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88 毫秒
1.
《通志堂经解》的辑刻有诸多问题尚待澄清。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分析此书的版式特征及发掘相关史料,得出了关于《通志堂经解》刊刻的若干新认识:此书不存在康熙十五年初印本;徐乾学在成德"捐金倡始"之前,已经开始刊书,《新定三礼图》是其中最早刊成的一种;《通志堂经解》完成于康熙三十年。  相似文献   

2.
《通志堂经解》辑刻于清康熙十九年,不论在经学上还是在版本学上都具有重要地位。它上承《十三经注疏》,下启《皇清经解》正、续编,为清人治经的重要依据,又多以宋元秘本作底本,精写付刻,可称清初写刻本的典范。  相似文献   

3.
清康熙年间辑刻的大型经部丛书<通志堂经解>一百四十种一千八百六十卷,荟萃宋元经学要籍,上承<十三经注疏>,下启<皇清经解>,在经学史和出版史上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丛书以"通志堂"名编,各卷末题"后学成德校订",故各书目多署纳兰成德编刻;但实际上该丛书的真正辑刻者为昆山徐乾学.徐乾学、纳兰成德与<通志堂经解>之间的关系体现出一定的复杂性.  相似文献   

4.
《江西图书馆学刊》2017,(4):113-118
胡一桂《易本义附录纂注》现存最早的版本,为新发现的元刻十五卷本与另二部元刻残本。清刻《通志堂经解》本自元刻出,《四库全书》本又自通志堂本出。另有今已亡佚的元代增订本,其主要内容保存于董真卿《周易会通》中,在引用诸家解说与胡一桂自注方面,均较现存诸本有较大规模的扩充。  相似文献   

5.
本文首先考证武汉大学图书馆藏清康熙通志堂刻试印本《读史方舆纪要》,认为此本系徐乾学代纳兰性德以通志堂名义刊刻,刻印时间约在康熙十九年至二十四年顾祖禹在徐氏家中坐馆期间。再以此本中的审阅者批校等为史料,考述清初书籍刻印的实态细节,具体涉及修版改字后的局部再印、刻版字数的统计方法与复核、刻书主持方与刻工的博弈互动、清初刻书家对于方体字刻本的美观性要求等问题点。  相似文献   

6.
阮元校《十三经注疏》,于《礼记正义》大量采用南宋卫湜《礼记集说》的材料,由于版本的判定和使用犯了重要错误,使得大量校勘记条目与卫湜《礼记集说》原文事实不符,所采材料不可靠。通过对卫湜《礼记集说》版本源流的清理,比勘宋郡斋本、明影钞宋本、清通志堂经解本、《四库全书》本各版本,发现阮元所用《礼记集说》的版本非宋本,而是经过重大改动的通志堂经解本。  相似文献   

7.
清初诗人王渔洋(士■)自幼喜作诗,随时刻印,早年单刻小集甚多,嗣后数度汇刻,多有删汰。现存最早的诗集《落笺堂诗》,已非原刻。他二十三岁至二十八岁六年刻诗九种,六种现无传本。康熙元年汇刻此六年诗为《阮亭诗选》,已有删汰,晚年编订之《带经堂集》更弃其三分之一,凡四百馀首。本文为整理其全集所作考察,亦可藉以研讨删汰之因由和思想之变迁。  相似文献   

8.
《中国典籍与文化》2005,(4):F0004-F0004
清代是中国“经学复盛时代”,学者辈出,著作众多,阮元汇刻《皇清经解》,亦句法《学海堂经解》,大体以作者先后为序,凡见于札记、文集者,依次编录,选入顾炎武等73人183种著作,计1400卷。光绪时,王先谦认为续出者尚多,旦先出而未收者亦复不少,故编成《皇清经解续编》,亦名《南菁书院经解》、《续清经解》,收录110人209部著作,计1430卷。两书共收入160余人近400种著作,2800多卷,内容涉及经义家法、名物训诂、曲章制度、天文历算、山川地理、校勘辨伪等众多方面,集清代经学研究之大成,为研究中国传统文化不可或缺之资源。  相似文献   

9.
东北三省地方通志,历代修纂不多。元代的《辽阳图志》早已亡佚。明代仅有嘉靖刊本《辽东志》和《全辽志》。清代统治全国二百六十八年,东北地区性通志,成书亦不多,康乾之际,出于纂修《大清一统志》的需要,才先后修成《盛京通志》数种。以后,直到清末,也不见纂修。这仅有的几种通志,三百年来除乾隆元年刻本于咸丰二年补刻,乾隆一百  相似文献   

10.
武英殿本《论语注疏》是以明万历十四年(1586)北京国子监刻本的初印本为底本的,其校本有毛本,还可能参考了宋八行本。殿本《论语注疏》新缀入了释文,这些释文应来源于《通志堂经解》本《经典释文》。殿本《论语注疏》的成就和贡献体现在缀入释文、调整体例、附有《考证》、施加句读,尤其是精加校勘、订讹补缺等方面。殿本《论语注疏》是历代《论语注疏》版本中内容最全面、校勘最精善的本子,是古代经疏体系最完善的样态,也代表了清代乾隆初年官方经学的水平。此本的不足之处是调整注疏的起讫语有失当,校改偶有错误和遗漏,释文也偶有错误。  相似文献   

