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论对话教学的课堂实践形式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对话教学是在新课程背景下出现的一种新的教学形态,主要有言语型对话、理解型对话、反思型对话3种课堂实践形式。言语型对话是指以言语为主要表现形式的教学对话,可分为师生对话和生生对话;理解型对话是指人与文本的相互理解与阐释,包括师本对话和生本对话;反思型对话指以自我反思为主要手段的师、生的自我对话。在课堂上,几种对话形式密切联系、相互影响,共同构成错综复杂的对话教学实践形态。  相似文献   

2.
唤醒学生灵魂、启迪学生思想的最佳途径是课堂上的对话,德育课堂上的对话主要有言语型对话、理解型对话、反思型对话三种形式。言语型对话可分为师生对话和生生对话;理解型对话可分为师本对话和生本对话;反思型对话指以自我反思为主要手段的师、生的自我对话。在德育课堂上,几种对话形式密切联系、相互影响,共同构成了错综复杂的德育课对话教学形态。  相似文献   

3.
唤醒学生灵魂、启迪学生思想的最佳途径是课堂上的对话。德育课堂上的对话主要有言语型对话、理解型对话、反思型对话三种形式。言语型对话可分为师生对话和生生对话,理解型对话可分为师本对话和生本对话,反思型对话指以自我反思为主要手段的师、生的自我对话。在德育课堂上,几种对话形式密切联系、相互影响,共同构成了德育课对话教学形态。  相似文献   

4.
关敏 《辽宁教育》2007,(3):38-39
对话教学是在新课程背景下出现的一种新的教学形态。主要有言语型对话、理解型对话、反思型对话三种课堂实践形式。言语型对话是指以言语为主要表现形式的教学对话,可分为师生对话和生生对话;理解型对话是指人与文本的相互理解与阐释,包括师生对话和生本对话;反思型对话指以自我反思为主要手段的师、生的自我对话。在课堂上,以上三种对话形式紧密联系、相互影响,共同构成错综复杂的对话教学实践形态。  相似文献   

5.
《广西教育》2005,(3B):13-13
张增田等在《中国教育学刊》2004年第8期上撰文认为,对话教学相对于传统“独自式”的教学而言,以“沟通性”的对话为本质的教学。对话教学主要有言语型对话、理解型对话、反思型对话三种课堂实践形式。一、言语型对话,是指以言语为主要表现形式的教学对话。它是师生基于个体经验及人与文本的对话而进行的合作性,  相似文献   

6.
理解教学视野下的逆向教学设计是一种"以终为始""以评促教"的教学模式,以"和朋友在一起"一课为例,将理解教学理念下的逆向教学设计应用在课堂实践中,遵循问题式教学方法,围绕着基本问题,设置情景,引导学生在反思中认清自己的交友期待,在师生对话、生生对话中理解朋友与友谊的异同,树立对真正友谊的渴望和结交益友的憧憬。  相似文献   

7.
教学环境是一种对话环境,对话表现在师生之间,要体现师生的相互理解。理解教育理论倡导师生的相互理解,为教学实践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但在这种对话环境中,接受才是更为重要的,理解并不能保证接受,理解了学生并不意味着教师接受学生的一些表现。文章从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情境下,分析了理解与接受之间的关系,阐述了当下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理解与接受的缺陷,并提出教师理解与接受学生所应具备的能力和素质。  相似文献   

8.
对话教学是指师生在尊重信任和宽容关爱的氛围中,以言语理解、反思互动等方式在经验共享中创生知识和教学意义,提升人生品味价值的教学形态。它以人的发展为着眼点进行生命的建构,在当今的教学实践中表现出了独特的价  相似文献   

9.
理解就是理解者与对象之间的一种对话过程。对话实质上是一种致力于相互理解、相互合作,致力于和睦相处、共享共生和共同创造的过程。教学活动在本质上是一种理解与对话的过程。理解与对话彰显出师生一种幸福的生存方式,教学需要理解与对话。通过理解与对话促进师生共同追求幸福生活,不断提升生命质量,促使师生共享共生。  相似文献   

10.
以学习日志为媒介的对话教学是理解型对话教学和言语型对话教学的有机结合.它可以有效地解决我国当前由于班级规模过大和社会文化原因造成的不利于对话教学的问题,是对传统课堂中言语型对话教学模式的突破。学习日志和教师回应的写作是以学习日志为媒介的对话教学的核心问题,应该予以特别重视。  相似文献   

11.
文本是阅读教学中师生间展开对话的中介,学生对文本的理解直接关系到阅读教学的成败和效率。在具体的阅读教学实践中,作为教学活动构成要素的学生、文本、教师都会影响到对文本的理解。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文本理解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只有坚持从学生从自身的实际经验出发,结合文本的不同特点、对阅读活动的不同要求,并且适时合理地发挥教师的辅助和引导作用,才能最终实现对文本的有效理解。  相似文献   

