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陶有宏 《现代语文》2008,(11):13-14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有重视蒙学教育的传统。我国古代对8—15岁儿童的教育叫“蒙养”教育。如果说“四书”“五经”是中国经学教材典范的话,那么我国古代也不乏以识字为主的蒙学教材。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则莫过于《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习称三、百、千)。中国蒙学教材的历史悠久,种类繁多,尤其是“三、百、千”在我国古代语文启蒙教育中曾赢得巨大成功。  相似文献   

2.
大学语文课从1978年步入高教讲坛,虽说只有30年,但与5000多年的华夏民族文化却是一脉相承的。在我国,语文教育有着悠久的历史。自从孔圣人创立了有教无类教育说,删定、编纂出《诗》、《书》、《礼》、《乐》、《易》、《春秋》,他的弟子编定《论语》后,就奠定了古代语文教育的基础。古代贵族弟子所学的学科名日文学,  相似文献   

3.
在古代学作品的教学中,“诗互补”是一种很好的教学模式。但至今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例如,教陶潜《桃花源记》,鲜有问津于《桃花源诗》(“赢氏乱天纪,贤避其世……愿言蹑轻风,高举寻吾契”);授王勃《滕王阁序》,少有人提及《滕王阁诗》(“滕王高阁临江渚……槛外长江空白流”);至于讲汉魏赋、三曹诗、韩柳、苏辛词、金元曲等。则更缺乏用相应的学作品加以拓展补充,可以说,这方面还留有很多的空白。下面笔以柳宗元诗教学的课堂设计为例,试图寻找一个新的入口,填补这个空白。  相似文献   

4.
小巷     
我国是一个诗的国度,有着悠久的“诗教”传统。孔子是“诗教”的最早也是最积极的倡导人和身体力行者。两千多年来,“诗教”的传统绵延不绝,虽然近几十年来在“诗教”方面走过弯路,但由于诗是传统瑰宝,有着不可阻挡的魅力,所以“诗教”越来越受重视。现在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亟需解决的课题是:对语文课本中的不少诗歌,怎样教才能充分发挥诗教的陶冶功能?诗歌教学与一般课文的教学应该有怎样的不同?笔者在教《石壕吏》一诗时,曾做了一些尝试,改变传统的古诗文教法,试图变换课堂形式,把《石壕吏》改写成剧本.让学生当一回编剧。  相似文献   

5.
从《论语》看孔子的诗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诗教在我国古代社会生活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孔子以降,诗教便成为一种以今本《诗经》为范本,浸润着礼义德行教化的教育,深为整个社会所看重。本旨在对孔子诗教的形成、功用及特点作简要阐明,以期获得对“孔门诗教”的较深入的认识,从而以正确的态度对待《诗经》,对待诗教。  相似文献   

6.
传统的语文教学一直重视朗读在教学中的作用。鲁迅先生在《朝花夕拾》文中淋漓尽致地暴露了古代私塾教育的呆板,但先生后来雄厚的笔力也得益于此。古人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这是古人的读书经验,非常值得我们当代学生借鉴。一个人的学习能力不是教师讲出来的,更不是多媒体教学所能承揽的,而是在教师的启发、点拨下同学们经过“历练”练出来的。所以“搭建学生历练”的平台是新课程下每个老师努力的方向。朗读教学则是“历练”学生的最本质活动。  相似文献   

7.
咏史怀古诗是古诗中的一个重要题材。“咏史诗”是针对古人古事陈说见地,总结历史教训;“怀古诗”是由登临地之景所诱发而抒发感慨。2003年上海春季高考语文试题的古诗鉴赏题所考的唐朝杜牧的《过华清官》及宋代杜常的《题华清官》就是“咏史”与“怀古”的代表之作。高中《语文教学大纲》要求背诵的30首古诗词曲中,咏史怀古诗就有5首——《石头城》、《桂枝香》(登临送目)、《念奴娇》(大江东去)、《永遇乐》(千古江山)、《扬州慢》(淮左名郡)。如何对这类题材的古诗进行鉴赏呢?  相似文献   

8.
我国古代著名的民歌《木兰诗》,流传千古,家喻户晓。但现在人们对其中一些词语、句子的理解.未必完全正确。例如对其中“赏赐百千强”及“强”的理解。人教版的初中《语文》第一册、新课标七年级《语文》下册,都是这样的:“赏赐很多的财物。强,有余。”朱东润先生主编的《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上编第二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第393页),亦释“强”为“有余”。我们认为,  相似文献   

9.
自然,社会,生命,是当今时代关注的三大主题。刘建琼,1964年2月出生于湖南宁远。硕士研究生,中学语文特级教师。湖南省首届“121人才工程”优秀专家。教中师语文而电大语文而高中语文21年,现为三湘百年名校长沙市长郡中学语文教研组长。兼任湖南省教师教育研究中心副主任、湖南省中小学语文教材审查委员、长沙市高级职称评审耍员会副主任(特级评委)、长沙市人民政府督学、长沙市中语会副理事长等职。曾被聘为湖南科技大学兼职教授、湖南师大和长沙教育学院的国省市三级骨干教师培训导师。长期从事语文教育教学理论研究与实践.撰有论文一百多篇.专著《语文方法论》《走进新课程》《古诗鉴赏》等7部。主编《探究性阅读》等助教助读书三百多本.主持科研课题获教育部二等奖、湖南省一等奖、长沙市“友谊科研”奖各1项,在全国各地讲座、上示范课一百多堂。事迹在《中学语文》《潇湘城报》《长沙晚报》等有介绍。  相似文献   

