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作文批改是语文教学的传统教法,多年来,语文教师的汗水一大部分洒在学生的作文本上了。可是学生接过教师绞尽脑汁、辛辛苦苦批改过的作文本,一般都只看着分数或评语,一瞥而过,教师的批改对学生甚本上没有能发挥其作用。叶圣陶先生  相似文献   

2.
传统的作文批改,无论眉批还是总批,往往全由教师包办。错别字由教师找出来,病句由教师划出来,文章在审题立意、选材组材、谋篇布局、语言表达等方面的优与劣、得与失,也都由教师以评语的形式写在作文本上。学生拿到作文本,往往只看一眼分数,扫视一下评语,  相似文献   

3.
<正>"教师出题学生作,学生作文教师改",教师指导—学生习作—教师批改—教师讲评。在传统的作文教学中,学生只有写的任务,而无改的权利。学生辛辛苦苦地写作,大作、小作、日记,篇数不少,交差而已;教师兢兢业业地改,眉批总批,洋洋洒洒,苦不堪言。即便如此,学生却毫不领情——拿到作文本只看分数了事。如  相似文献   

4.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老师改作文是够辛苦的。几十本,一本一本改,可是劳而少功。”叶先生的话,一针见血地指出了传统作文批改方法存在的弊端。教师对作文“精批细改”,使学生永远处于被动的地位。教师辛辛苦苦批改过的作文,学生一般只看看分数和评语, 便将作文本束之高阁。至于文章究竟存  相似文献   

5.
传统的作文批改,无论眉批还是总批,往往全由教师包办。错别字由教师找出来,病句由教师划出来.文章在审题立意、选材组材、谋篇布局、语言表达等方面的优与劣、得与失,也都由教师以评语的形式写在作文本上。学生拿到作文本,往往只看一眼分数.扫视一下评语.就放在一边。大多数学生不会认真思考到底应该怎样修正自己作文中出现的问题.[第一段]  相似文献   

6.
批改作文是作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语文教师比较劳心又劳力的一项工作。领导检查很严格,要看批改是否详细,有没有总批、眉批。而作为我们个人而言,不认真批改似乎于良心上过不去,总觉得责任没有尽到。可是当我们埋头批改之届结果如何呢?学生打开作文本只看个分数,对于批语  相似文献   

7.
姚贵荣 《考试周刊》2011,(79):55-55
作文教学一直是令语文教师特别是农村语文教师伤透脑筋的难题。传统作文教学中的批改,学生从作文到拿到批改情况的反馈慢,很难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权;老师往往对学生的作文从字、词、句、立意、构思、选材等诸多方面逐一精批细改,然后写出评语,再给出等级或打出分数。学生拿到被老师修改得较多、有很多红杠红圈的作文后,一般看一看分数后,就将作文本丢在一旁,自己不再愿意看了,  相似文献   

8.
董淑兰 《辅导员》2010,(10):15-15,J0015
大部分语文教师都有过这样的痛苦经历:每次作文,老师精批细改,作文本上满是圈圈点点,可学生们拿到批改后的作文,往往只看一下分数,或留意那些红色的评语和文章中修改过的病句、错别字、标点符号而已。为此改革作文评价方式势在必行,作文习作评价不单纯是对学生某次或某个阶段的作文给出一个终结性的结论,  相似文献   

9.
周岩 《黑河教育》2014,(6):51-51
正【案例背景】传统的作文教学中,习作的评改方式大多是"学生作文教师改"的模式。作文本下发以后,学生急忙翻看一下分数,看看老师写的批语,就把作文本搁一边了。学生总认为批改作文是老师的事,与自己没什么关系,老师劳身伤神为学生所评改的作文,起不到应有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一提到批改学生作文,没有哪位语文教师不谈"文"色变,望而生畏,而怕改作文.可见,作文批改成了语文教师的沉重负担.然而,学生、家长乃至社会舆论,都要求语文教师对学生作文进行"精批细改",认为这样的语文教师才是最负责、最优秀的.殊不知,语文教师像陀螺一样加班加点、拼死拼活批改出来的作文,发到学生手中,他们也只是看看分数,至于批改的道理,文章中的优劣得所,他们却很少去关心、去反思.这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过的:"我当过多年的语文教师,改过的学生作文本不计其数,得到一个深切体会:徒劳无功."  相似文献   

11.
作文批改是一项艰巨而细致的工作。关于作文批改,许多人已总结了很多行之有效的经验。如精批细改,多批少改,只批不改等。教师往往认为,将学生的作文改得清清楚楚,批得明明白白,学生一目了然,今后就会不犯或少犯这些错误。其实不然,学生一拿到作文本,关心的是分数,大多数同学虽然读了老师的批语,读完之后便算了事,根本不去深究老师的批改。老师负出了艰辛的劳动,其结果只能是事倍功半。许多老师把大量的时间花在作文批改上,有时由于作文没批改完,而不得不将本周的作  相似文献   

