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水浒传》以往的种种主题说,都是当时社会意识形态的话语,其阐释都是历史的、具体的,因而也是相对正确的;不过,《水浒传》的当代阐释则是关于人的生存和发展的问题,结合具体的历史情境,《水浒传》的主题思想就是“生存功名说”。  相似文献   

2.
《水浒》基本主题探析江守星《水浒传》问世500年来,评家蜂起,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从侧面反映出了这部古典小说意蕴内涵的丰富与复杂。关于《水浒传》主题就有多种不同观点,较具代表性的是:反映农民起义发生发展乃至失败的全过程;揭露批判黑暗现实;褒扬忠孝节义...  相似文献   

3.
张绍林执导的电视剧《水浒传》播出后,引出了各种各样的话题。以湖北大学教授张国光为代表的一派甚至提出了“封杀”电视剧《水浒传》,重拍《水浒》。本文作者认为,张国光和张绍林在对待如何改编《水浒传》问题上,都犯了同样的错误:自以为是。作者在分析了张国光和张绍林在改编《水浒传》上出现的偏颇之后,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即:现在暂不争论电视剧本身,也不在拍摄上唱对台戏,可先对小说《水浒传》进行学术讨论,使国人对该书的认识评价大体一致,然后再将其转化为电视剧,否则就会欲速则不达。  相似文献   

4.
论《水浒传》成书过程的史地背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水浒传》是苏北人施彦端,以张士诚起义为故事原型,以兴化湖为地理原型的“兴化说”提出了异议,认为《水浒传》的地理背景是山东东平。本文讨论了《水浒传》成书的历史背景、成书条件和成书过程,论证了元代东平元杂剧作家群在《水浒传》成书过程中所作的特殊贡献,提出了《水浒传》成书“东平说”  相似文献   

5.
通过把明容与堂刻本《李卓吾先生批评忠义水浒传》中的点评与《李贽文集》尤其是《焚书》、《续焚书》、《藏书》、《续藏书》等进行思想内容和行文风格等方面的比较,认为容与堂刻本《水浒传》中的点评不是叶昼托名李赞所为,而是李贽自己的评点。他的《焚书》、《藏书》等著述与对《水浒传》的评点都有共同点,即都着眼于朝廷国家的理治,“与圣教有益无害”。“忠义”思想是李贽评点《水浒传》的思想维度。“童心”说是李贽对《水浒传》进行艺术性评点的指导思想。其中,“真”、“趣”是李贽评点《水浒传》两个重要的艺术维度。  相似文献   

6.
韩非是战国时期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他的著作《韩非子》一书,总结了新兴地主阶级与奴隶主阶级斗争的历史经验,是一部新兴地主阶级生气勃勃的战斗宣言。他的“法治”理论曾经为新兴地主阶级夺取政权、巩固政权、反对复辟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武器,成为新兴地主阶级的杰出代表秦始皇统一六国,实行地主阶级专政的主要依据。今天,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研究韩非的“法治”理论,总结新兴地主阶级反复辟斗争的经验教训,弄清楚新兴地主阶级为什么要对奴隶主阶级专政,对于巩固无产阶级专政,防止资本主义复辟,是有一定的借鉴作用的。韩非生活的战国时代,是阶级矛盾异常尖锐、阶级斗争十分激烈的时代。它比之春秋时期,有许多新的形式和新的特点,复辟与反复辟的斗争表现得更加曲折,更加复杂。这种客观形势,对韩非“法治”理论的形成起了决定作用。早在春秋末期,在奴隶起义的巨大力量推动下,新兴地主阶级夺权斗争就已经普遍  相似文献   

7.
宋江是《水浒传》中一个关键性的人物,要弄清《水浒传》的思想,不能不认识宋江这个人,从宋江性格的矛盾性可以探究出中国农民起义的不彻底性。  相似文献   

8.
韩非(公元前二八○年——二三三年),是战国末期新兴地主阶级的思想家,先秦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他的主要著作《韩非子》集中了先秦法家思想的优秀成果,总结了春秋战国时期儒法两条路线斗争的历史经验,论述了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制的封建国家的思想政治路线,提出了一整套建立“法”、“术”、“势”相结合的地主阶级专政的思想理论体系。《有度》篇  相似文献   

