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邵梅 《现代企业教育》2008,(12):146-147
如何做好鲁迅文学作品教学是现代文学教学中一个比较难的课题。要教好鲁迅,首先要让学生与鲁迅零距离接触,从鲁迅的精神到生活到作品全方位地去把握鲁迅,感悟鲁迅。教师要根据新的教学理念,选择适合自己和学生特点的教学方法,真正地与鲁迅相遇、相知。  相似文献   

2.
当代高校鲁迅教学面临双重窘境,一方面是学生对鲁迅的冷漠带来鲁迅教学的尴尬,另一方面是学生拘囿于固有的认知模式对鲁迅及其作品进行曲解。要破解这类教学难题,高校老师需要从教学理念与教学方法入手,一方面要采取多元的教学理念,引导学生立体地看待鲁迅及其作品,另一方面要引领学生从文本出发来进入鲁迅世界。  相似文献   

3.
结合鲁迅先生入选初中教材的文章特点和鲁迅先生的人格特点,对鲁迅先生的作品进行阅读教学时应侧重两个方面:一是要引导学生探究鲁迅作品的语言特点;二是要引导学生体会鲁迅先生的思想感情。  相似文献   

4.
《鲁迅思想三题》序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鲁迅思想三题,指根柢在人是鲁迅思想的元点;立人是鲁迅思想的核心;一要生存———不是苟活,二要温饱———不是奢侈,三要发展——不是放纵及自他两利是鲁迅思想的纲要。以上三题,构成了鲁迅思想的要义与根本特质。  相似文献   

5.
鲁迅创作是大学中文专业学生的必修课。怎样有效进行鲁迅作品教学?答案是多样的,从根本上来说应当根据时代特征和学生特点适当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当前首先要注意消除学生与鲁迅之间的精神隔膜,把鲁迅作品的人文内涵作为教学重心,同时要激发学生阅读鲁迅作品的兴趣,重视学生的自主体验。  相似文献   

6.
《论鲁迅》是按照“要培养民族解放的急先锋→培养怎样的急先锋(鲁迅式的)→结论”这样的结构论述了这样一个论点:我们纪念鲁迅,要学做鲁迅那样的民族解放的急先锋。  相似文献   

7.
鲁迅作品有一定的难度和深度,因此中学老师在教学鲁迅作品的时候要关注对鲁迅自身的解读,让学生对鲁迅有兴趣,用鲁迅的作品更好地指导学生的思想走向深邃:首先强调"人"的鲁迅的一面,鲁迅是人,不是神,教师要把他从神坛拉下来,还原为人;其次强调"思想者"的鲁迅的一面,突出了解他的"立人精神"。通过对他鲁迅自身经历的介绍,对文本新的解读和联系现实等方法,引导学生真正从心底去接近鲁迅、喜欢鲁迅、尊敬鲁迅。  相似文献   

8.
李梦清 《学周刊C版》2013,(2):155-156
鲁迅作品的教学,历来是中学语文教学中的难点。教鲁迅作品,要教出鲁迅作品的特色来。就鲁迅作品本身而言,不同题材、不同体裁也应该有不同的教法。笔者现就鲁迅杂文来谈谈如何更好地进行鲁迅作品的教学。  相似文献   

9.
针对当今学生与鲁迅的距离感,作者指出,鲁迅的“立人”思想、创新精神、爱国精神和高度责任感是新世纪素质教育要力争实现的,所以应该鼓励今天的学生去读鲁迅的作品,去和鲁迅对话,去理解鲁迅精神。  相似文献   

10.
鲁迅是中国文化革命的先驱,鲁迅的著作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学习鲁迅的珍贵遗篇,我们就会从中得到新的启迪和力量。在当前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斗争中,我们教育工作者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要努力做好对青少年的思想教育工作。要教育青少年学习鲁迅,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做一个高尚的人。  相似文献   

