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曾几何时,由于出版物的编校质量问题使得“无错不成书”几乎成为全社会对出版界的总体印象,由此引起读者的强烈反感,撰文声讨者有之,向出版单位索赔者有之,对簿公堂者亦有之。可见,新闻出版总署确定2007年为“出版物质量管理年”,是一个顺乎民心的决策,对于树立中国出版业的良好形象,促进出版业的科学管理、产业繁荣、质量提高,有着积极的意义。按我的理解,新闻出版总署所说的“出版物质量管理”应包括内容质量管理、编校质量  相似文献   

2.
以提高出版物质量为目标之一的编辑学理论,经过出版界广大学者的努力正初露端倪的时候,来自读者界甚至出版界关于“无错不成书”的看法大有蔓延之势。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竟是这样一种“二难境地”,显然不是编辑学建设所企望的。为了不辱没编辑职业,作者不揣见识浅陋,略陈对出版物质量与编辑学建设的点滴看法,以求教于出版界和读者界的广大学者。  相似文献   

3.
关于“不改不成篇”的思考许淳熙1改稿的矛盾凡出版界同仁,都知道“无错不成书”这句话,笔者近日见到由之引出且可与之匹配的另一句话——“不改不成篇”。其意是说编辑们总喜欢把作者的稿子改来改去,似乎成了一种职业习惯,不改动稿子就不能发排,就无以显示出编辑的...  相似文献   

4.
“雕虫小技”辨沈昆朋时下出版的书刊,有不少粗制滥造,马马虎虎,而且习焉成风,读者讥之为“无错不成书”。打开书,只见文不对题者有之,张冠李戴者有之,以讹传讹者有之。有的书错别字连篇累睦,甚至有的十来万字的书错误竟达100多处,连作者姓名都搞错了。读后令...  相似文献   

5.
图书质量上“无错不成书”的状况在全国引起了极大的公愤,这对出版界的形象带来了很大损害。图书的编校差错率居高不下,图书中甚至出现一些不该出现的常识性错误。对此问题,有必要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6.
“无错不成书”何以成为老大难———兼谈出版校对队伍建设●周奇“善本难索,错错错”1992年,一位读者有感于“无错不成书”,填了一首词,词曰:“书情急,读者哭,满眼‘臭虫’,善本难索,错错错。”何谓善本?《辞海》释义云:凡书籍精加校勘,错误较少者,称为...  相似文献   

7.
消灭错别字小议智福和长期以来,“无错不成书”的现象困扰着出版界。尽管许多有识之士早已指出出版物中差错不断的严重性,提出不少防止差错的方法和建议;出版主管部门对此问题也高度重视,制定了出版物质量管理办法,但是至今收效甚微,就连专讲纠正错别字的书籍本身也...  相似文献   

8.
出版物为何常出错别字●王宝贵当前,“无错不成报”、“无错不成刊”、“无错不成书”,不仅对社会使用祖国语言文字造成了不良影响,也损害了广大新闻出版工作者的形象。到了新闻出版工作者警醒的时候了,这种状况不应该继续下去了。要解决无错不成报、刊、书的问题,必...  相似文献   

9.
图书编校质量问题及对策李明近几年来,图书编校质量的下降已成为出版界越来越突出的问题。现今社会上流传的“无错不成书,百错是好书”的说法,或许多少有些夸张,但许多书中错字、别字、漏字、多字、颠倒、标点符号错误、知识性和语法逻辑错误以及印制低劣等造成的图书...  相似文献   

10.
消灭差错     
《青年记者》2009,(14):8-8
对媒体上出现的千奇百怪的差错,读者似乎越来越宽容了,媒体人也似乎见怪不怪了,于是就有了“无错不成报”、“无错不成刊”、“无错不成书”,甚至“无错不成网”之类的调侃。  相似文献   

11.
图书质量下降的原因与对策探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在,图书质量下降已成为出版工作中的重大问题,书刊中的差错更不是个别现象,已经到了“无错不成书”、“无刊不出错”的程度,简直成了社会上的一大“公害”。这种状况引起了国内出版界有识之士的忧虑,纷纷献计献策,加以纠正,但惜于未能持之以恒地对症下药,问题至今未得到根本解决。  相似文献   

