及可罚性问题、卧底侦查的适用范围及程序、卧底侦查人员的出庭作证等问题进行了规制,以期使卧底侦查制度达到兼顾维护社会稳定和保障人权的双重目的。  相似文献   

19.
证人出庭作证,是我国民事诉讼法规定的公民和单位应尽的义务,但司法实践中,证人出庭作证却很少,妨碍司法公正,妨碍审判制度改革的深入。证人证言是我国民事诉讼法规定的一种重要证据,是司法实践中运用比较广泛的一种证据。它对于司法机关查明案情,保护公民、法人的合法权益起着重要的作用。我国《民事诉讼法》第70条规定:“凡是知道案件情况的单位和个人,都有义务出庭作证。……证人确有困难不能出庭的,经人民法院许可,可以提交书面证言。”这一规定,有几层含义:第一,法律明确规定出庭作证是公民对国家应尽的法律义务。第二,…  相似文献   

20.
证人出庭作证难是当前困扰人民法院审判工作最突出的问题之一。导致证人不出庭作证现象的普遍存在,是多种社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但立法上的不完善是证人拒绝出庭作证的主要因素。解决证人出庭作证难问题的关键是从立法上完善证人制度,以期最终实现证人证言的证据功能和价值。本文就证人出庭作证难的原因主要从法律方面进行分析,并对立法应如何完善进行探讨,供大家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