12.
传统作文教学一般是两周一次作文,两周后学生才能看到上次作文的评价及修改意见,而这时候学生也多半忘记了自己上次写的内容了。因此,作文本发下来之后,认真琢磨批改的道理的学生是少数,多数是只看看总批和分数。这样,教  相似文献   

13.
一、问题的提出(一 )对于语文学科作文教学现状的分析初中阶段的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每一位语文教师都很重视作文教学中的指导和批改两大环节 ,尤其是在批改这一环节上更是花费了很多精力 ,付出了许多劳动。教师们绞尽脑汁旁批、总批、详批、面批 ,可谓方法用尽 ,但收效甚微。学生们拿到作文本往往只重视分数 ,不重视老师的评语。即使看了评语也不太放在心上 ,多数同学对写作应付了事。这就造成了作文教学的一大矛盾。这种以教师为主体的作文教学也不适应当前素质教育的要求 ,更不利于学生素质的提高。(二 )进行作文批改改…  相似文献   

14.
目前,小学生习作批改由单一的教师批改“一统山河”,教师详批详改,工作量不堪重负.而很多时候,作文本批改后发到学生手中时,学生对教师的辛劳却不闻不问.少数教师不负责任,放弃批改,学生因得不到教师的鼓励而厌倦习作.那么,怎样才能走出习作批改的误区呢?在常年的教学实践中,我逐渐摸索出一条教师批改与学生自改、互改相结合的新路.  相似文献   

15.
传统的作文批改方法,都是教师在作文本上对学生的作文逐字逐句的“精批细改”。这种单一层次的批改方法,教师花费了大量心血,但对于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却收效甚微。有效的做法,应是多层次的批改。所谓多层次批改,就是教师先通览全班学生作文初稿(写在纸上),掌握全班该次作文的基本情况,然后对这些作文初稿分类处理:  相似文献   

16.
在当前的习作批改教学中,存在着这样的现象:教师批改习作,不但要有眉批,还要有总批,但学生出现的问题,基本上就是那么几类,几十本作业批下来,教师评语枯燥乏味;学生看惯了类似的评语,对老师的辛苦并不理解,对评语并不感兴趣.这种传统作文批改方式,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即使我们的评语再亲切、再委婉,久而久之,也会使学生厌烦、麻木.因此,我们教研组尝试了引导学生间进行习作互相评改,改革传统的习作评改方式,调动学生各种感官参与习作评改,开辟习作教学的新天地.  相似文献   

17.
作文批改在作文教学中是十分重要的一环,因此,许多教师把大量的精力都花费在作文批改中,从眉批到总批,字斟句酌,精批细改.在批改方式上,教师也进行了大量的尝试,如评分式、评级式、评语式……但对画满了教师批改痕迹的作文,学生却并不买账,他们只关心作文的成绩,看完成绩后就把作文本扔在一边.这样,真正的主角——学生在这个环节中就成了听众,成了看客,久而久之,就形成了学生怕写、教师怕改的现象.  相似文献   

18.
先谈批改。批改要注意四点:①批改要切合学生的实际水平。对待不同的学生,应有不同的要求,因人而异,不能使用一个模式。②批语应该尽量恳切具体。眉批从小处着眼,总批从大处着手。总批应有启发性、针对性和指导性,能起鼓舞作用。③批改方式方法应灵活多样。成交老师批改,或面向学生集体批改,或给个别学生当面批改,或学生互相批改。④坚持“多批少改”的原则。教师改作文,不完全等于编辑改稿件,精批细改是不可能的。  相似文献   

19.
常看到一些教师伏案批改作文的情景,甚至一些教师拎着沉重的作文本带回家去。他们认为只有在“静谧”中,才能有针对性地进行圈圈点点、修修补补、眉批总批。是呀,这种精雕细琢、呕心沥血令人钦佩,但会有多少学生在认真地思悟教师划在作文本上的红线、红字?学生一翻开作文本,首先快乐地大叫:“哈,我得优了。”接着看看教师说了些什么,然后提起笔改正教师改出来的错别字,然后交给教师说明他已圆满完成修改任务。而这也仅限于一部分成绩较好的学生,那些读书不是很自觉的学生,只是被动地改改错别字,应付检查。这种改法,收效有多少?一些教师认为…  相似文献   

20.
作文批改以后,如何指导学生領会教师的批改,使批改发揮它的指导作用,是一个值得重視的問題。过去,我們学校里有这么一种情况:学生做好一篇作文,就算“万事大吉”,不管老师批改如何认真細致,作文本发下来,学生看个分数就算;教师自己,改好一班作文后,也有一身轻松的感觉,至于自己批的,改的,学生領会如何,起了多大作用,則很少过問。因此,教师的批改对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作用不大。本学期,我校語文教师重視了这个問題,采取了一些措施,也初步收到了一些效果。现在把我們的做法介紹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