9.
毛泽东一生,博览了大量的中国古书,在实践中形成了两个明显特点。 一、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解释书中之义 在中国大量的古籍中,对历次农民起义及其领袖人物大都持否定态度。毛泽东却相反地给了很高的评价。他在《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一文中就曾明确指出:“地主阶级对于农民的残酷的经济剥削和政治压迫,迫使农民多次地举行起义,以反抗地主阶级的统治。”从秦朝的陈胜、吴广到“清朝的太平天国。总计大小数百次的起义,都是农民的反抗运动,都是农民的革命战争。中国历史上的农民起义和农民战争的规模之大,是世界历史上所仅见的。在中国封建社会里,只有农民的阶级斗争、农民起义和农民的战争,才是历史发展的真正动力。因为每一次较大的起义和农民的战争的结果,都打击了当时的封建统治,因而也就多少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从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的社会大变革时期。在这个时期,儒法两家“礼治”与“法治”两条政治路线的斗争,就是坚持反动奴隶主阶级专政还是实行新兴地主阶级专政的斗争。而“礼教”与“法教”的斗争,就是教育为哪条政治路线服务,在教育领域里实行哪个阶级专政的问题。战国中期,商鞅在秦国进行了一场长达十八年的变法运动,在进行一系列政治、经济变革的同时,在教育领域里也实行了重大的变革。商鞅明确指出:“圣人之为国也,壹赏,壹刑,壹教。”(《商君书·赏刑》)就是说,要巩固新兴地主阶级专政的国家,必须实行统一的奖赏、刑罚和教育。商鞅认为,实行  相似文献   

11.
春秋战国时代的儒法斗争,是我国历史上一场激烈的政治斗争和思想斗争。斗争的实质是新兴地主阶级要战胜腐朽没落的奴隶主阶级,用封建制代替奴隶制。法家作为新兴地主阶级的代表,在政治上主张变革,提出并实践了一条革命的“法治”路线。这条路线是以朴素的唯物辩证思想为理论基础的。《五蠹》是先秦法家理论的集大成者韩非比较系统地阐述“法治”思想的重要著作。这篇著作用朴素的唯物辩证的观点,总结了儒法斗争的实践经验,继承并发挥了商鞅等法家的思想成果,从发展的观点,论述了  相似文献   

12.
忠义是儒家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道德的核心。忠义是《三国演义》和《水浒传》两部小说的重要思想,但两部小说中的侧重点不同,《三国演义》侧重“义”,《水浒传》强调“忠”。“义”在《三国演义》和“忠”在《水浒传》中都具有复杂内涵,且两部小说中“忠”与“义”的思想倾向对形象塑造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13.
《更法》 [说明] “更法”就是变法。公元前三五九年,在秦孝公主持的国事会议上,商鞅与甘龙、杜挚就要不要变法这个根本问题,进行了一场大论战。这场论战反映了新兴地主阶级和没落奴隶主阶级之间两个阶级、两条路线的激烈斗争。本篇就是这场论战的生动记录。没落奴隶主阶级的政治代表甘龙、杜挚,继承了孔老二“克己复礼”的衣钵,竭力主张“法古”’、“循礼”,疯狂地反对变法。商鞅坚定地站在新兴地主阶级的立场上,针锋相对地提出了“当时而立法,因事而制礼”的变法革新主张。他运用“三代不同礼  相似文献   

14.
文章就刘永福入越抗法斗争中相关的“入越”、“受封”、“归国”等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入越”是正确的,是属于农民起义军在斗争低潮时期的战略转移;“受封”也是无可厚非的;“归国”是错误的,是悲剧,损害了黑旗军的抗法事业,刘永福也成为清政府卖国妥协、镇压人民反动政策的牺牲品。  相似文献   

