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软科学》2019,(4)
针对技术会聚评价指标存在的不足,以综合评价技术会聚过程中技术领域的影响力及关联度两个重要维度出发,分别采用关联规则探析发生技术会聚的领域,交叉影响分析法测度技术领域间的影响力方向及作用强度,并以此为基础通过对技术会聚网络进行特征向量中心度分析得出技术会聚影响力指标。实证结果显示,评价指标具有明确的理论意义及实践价值,能够被应用于会聚过程中技术领域价值的判定。  相似文献   

2.
技术会聚研究探析与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刘娜  毛荐其  余光胜 《科研管理》2017,38(12):20-28
近来,技术呈现交叉、融合的发展趋势,技术会聚涌现,有望主导下一代技术创新。本文首先借助科学计量和共现网络分析对技术会聚研究趋势及热点进行总体概述;接着对文献回顾归纳分析,从技术会聚界定、测度、过程及会聚创新几个方面对技术会聚研究进行梳理并展望。研究发现:现阶段,技术会聚内涵已基本明晰,技术会聚测度研究最为广泛,但技术会聚其他方面的研究成果是初浅的、零散的、不成体系的;为促进技术会聚的发展及相关科技政策,迫切需要学者打开技术会聚"黑箱",开展技术会聚辨识、预测及技术会聚创新等重点选题的研究。  相似文献   

3.
学科会聚是大规模学科深度交叉融合发展的新趋势,对知识生产和科研组织将产生深刻影响。本文以哈佛大学威斯生物启发工程研究所和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为例,使用文献计量、网络分析等方法,从知识角度对学科会聚的知识结构与过程进行分析,研究发现:以底层知识单元的共同、共通性和互补性联系为重要基础,学科会聚呈现出生命科学、物质科学、工程科学学科群知识结构特征;学科会聚是从邻近知识领域逐渐扩展至遥远知识领域渐进过程,且学科群间的协同共进程度逐步增强。这为我们更好地认识学科交叉融合发展规律,统筹规划学科发展、有重点地开展基础研究等政策制定提供支撑和启示。  相似文献   

4.
技术会聚是不同领域或来源技术知识的交叉与融合,产生兼具组合价值及协同价值的会聚技术。当前技术演变呈现会聚态势,尤其是新兴交叉领域,毋庸置疑创新主体的技术研发实践需要技术会聚。然而,技术知识会聚到何种程度及会聚何种类型的技术知识能产生高价值的技术成果?成为研发人员迫切关注和学者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本研究以纳米生物制药领域为例,收集该领域在美国专利商标局(USPTO)申请的专利数据,基于多个粗细粒度分别测度该领域技术会聚的程度,运用负二项模型检验理论假设。结果表明:技术会聚程度对技术价值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被会聚的技术知识成熟度及重叠度均削弱此正向作用。研究结果有助于指导技术研发活动中研发人员的技术会聚实践。  相似文献   

5.
王雪  张涵 《科学学研究》2020,38(11):1928-1936
会聚科学是学科交叉的横向拓展和纵向深化,致力于解决传统单一学科或学科交叉不能解决的经济社会重大问题。会聚科学优先领域遴选,有益于在科技资源有限的前提下,识别出优先支持的领域方向、重大任务或相关行动,优化资源配置,提高使用效率。本研究在综合比较优先领域遴选方法的基础上,分析会聚科学优先领域遴选存在的问题,以及已有遴选方法应用于会聚科学领域的局限性,分析会聚科学领域的基本特征、主要模式和会聚科学优先领域遴选的特点,明确问题界定,建立目标函数,确定由政府资助、互惠边界、信息情报和会聚科学构成的边界条件,在此基础上,构建特征约束、目标约束、资源约束和能力约束集合,形成会聚科学领域优先遴选模型,以期对科技决策部门识别和遴选优先支持的会聚科学领域有所助益。  相似文献   

6.
向渝梅  章波 《科技管理研究》2006,26(10):137-138
“NB IC会聚技术”对学科会聚将产生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学科交叉融合、科技进步实现效益最大化、构建创新型国家基础等方面。  相似文献   

7.
研究技术部类之间会聚指数测度的方法与指标,有助于从中观层面把握技术会聚发展的态势,对促进工程技术领域学科优化设置、前沿技术交叉融合与会聚发展的战略部署、科技人力资源配置和科学技术合作与交流等,具有重要的决策支撑作用.基于技术会聚理论和技术共类分析方法,提出了技术部类之间会聚指数测度的理论依据、方法和指标,并以世界专利数据库《德温特创新索引》中的1 405 124条专利数据为样本,对德温特分类代码系统中全部20个技术部类之间的会聚指数测度进行了实证分析,并探讨了各个指标的理论价值和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8.
栾春娟 《科研管理》2012,33(7):48-58
运用专利计量与信息可视化技术手段,对会聚技术进行测度与可视化分析,是一个较新的研究课题。对纳米-生物(NB)会聚技术测度与可视化分析的结果显示,2000-2009年间,NB会聚技术呈现出快速发展的势头;NB会聚技术共涉及到4 998个不同的技术小类,其中"细菌、真菌、病毒等的测试与探测技术"是最重要的领域;NB会聚技术的热点主题,主要集中在核酸、碳纳米管、制备方法、生物标本、癌症治疗、靶标分子等方面。中国政府和科学技术界,应通过加强纳米与生物技术领域的合作,拓展纳米与生物技术的合作领域和合作主题,培养更多的NB会聚技术领域人才等途径,推动中国NB会聚技术的不断发展。NB会聚技术的测度与可视化分析方法,可应用于其他会聚技术领域。  相似文献   

