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4 毫秒
1.
百余年来的《浮生六记》研究基本上可以划分为三个时期:初兴期以《浮生六记》被发现、刊行、介绍和传播为主要特征;沉寂期中,张慧剑的《明清江苏文人年表》钩稽出重要资料,在沈复是否曾游历琉球以及游历琉球的时间等关键问题上得出了明确的结论;繁荣期中,尚有一些重要的或有特色的研究成果不应被遗漏。  相似文献   

2.
因材施教的“材”包括教师之材、教材之材和学生之材,让老师真正去教他们热爱的语文,让学生热心学习语言文字,让语文教学材料真正服务于喜欢它们的老师和学生,才能创造出语文教学的美好天地。  相似文献   

3.
陈芸是清人沈复的自传体小说《浮生六记》中的主人公,在她身上具有双性同体的潜意识,这主要表现为陈芸个性因素中的男性要件、对男性领域的涉足和对同性姐妹的友爱与激赏三个方面。在这一潜意识的驱动下,她试图越过两性对立的藩篱,努力摆脱女性的从属地位,尽管不是自发行为,却超越了历史上的许多女性。  相似文献   

4.
作为历史著作,《史记》有很强的文学性,历来被称作“史传文学”。司马迁在真实完整地记录历史重大事件的同时,自然地展示了他的文学才华。研读中学语文教材的节选部分,对于我们了解和认识《史记》的文学性是大有帮助的。 《史记》的文学性首先表现在司马迁成功的描绘了众多个性鲜明的历史人物。  相似文献   

5.
朱明海  陈方宇 《阅读》2023,(79):25-27
统编版小学《语文》的课文编排体现了语文要素的螺旋上升,其中针对“动静结合”这一语文要素编排了多篇课文。五年级(下册)《威尼斯的小艇》要求学生进一步体会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的表达效果。教师可以陪伴学生在对课文优美生动语句的充分聊读中,感受景物的静态美和动态美,品析“动静结合”表达的独特魅力。  相似文献   

6.
金庸先生在《鹿鼎记·后记》中写道,其小说的“技巧和价值”“长篇比中篇短篇好些,后期的比前期的好些”。五大卷1400多万字的“封刀之作”——《鹿鼎记》,在金先生心目里自然是最好的。我国近年来出版的金庸小说评论集子中也不乏这样的观点:“《鹿鼎记》是金庸的最独特、最深刻也最成功的史诗性作品,是他的炉火纯青的集大成之作”;“《鹿鼎记》就是金庸的《堂·吉诃德》”等等。另外,金先生在回答“《鹿鼎记》是不是别人代写的?”这一读者来信所提出的问题时,还明确地说:“《鹿鼎记》已经不太像武侠小说,毋宁说是历史小记。”  相似文献   

7.
叶圣陶提及的“启发导引”教学思想,主要指的是在学生预习前教师给予“提问”、“指点”。笔者从《论语》和《学记》中剖析启发式教学思想的内涵,认为叶圣陶“启发导引”语文教学思想体现了启发式教学的目的:旨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但是,由于时代的局限性,叶老的这一思想在以下方面有悖于启发式教学思想的本意:(1)“愤”、“悱”是启发的结果;(2)学生预习前,教师“揣摩何处为学生所不宜领会”,给予“指点”和“暗示”;(3)“提问不能答”,教师“明白告之”,“印入更深”;(4)教师问,学生答。  相似文献   

8.
《史记》乃“无韵之《离骚》”的文本阐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文本角度看,《史记》和《离骚》在基本精神和表现手法上有着深层联系,诗性精神是《史记》的内在精神,发愤抒情、上下求索、悲剧自我和寓意寄托,是《史记》、《离骚》共有之特点。《史记》和《离骚》犹如姿容殊异而气脉相通的两座奇峰,“无韵之《离骚》”,洵为关于《史记》文学成就与诗性特质的最恰当、最确切、最中肯、最绝妙的历史定评和不刊之论。  相似文献   

9.
“文化诗学”的研究方法包涵三个要素:审美、历史文化语境和文本细读,这三个要素都可以运用在具体的中学语文教学实践中。以《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为例,“文化诗学”方法的应用不仅会加深教师和学生对这首诗复杂意蕴的准确理解,也会充实课堂教学内容、充分调动学生对语文课文学习鉴赏的积极性。  相似文献   

10.
反思教学是提高教师教学水平和学生综合素质,提升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的有效途径之一。该文论述了反思教学模式的内涵、反思教学对大学教师职业能力发展的意义与作用。并以古典名著《西游记》中的“唐僧是管理者还是领导者”作为一个教学反思案例,阐述了“反思教学模式”在《管理学基础》教学中的实践与应用。并对反思教学做了理论上的探讨,对反思教学的推广与实践有较好的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11.
意象是意中之象,是“人心营构之象”(章学诚《文史通义》内篇一《易教下》),意象营构的必备条件是主观的情思与客观景物之间的有机交融。荣格说:“每一个原始意向中都有着人类精神和人类命运的一块碎片,都有着在我们祖先的历史中重复了无数次欢乐和悲哀的一点残余。”《诗经》运用的是现  相似文献   