15.
《水浒传》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以农民起义为题材的长篇小说。全书围绕"官逼民反"这一线索展开情节,这部小说最闪光的思想就是宣扬忠义精神,也是《水浒传》中所传达出来的几种思想倾向中最突出的部分。施耐庵塑造了一个多重性格的人物——宋江,作品中用了相当多的笔墨塑造宋江的忠义。  相似文献   

16.
奴隶反抗的呼声不能抹杀——《伐檀》思想倾向辨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在《诗经》的研究上,有些同志提出了一些新的看法。这些看法主要是对以《伐檀》为代表的“变诗”提出了不同的意见。有的人曾引《伐檀》一诗来说明“暴富小人”(按:指新兴的地主阶级)的剥削形式,认为此诗“站在井田制立场来攻击新兴的封建制剥削”①,也有人认为“其作者显然非劳动人民”,而是“士一类的中小奴隶主”②。有的甚至说:《伐檀》不仅不是奴隶反抗的呼声,反而是“奴隶主贵族借隶农口气而杜撰出来的反动诗歌”,是“奴隶主贵族士大夫在向新兴地主阶级进行阶级斗争时炮制出来的反对革新、力主倒退复辟的毒草”③。总之,这些同志都认为《伐檀》的思想倾向代表了奴隶主,有的则明确提出是攻击新兴地主阶级的,因之也就将它的创作权归之于奴隶主。我们认为,这些同志的意见是不符合作品的实际和历史的真实的。  相似文献   

17.
《水浒传》疑案试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关于《水浒传》的文学性质疑案,本文认为《水浒传》属于民间文学,是说书艺人的口头创作。史有一个由艺人创作到文人整理、加工、补充的过程,这个过程在书名上有反映。《水浒传》是最后定稿时由文人起的书名。关于《水浒传》的作者疑案,本文认为,《水浒传》曾署名“施耐庵的本”。此话应解释为“施耐庵说话的原本”。既然必是施耐庵说话的本子,那作者就不一定是施耐庵本人。它有可能是书商为了招揽雇客而这样署名的  相似文献   

18.
在我国古代长篇小说中,产生于明万历年间的《金瓶梅》,是以家庭生活为题材、而又全是作家个人规划、个人创作的第一部小说,与此前在民间传说及民间艺人创作演出话本、戏曲的基础上写成的以历史故事、农民起义、神魔争斗为内容的《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等不同.它的出现,标志了我国古代长篇小说创作开始走上一个新的发展道路,在中国小说发展史上有着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9.
在唐末农民起义的战旗上,“平”字极为突出。裘甫年号“罗平”,印文“天平”(《通鉴》卷249)。王仙芝自称“天补平均大将军”(《通鉴·考异》引《续宝运录》)。黄巢号“冲天太保均平大将军”(《新编五代梁史平话》)。如此强调均平,那么“均平”是指什么呢?具有代表性的观点认为“是均产的象征”,“是对地产要求重新分配的平等思想”,“实质上是农民对所有权的普遍化的理想”(《中国封建社会前后期的农民战争及其纲领口号的发展》载《历史研究》59年四期),以后这种观点又被发展为“唐农民起义从政治口号中第一次正式提出土地问题”(《试论黄巢“禁刺史殖财产”》,载《历史教学》64年九期)。  相似文献   

20.
《红楼梦》中的薛宝钗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历来就有十分尖锐激烈的争论。地主资产阶级及其御用文人认为:薛宝钗是一个娴雅正派、热情宽厚、待人诚恳、和蔼可亲的人物,所谓“新红学”家俞平伯等人,更吹捧薛宝钗是《红楼梦》中二“美”中的“一美”,双峰中的一“峰”。。无产阶级则恰巧相反,认为:薛宝钗是一个顽固可憎、冷酷无情、虚伪狡猾、灵魂丑恶的封建卫道士,是封建地主阶级的孝子贤孙,是认识孔孟之道的欺骗性和反动性的绝妙的反面典型。马克思列宁主义告诉我们:看一个人主要不是看他的宣言,而是要看他的行动,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