9.
学科会聚、交叉与科研平台建设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首先以活动着的知识创造、传递、融合与应用组织系统,这一实践形态的学科含义,区别于知识形态的学科界定,得出实践形态的学科活动最重要的就是学科会聚和交叉的结论,接着阐释了会聚交叉情况下的三种学科发展模式、相应的科研平台,最后对协作组织科研平台、科研群体管理机制平台、实践导向平台建设作了论述。  相似文献   

10.
"会聚技术"及其对科技管理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会聚技术”是当前学科交叉的一个崭新的表现形式.综述了会聚技术的有关概念及其产生的背景,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其对科技管理的影响,认为现行的科研和教育体制应加强整合,以适应科技发展的新要求.  相似文献   

11.
探索新兴学科会聚发展趋势的测度方法与指标,有助于我们把握新兴领域的发展趋势,理解新兴学科形成与演进的机理,对国家前沿交叉学科发展的战略部署,具有重要的决策支撑作用。基于科学技术会聚发展的理论,提出新兴领域学科会聚发展趋势的测度指标与方法,并对纳米科技的学科会聚指数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显示,纳米科技学科会聚指数远远高于SCI-E数据库中整体学科会聚指数,纳米科技发展过程中呈现出发散与收敛等特征。测度方法具有广泛的应用性,实证分析结果对纳米科技发展的决策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
探索不同学科数量发展变化与科学会聚发展趋势的相关关系,有利于更好地理解科学会聚发展的机理与趋势,为促进新兴前沿交叉学科的形成与发展,提供重要的定量支撑.基于科学会聚发展的理论,和1900-2014年间的SCI-E与SSCI论文数据,对全球百年不同学科数量的发展变化与科学会聚发展趋势的相关性进行了实证分析,揭示了二者具有高度的正向相关性.研究中的测度方法与指标具有比较广泛的应用性,实证分析结果对推进前沿新兴学科的交叉发展决策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  相似文献   

13.
祝小诗 《现代情报》2007,27(7):215-218
以重庆维普资讯公司的《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1989—2006)》为主要情报源,采用信息计量学方法对《现代图书情报技术》和《计算机工程与应用》两份期刊上某个时间段研究同一信息技术问题的论文进行比较分析,比较两者研究的深度、广度、强度,得出图书馆学情报学在信息技术研究领域中的学术质量、学科特色以及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会聚技术一直备受国内外学者的关注,从现有文献可以看出目前的国内外研究主要集中在会聚技术的内涵及产生的必然性、会聚技术产生的影响、会聚技术的分析方法、会聚技术的会聚状态及发展趋势四个方面.从技术管理的角度,在归纳总结上述四方面文献的基础上比较国内外学者研究的异同点,并分析当前研究存在的一些不足之处,进而探讨未来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5.
会聚观是科技创新发展的一种新理念,以学科融合、跨界合作、资源共享和协同创新为主要特征,以学科会聚、利益相关者会聚和资源会聚为主要内涵.会聚观对高校跨学科研究机构拓宽发展视野、引导发展方向、推进知识生产模式创新具有重大指导意义.高校跨学科研究机构要以会聚观为指导,以需求为导向,以问题为驱动,聚焦会聚研究主题,培育会聚文化,创建会聚机制,培养会聚型人才,获得持续性资助,实现自身的创新发展.  相似文献   

16.
基于技术会聚和技术共类分析的理论与方法,提出技术大类之间技术会聚指数测度指标和方法,并对《德温特创新索引》数据库中"化学"、"工程"、"电气与电子"三个技术大类之间的技术会聚指数进行了实证分析。测度方法与指标具有比较广泛的应用性。  相似文献   

17.
由技术的发展与运动形式的关系可知,会聚技术即"意识技术",是高技术发展的最高阶段.会聚技术显示出科学技术内在一体化,以及科学技术与人文社会科学一体化的特征.会聚技术的本质在于人机合一.其未来的发展更加不确定,可能是天堂或地狱.人注定如哈姆雷特,犹豫、彷徨,行进于此两极之间.  相似文献   

18.
本文构建了国际合作网络结构通过知识扩散影响科学会聚的理论模型,并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法和科学计量分析法进行定量研究。在合作网络结构层面,考虑了多层网络结构对知识扩散的影响,即个体网络的中心性和整体网络的密度。以全球各国1992-2016年间在物理储能、化学储能、电磁储能3大领域发表的SCI-E论文数据为样本,通过Spearman相关分析对理论模型的相关性进行验证。结果表明:在国际合作网络中,高中心性的国家更易成为新知识的早期采纳者,从而促进知识扩散;整体网络密度与知识扩散显著正相关关系;知识扩散促进科学会聚的形成;储能领域的科学研究相对集中,形成以“化学”、“材料科学”、“能源燃料”、“物理学”为中心的学科共现网络。  相似文献   

19.
会聚技术及其社会审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克 《科学学研究》2007,25(3):430-434
会聚技术是认知科学家的思想、纳米科学家的制造能力、生物科学家的使用能力、信息科学家的监控能力的全新组合。以提升人的能力为宗旨的会聚技术的提出及其进展,标志着对人本身的改造成为科技的重要方向。会聚技术的进展既是科技发展存在惯性作用也是体制助推的结果。“人-机”接口的突破与“电子人”的诞生开辟了以生物、物理方式促使人类智力进化的新进程。这隐含着对包括个人隐私在内的传统伦理与社会运行规则和方式的全面创新。  相似文献   

20.
跨学科研究代表了科学发展的方向.在信息技术领域,已经形成或正在形成层次广泛、形式多样且相互交叉的跨学科研究.本文统计和分析目前信息技术领域主要的跨学科研究情况,通过定量和定性研究分析该领域部分新兴学科的发展态势,探讨多学科间交叉、门类间的交叉对信息技术创新的促进作用以及相应基础学科的革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