10.
处于转型期的中师语文教育,不管其往何处发展,只要仍以培养台格的小学师资为目标.就应具有先行性、奠基性、启蒙性、示范性的特征(见拙文《中师语文的地位与现实》载于《教学与管理》).统观这四个基本特征都表现出“前瞻性”的共性,也就是说,从行为实施的角度讲,它始终身居教育阵地的最前沿,从教育目的的角度讲,它则处于整个教育领域的大后方。一句话,中师语文教育是面向未来的。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教育的得失在很大程度卜取决于中师语文教育的成败。  相似文献   

11.
人教版(2002年)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对李白《送友人》一诗中的“萧萧班马鸣”是这样解释的:友人骑的那匹离群的马萧萧长鸣,似乎不忍离去。萧萧,马的嘶叫声。班马,离群的马。其中对“萧萧”的解释是毫无争议的,但对“班马”的解释和对全句的理解把握则有值得商榷之处。  相似文献   

12.
肖阳 《现代语文》2009,(4):19-19
金代大诗人元好问诗曰:“鸳鸯绣出从教看,莫把金针度与人。”(《论诗》)魏本亚教授的新著《语文教育研究方法论》(以下简称《方法论》),不光厘清了语文教育研究的历史脉络和发展走向,更把语文教育研究的“金针”度与每一位有心的读者。  相似文献   

13.
一、探讨“诗意” 师(亲切地):同学们,我今天讲一首诗《你是我的同类》(板书课题)作从容,是一位名女作家女诗人,是我们深圳市戏剧家协会主席、电影《花季雨季》能编剧。好,你们想听班上的哪位同学读一读这首诗?(生齐声推荐:光原)  相似文献   

14.
语文教师喜欢教文学作品。特别是散文、诗歌。因为它们情感丰富、语言优美,充满语文味。然而当今的语文教材中出现了一些“淡而无味”的新篇目。不少语文教师觉得这些非经典课文没有价值,俗称没有“教头”。以苏教版为例,《伟人细胞》(七年级上)、《三颗枸杞豆》、《我们家的男子汉》(七年级下)等等,这些文章均属于没有“教头”的文章。如何正确解读这些课文值得我们深思.  相似文献   

15.
诵读,是语文学习必不可少的环节之一。我国自古就有诵读的传统,尤其对诗歌的诵读更加重视,因为古诗词本身就是语言艺术,大多可以配乐吟唱,具有极强的音乐性和节奏性,古代诵读诗词用“吟诵”的方法,即接近于歌唱的诵读,但也同诵读一样,“都要用抑扬顿挫的声调有节奏地读”。中国的吟诵传统是与中国最古老的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一同开始的。《论语》中就有“诵诗三百”的话。《孟子》也说:“诵其诗,读其书。”孔子堪称我国古代第一位著名的诗文吟诵专家,《庄子》里就有记载:“孔子读《春秋》,老聃踞灶觚而听。”屈原《渔父》中有“屈原既放,游于江潭,行吟泽畔”的说法。其他如《孔雀东南飞》有“十六诵诗书”句,李白《游泰山六首》(其四)有“吟诵有所得,众神卫我形”句。  相似文献   

16.
《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183;语文》(2003版)第一册第四单元选有鲁迅的《〈呐喊〉自序》一文,课后给出了鲁迅的《自嘲》诗。而随课本配发的《语文读本》第四课也编选了此诗。我在向学生讲解“俯首甘为孺子牛”一句时,多年前的一个疑问又跳了出束。《语文读本》对“孺子牛”一词的解释是:”据《左传》记载,齐景公经常自己装做牛,”口里古着绳子,让儿子骑着玩。孩子跌倒,扯掉了他的牙齿。孺子原指孩子。  相似文献   

17.
我国是五千年文明古国.我们的祖先为后代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传世佳作。其中“初唐四杰”之一王勃的《滕王阁序》(又名《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或《滕王阁诗序》)以其骈俪藻饰、华美典雅的语言特色为后人所传诵.成为大学、中学(包括中专)学生学习古文的必读之作。然而在职高语文(包括普高语文)中在对该文的某些词句的解释和翻译中出现了偏差.现拿出来与大家商榷、探讨,以求其完美。  相似文献   

18.
周健 《四川教育》2008,(6):44-44
2007年,《中国教育报·文史》版推出著名诗人雷抒雁解读《诗经》的文化随笔(以下简称“雷随”),阅后对其主张“以诗心解读《诗经》”,“把《诗经》解放为诗”的观点颇为赞同,且觉得这与当下语文教学改革的一些现象颇为相似。  相似文献   

19.
韩军说,我们在语文教育的路上失落了太多的“根本”,于是他“呼唤中国语文教育返本归根”。在《中国教育报》组织的“在语文教育的路上我们失落了什么”的讨论中,有人认为,“我们失落了眼泪”;有人认为,我们失落了“语文基础知识”、“讲授式教学法”、“教学内容的科学性”等等。其实,细想来,最根本的是,在语文教育的路上,我们迷失了自己。  相似文献   

20.
杨顺仪 《学语文》2011,(3):61-61
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3选了李白的《蜀道难》一诗。其中有一句“琳崖转石万壑雷”,搜索网上的朗诵带子,不少朗读者读的多是“冰崖zhuan(转)石万壑雷”,就是一听学生。他们也是这样想当然地读作“zhuan石”。我们认为此句该读为“琳崖zhuan(转)石万壑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