12.
作为人的自我重塑活动,理解始终是课堂教学的基础和质量表征。已有研究缺乏诠释学一般理解逻辑和课堂本性的把握,难以彰显课堂理解的本质。长时段历史考察及逻辑分析表明,诠释学转向催生了理解的"回归对应"逻辑:理解即理解文本创生的世界,世界间遵循回归原理,世界内恪守对应法则。课堂中的"回归对应",意味着人类优秀文化作品是理解的对象,教师不是理解者,而是学生理解的引导者,发展学生理解力是课堂的终极目标。"回归对应"的课堂实践,要把学生理解力的培育植于理解活动之中,提升教师引导理解的能力,注重学生理解方法的教导。  相似文献   

13.
This article analyses a conversation about reading with three Year 8 students. Drawing on sociocultural theories of learning and elements of discourse analysis, it explores not only details of what the students read, but also how the process of the conversation itself shapes their perception of themselves as readers. Analysis of the data suggests that close attention to conversations such as these can affect our understanding of young readers and the reading practices in which they engage, in ways which may be valuable for classroom teachers of English.  相似文献   

14.
本研究以协作团队的备课、访谈,探寻教师的课程理解。研究结果发现:即使在密切的讨论与合作下,教师对课程有不同的关心议题,对课程的处理也不相同;在教师课程行动中,不断的转变是唯一的不变,因课程的某一难题获得纾解,还会有下一个难题出现;课程设计是事先形成的,而教师在课程行动中,则会随着学生关心的焦点、动力、心境,也会而有所转变;教师的课程理解———是指在教学材料、学生、环境的条件下与规约下的互动关系,彼此之间的诠释实践过程。  相似文献   

15.
文章阐释了生成教学与自主探究性之间的关系以及通过师生开放式会话、提供言语实践需求、微型任务完成等教学手段在教学实践中实施生成性教学策略,让教师在预设与未曾预设的生成性课堂中引领学生进入自主创造的天地。  相似文献   

16.
This paper describes how a collaborative project engaged teachers and university researchers in an ongoing conversation about teaching students whose learning is considered to be at risk due to a complex of social and economic barriers. Action research was employed to develop understanding of unique teacher identities shaped in classroom settings with large numbers of these students. Teacher stories generated by this research revealed that, as key members of interagency teams, teachers play a strong advocacy role for students at risk.  相似文献   

17.
理解型师生关系及其建构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建立新型师生关系,促进教师和学生共同发展是当今时代和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理解型师生关系是指为了改善教师和学生的学校生活状态,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由师生共同参与和构建的以消除误解、增进了解、加深理解和对话交流为主要特征的新型师生关系。建构理解型师生关系必须树立科学的教育观念,积极营造理解型的学校和班级文化氛围,创设理解型的课堂环境以及改革教育教学评价制度等。  相似文献   

18.
There are concerns about the quality of religious education teaching in England and a national framework for religious education has been developed to give the subject a firmer basis. This basis comprises knowledge, skills and understanding that involves thinking about and with reasons. Teachers of young children cannot be experts in all subjects. Novices and those with weak subject knowledge must often teach religious education. Such teachers tend to avoid reason‐based understanding as they are unsure of it themselves. Textbooks on religious education are common in the primary classroom. The question is: could they help novices and non‐specialist teachers in religious education foster this kind of understanding in their teaching? If so, here is a potentially simple and inexpensive contribution to the solution of a widespread problem. This study examined children's textbooks in religious education and found that the answer is not simple. Some books give themselves entirely to the transmission of facts. Others may foster various kinds of understanding but these understandings may not be of the desired kind. Some implication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religious education teaching skills are discussed.  相似文献   

19.
本文对伽达默尔的对话哲学做了述评,认为其哲学解释学的核心是理解,归宿是语言,模式为对话,具有明显的伦理学倾向.高校课堂教学应该借鉴伽达默尔对话哲学的理论精髓,尊重并开发学生的"个人受教育史",追求理解的高级状态--反思,教学从独白走向对话,同时重构新的师生伦理关系.  相似文献   

20.
数学课堂教学改革是数学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工作。数学课堂教学改革就是要用新课程理念改革过去被动式的课堂教学模式,使课堂教学成为“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要实现这一目标,建构课堂教学中真实的师生交往是关键。当前,在中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师生交往中存在一些不真实的现象,这已对数学新课程的教学实施造成了一些不利的影响。因此,要正确认识数学课堂教学中师生交往的涵义,分析不真实交往的成因,明确师生之间真实交往的特征,建构数学课堂教学中有效的师生交往,从而推动数学课堂教学改革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