12.
可贵的“提价”汪玉春几个错别字的分量有多重?在不少人的眼中这恐怕是个微不足道的问题。既然微不足道,那就谁也不会认认真真把它当一回事。这才导致了所谓“无错不成书”、“无错不成报”,这才使图书报刊编校中的差错成了困扰新闻出版界的一个“老大难”问题。最近,...  相似文献   

13.
李靖  陈静 《出版经济》2000,(5):20-21
“无错不成书”近年来被出版界视作顽疾——苦于无良药可医,俗语讲:下药须对症,治病先寻根。凡事皆有成因,书刊质量滑坡实非单一因素所致,而是多因素复合作用的结果,如果就事论事,仅从一两个方面抓起,恐怕难以找到行之有效的根方治法。  相似文献   

14.
“无错不成书”几乎成了出版界的顽症,社会各界对此反应强烈。 作为出版圈内人,本人深切感受的是:原稿文字质量的降低,是图书质量下滑的一个重要因素。 作为编辑,本人就常遇到这样的书稿。 一是书写不规范。有的分不清汉字部首:木字旁写成提手旁,绞丝旁和双立人写成一个样,示和衣无差别,反文和“攴”都写成“又”,还有“之”“氵”、“心”“灬”不分,“的”“地”  相似文献   

15.
“该了不了”与“不该了了之”·钟天明目前,出版物编校质量下降,“无错不成书”几成定则;至于表述不规范、不准确的情况,更是比比皆是。这个问题,从目前一些书报刊对看似无足轻重的“了”字的应用上,就可以清楚地看出来。“了”字是个多音多义字,它在跟在动词或形...  相似文献   

16.
老编辑的风范———记科普编辑家王幼于●庄似旭这些年来,由于出版队伍整体素质下降,以致图书质量、特别是编校质量大幅度滑坡,出现了“无错不成书”等诸多消极现象,已引起社会公众的严重关注。触景生情,我不由得想起自己从事科普编辑工作的带路人、现已82岁高龄的...  相似文献   

17.
坚决纠正 “无错不成报”的现象 现在,“无错不成报”几乎与“无错不成书”齐名,成为社会关注的一个话题。 报纸文字差错的主要表现:一是用错字,二是生造词,三是措辞不当,四是语法错误,五是标点符号的使用不规范。这些差错,不仅每天的报纸上有,而且几乎每个版上都有;不上小报有,而且中央大报也有;不仅文章中有,而且标题上也有;不仅副刊、广告上有,而且要闻版上也有。难怪人们要说“无错不成报”了! 纠正“无错不成根”的现象刻不容缓。去年光明日报开展消灭差错活动,因时半年,已有成效。我体会关键是抓好四件事: 其一,记者不写错。记者来稿有错,是报纸差错之源。消灭  相似文献   

18.
一、当前出版校对工作队伍建设中存在的一些问题目前,出版单位都深刻地认识到图书质量的重要性,市场竞争来自质量的竞争,以质量求得双效是各出版单位追求的首要目标。近年来,随着消费者维权意识的提高,因图书的编校质量问题而与出版单位发生纠纷的官司时有发生,可谓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校对工作一时之间成了“众矢之的”。在出版界,一方面“无错不成书”,一方面校对工作不被重视的现象普遍存在。虽然出版事业发展迅速,出版物每年都以10%到20%的速度增长,但应看到,校对质量不高已经成为制约出版事业进一步发展的瓶颈。(一…  相似文献   

19.
对于图书编校质量的大滑坡和“无错不成书”现象,出版界的人士现在有了基本一致的认识:书稿的编辑含量严重不足是造成目前这种局面的根本性原因。编辑含量不足是指编辑对书稿没有进行必要的加工和整理,或者加工工作不够完善,编辑应当履行的责任没有或者没有足够的履行,从而使图书出现本来完全可以避免的常识性差错、逻辑性差错、文字性差错等等。  相似文献   

20.
为了克服“无错不成报”、“无错不成书”的现状,提高社会语文应用水平,一场群众性的报刊编校质量有奖竞查活动,于6月26日至7月10日之间举行。 当前报刊编校质量下降,错别字在报刊书籍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