11.
乡土情结是鲁迅强大的心理创作动力。少年时期在故土遭受的痛苦经历导致了鲁迅个人无意识因素的郁结,对血亲和“家”的思念源于集体无意识的积淀,而对故土的批判、对乡民的启蒙则是鲁迅集体无意识的超越;社会历史的巨大变革不断冲击着鲁迅的心灵,富国强民、启蒙救亡的新思潮强烈影响着他,乡村文化与城市文化的冲突对峙使他倍感生存环境的挤压与拒斥,个人无意识因素的郁结和集体无意识的积淀与超越作为主观内因促进了鲁迅乡土情结的最初萌生,而社会历史变革的陶铸、时代思潮的熏染与城市生存环境的挤压则作为客观外因导致了鲁迅乡土情结的最终形成与成熟。  相似文献   

12.
瞿秋白的《〈鲁迅杂感选集〉序言》是我国第一篇研究鲁迅思想和杂文的重要论文。他在《序言》中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观点比较全面、系统而深入地论述了鲁迅的思想发展、战斗历程和革命传统,以及鲁迅杂文产生的原因、艺术特征和战斗意义。虽然在论述中还存在某些缺陷,但他对鲁迅研究的开拓性的历史功绩不可抹煞。  相似文献   

13.
鲁迅的序跋文本(古籍序跋除外)展示了鲁讯广阅的世界文化视野。从其序跋文本可以解读鲁迅翻译介绍外国作家作品、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等方面的独特贡献。鲁迅与世界文化的关系是双向互动的,他接受外国文化影响。也在影响着世界文化。鲁迅为介绍外国艺术家及其美术作品所写的序跋,是鲁迅艺术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鲁迅引来外国文化艺术火种,点燃现代中国美术之火的见证。  相似文献   

14.
《两地书》对研究鲁迅的生平、思想、作品内涵有着极其重要的文献价值。与原信对照,《两地书》的改动是显而易见的。从传记文学理论“尊重历史”的审美原则看,《两地书》的改动有意篡改了元初的、历史事实的真实,呈现的是作者彼一时的现实的内心真实。这种改动是由当时的客观环境和作者的主观意识所造成的。  相似文献   

15.
鲁迅的杂文是思想性和艺术性的统一。鲁迅杂文的艺术性主要表现在它的战斗性、形象性、典型性、幽默感及它的真挚情感上。  相似文献   

16.
鲁迅对猫头鹰的钟爱,是一种理性的、有选择的爱:一方面,猫头鹰身上的主要特征有利于投射其重要思想;另一方面,这也是有意识地将被颠倒的价值观念重新颠倒过来,暗合着尼采提出的"重估一切价值"思想.  相似文献   

17.
本在作已发表的《毛泽东艺思想与鲁迅艺思想之比较》的基础上,又将邓小平艺思想引入与鲁迅艺思想进行比较,从而展示了从鲁迅经毛泽东到邓小平这一马克思主义艺理论在中国接受与发展的历史过程。三人的艺思想有着诸多的根本共同点,这正是其作为马克思主义艺理论的质的规定性;同时三亦有细微差别,而这则为时代的特质与任务所决定。他们的艺思想都是时代的产物,都是历史的必然发展,而这也正昭示出马克思主义艺理论在中国是在变化和发展着。  相似文献   

18.
鲁迅一生的美术行为与其文学创作的实践构成了相互解释、相互渗透的互文关系。本文就鲁迅书籍封面画的风格特征(静雅蜕变、汉画遗韵、现代追寻、装饰哲学、连环版画)与其美学趣味、文学创作、启蒙思想、文化理念之间的联系进行了精审分析。  相似文献   

19.
鲁迅的阶级观是和现实紧密结合的活的知识,而不是接受书本灌输的简单的概念.他认为,统治阶级和被统治阶级是根本对立的,但又有不可分割的联系;在阶级社会里,人的"性格感情等""都带着"阶级性,但又并非"只有"阶级性.这是鲁迅思想不同于许多人的重要特色.可是由于时代思潮的影响,他的观点有时偏离了这种基本特色而表现出片面性.  相似文献   

20.
鲁迅在挣脱前现代文化价值体系走向现代性的时间维度中,表现出深刻的虚无主义思想,在《野草》中尤为突出。鲁迅的虚无主义思想表现为存在的困惑和焦虑,它建立在作者个体真实的体验之上,其本质是否定性,它更接近存在的本真状态。其虚无主义思想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后现代主义的某些色调。虚无主义构成了鲁迅的深刻性和复杂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