12.
《诗经》是“六经”之一,熊十力对《诗经》进行新的诠释,走的是一条“经学泛哲学化”的理路,把“四科”之中的“义理之科”作为“六经”之宗,没有“义理之科”的贞定,“经济之科”“考据之科”“文学之科”乃茫荡无根据。他明确指出《诗经》一定有《诗传》,并强调“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是《诗传》的总纲领。同时认为,《诗经》里面的诗歌,大多出自“农家”学派之手。《诗经》中有大量表现“怨”的诗,当作孟子的论断“《诗》亡然后《春秋》作”的原因。熊十力对《诗经》中《二南》诗高度重视,之所以读《关雎》得出“思无邪”的评价,缘见得人生本来清净、真实,不须作更多的猜想。同时他指出了中国宗教之所以不兴的原因,即“即事多所欣”。在日常生活里,自有一种欣悦、和适、勤勉、温柔、敦厚、庄敬、日强等等的意趣,用不着起什么恐怖,也不须幻想什么天国,并要求我们通过解读《二南》,识得人生的意义与价值,大步走上人生的坦途,向前努力,而不至于面墙了,表达了熊十力对人生理想的美好追求。  相似文献   

13.
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下,中学语文被学生冷落,被其它科目排挤,语文教学成了语文教师的自语活动,语文教学已经走入应试教育的“绝境”。但语文教师不能自暴自弃,应该至少可以有如下作为:一是要有在“夹缝”中求生存的欲望。二是要有开创新局面的勇气。三是既要狠抓“应试语文”,又要坚持“素养语文”。四是要研究学法和考法。  相似文献   

14.
人们常说“学无止境”,而最近通过执教《争吵》公开课,使我这个教书42年的小学语文教师深切地体会到“教”元止境的道理。记得在踏上小学教育工作岗位之初就从事语文教学。那时的老教师也就是我的前辈们就谆谆告诫:要教好书首先要备好课,而备好课的关键是吃透两头,也就是说要吃透教材,吃透学生。所谓吃透教材是指深钻教材;所谓吃透学生是指从学生实际出发。应该说数十年来我是牢记了这一条  相似文献   

15.
司马迁复信任安,说自己“就极刑而无愠色”,坚持写完上自轩辕、下至汉武的历史,“凡百三十篇”。这就是后来传世不朽的巨著《史记》。作者说写它的目的,是“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报任安书》)  相似文献   

16.
许燕平 《阅读》2023,(95):36-38
整本书阅读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当引导学生合理运用“阅读之眼”:以“飞鸟之眼”通览,以“蜻蜓之眼”慢品,以“蚂蚁之眼”细读。这三只眼睛可以让学生学会站在“高处”通览整本书,培养阅读思维的整体性;形成多角度看问题的意识,培养阅读思维的全面性;反复精读关键情节,培养阅读思维的深刻性。  相似文献   

17.
庄文中同志说:“语文教学中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特点是渗透熏陶、潜移默化、激发情感。语文的思想政治教育可以晓之以理,可以动之以情,可以炼之以态,可以习之以行,可以兼而有之,取滴水穿石之法,收石破天惊之效。”(《语文学科的思想政治教育和教材体系》《语文教学之友》1991年第10期)要想不动声色地在语文教学中完成德育渗透、还必须按语文教学常规按部就班地进行。作为语文  相似文献   

18.
杨琬萍 《阅读》2023,(39):34-35
<正>【案例背景】笔者在教学统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时,思考如何使用背景资料高效教学,联想到中学历史课和高校古代文学课常用的教学方法——“文史互证”,便尝试在小学高年段宋诗教学中运用此方法。笔者使用《宋史》和北宋、南宋的疆域图以及《清明上河图》等历史资料帮助学生学习《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让学生对陆游的爱国情怀有了更深的认识。  相似文献   

19.
新颁布的《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试用修订本)明确规定课外阅读量:“五年制不少于100万字,六年制不少于150万字”。这已引起众多小学语文教师的关注,不少教师在语文总课时不变的前提下,为此开设了“阅读课”,这是一种明智之举。阅读课如何操作?笔者认为,首先必须弄明白开设“阅读课”的出发点,明确其价值取向。一、“阅读课”的价值取向阅读心理学家吉布森和利文提出:“阅读乃是从课文中提取意义的过程”。这里的“课文”一词是指包括印刷的文字、图画、图解、图表在内的等等阅读材料。这里的“提取意义”内容  相似文献   

20.
“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是《红楼梦》首回中绝句所云,“作者痴”是小说开篇的自白。分析“满纸荒唐言”四句的诗语特点,结合小说写作中对人事的类分意识和哲理思考,从情感、道德、哲理三方面简要剖析这个具有深厚意蕴和探源空间的“痴”字,领悟“痴”所表征的作者精神和“红楼”思想,乃是哲学之“真”、道德之“善”和艺术之“美”的统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