11.
文章梳理了刘氏父子的治经理念,重点分析了《别录》、《七略》编纂中发散出的古文经学思想,及蕴含的浓厚的古文经治学方略与朴素的人文主义精神,肯定了刘氏父子在古文经学兴起与发展过程中所起到的独特作用。  相似文献   

12.
中国古代目录沿革的历史内在对应着经学发展史。在经学大背景下来审视目录学分类的经、史关系,可以发现经、史两部代表了国家意识形态,经、史处于离王权中心近的位置;而子、集则处于离王权中心较远的地位。还能总结出如下变化规律:但凡在经学正统期,比如汉、唐,目录分类明显重经、史;但凡在经学嬗变期,如宋、明,则经、史、子、集分类都有打乱,且不强调承载道统,因此在对待经、史、子、集上没有特别明显的轻重区分。而清代既是经学最后的复兴期,也是书目分类上四部法集大成的时期;但到了清末,书目分类为“实用”所突破,正如经学在经过清代最后的辉煌之后走向了没落一样,书目也无法再恪守四部分类,经、史的特殊亲缘关系也不复存在。  相似文献   

13.
疑经是指古代儒生对儒家经籍作者和文本真实性、合理性、完整性的怀疑,往往出于经学的视角和思路,与重客观真实的文献学有交叉但并不等同。宋儒疑经尤为显豁,对宋代文献学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成果、思路和发展轨迹三个方面;宋代文献学对宋儒疑经也有促进和阻碍的反作用。宋儒疑经对后世尤其是清代文献学的发展也有影响,探讨宋儒疑经与文献学发展的关系对研究传统文化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4.
辑佚是以佚书、佚文的搜辑、整理为中心的文献整理活动和方法。清代是辑佚发展的兴盛期,清代《四库全书》的纂修、目录书的编撰、古经解汇编都与辑佚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5.
付梓于光绪末年的<善本书室藏书志>是清末一部具有解题性质的善本书志,著录有34部刊刻于高丽、日本的域外汉籍,内容包含经、史、子、集.书中详细考证、记载这些域外汉籍的作者履历、序跋、藏书印、版式特征、版本源流等情况.通过对<善本书室藏书志>学术价值的探究,可以反映出清末知识分子的自恋情怀以及近代以来东亚文化圈的文化交流互动.  相似文献   

16.
清代阮元与孙诒让相继对《毛诗正义》作了细致校勘,但《毛诗正义》中仍然存在不少问题,影响着学者对《毛诗正义》的理解与认识,本文即是在前人校勘成果基础上所作的补充。  相似文献   

17.
现今仍有许多学者对《隋书.经籍志》总集多有收录某些作者的个人作品集存有争议,如毛伯成诗一卷、江淹拟古诗一卷等;清朝的大学者姚振宗在其《隋书.经籍志考证》中也对毛伯成诗一卷、百国诗四十三卷等作品集何以被编入总集存有疑问。对此,文章将《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总集序与《隋书.经籍志》总集之小序所述进行比较,并对《隋书.经籍志》总集中的多个作品集进行分析,最后提出《隋书.经籍志》总集的概念与《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总集的概念,与我们现在所理解之总集的概念有所不同;后两者的总集是单纯的总而集之,而《隋书.经籍志》总集是选而集之,而后总为一类成为总集的观点。  相似文献   

18.
“艺文”的语义具有时代性。在自汉以后的长期使用中,“艺文”的概括性意义发生了语义偏移,从汉时的偏指于“艺”变为唐时的偏指于“文”。该用法在唐初至于五代的高频使用中进一步固化。“艺文”一词由偏指于“艺”到偏指于“文”的这一变化,导致了在重新尊崇经学、批判浮华文风、改革进士科的唐末五代文化政策背景下,《旧唐书》编纂者弃“艺文”而用“经籍”命名其志书。  相似文献   

19.
现今仍有许多学者对《隋书·经籍志》总集多有收录某些作者的个人作品集存有争议,如“毛伯成诗一卷”、“江淹拟古诗一卷”等;清朝的大学者姚振宗在其《隋书·经籍志考证》中也对“毛伯成诗一卷”、“百国诗四十三卷”等作品集何以被编入总集存有疑问。对此,文章将《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总集序与《隋书·经籍志》总集之小序所述进行比较,并对《隋书·经籍志》总集中的多个作品集进行分析,最后提出《隋书·经籍志》总集的概念与《四库全书总日提要》总集的概念,与我们现在所理解之总集的概念有所不同;后两者的“总集”是单纯的总而集之,而《隋书·经籍志》总集是“选而集之,而后总为一类成为总集”的观点。  相似文献   

20.
清代辑佚的繁兴是和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密切相关的,但具体到每一位学者而言,他们辑佚的缘起又有所不同。文章从为学术研究、重视某类文献、不满已有辑本、重应用、因师承家学五个方面对清儒辑佚的缘起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