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语文教学的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任务是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实现学生良好人格。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有必要通过双主体互动式教学方式的改革实践,较好地完成语文教学的目的和任务。双主体教学是针对重教轻学的“教师中心主义”和重学轻教的“学生中心主义”现象而提出的一种新的教学方式,旨在倡导建立起一种互相尊重、友爱、平等、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进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教学目标的达成,提升教学效益。  相似文献   

2.
语文教学的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任务是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实现学生良好人格。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有必要通过双主体互动式教学方式的改革实践,较好地完成语文教学的目的和任务。双主体教学是针对重教轻学的"教师中心主义"和重学轻教的"学生中心主义"现象而提出的一种新的教学方式,旨在倡导建立起一种互相尊重、友爱、平等、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进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教学目标的达成,提升教学  相似文献   

3.
当下我们的课堂教学在许多地方正由异化了的“学生为主体”演绎出“学生中心主义”,这是业内有识之士有目共睹的。在这些地方,我们的教学,特别是语文教学可以忽略钻研教学大纲和教材,只要投合学生的时兴口味就行。我们所教的学生由中学到大学并没有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而是为教而学,为考而学,离开了教就  相似文献   

4.
教学是教师和学生的一种双边活动,作文教学也不例外,在作文教学中,要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和语文水平,就要把“教”和“学”两方面都重视起来,实现“教”和“学”的动态平衡。在教学过程中,既要重视教师“教”的主导作用,还要考虑到学生的主体认知作用,充分调动起学生的主体积极性,激发起学生的作文兴趣,变“要我写“为”我要写”,以此来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在建构主义理论及双主模式理论的指导下,我们以多媒体网络作为认知工具,通过“创境激趣——指导拟作——评议修改——总结升华”等几个环节来实现“双主体”作文教学,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5.
“先学后教”能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是一种构建学生自主学习、师生有效互动、“轻负担高质量”的课堂教学模式.先学后教有助于构建高效课堂,也符合新时期教育教学的要求.  相似文献   

6.
“教学有法 ,但教无定法” ,作为教学百花园中小花之一的“尝试错误”教学法 ,也应在语文教学园地里占有一席之地。“尝试错误”教学法是教师以逆向思维的角度切入教学 ,教师有意给学生设计错误的思路、答案 ,人为的设置一些思维“陷井” ,从而激发学生去探究、思考、辨析、比较 ,发现错误 ,进而修正错误 ,从而获得比正面的直接的习得更牢固的真知。它打破了传统教学单一的局面 ,给教学提供了全新的思路和角度。我国传统的教学方法 ,往往重“教”轻“学” ,重“知”轻“思” ,重“灌”轻“导” ,学生往往是被动的接受器 ,教师把正确的观点、…  相似文献   

7.
传统的课堂教学习惯于“先教后学、先讲后练”,表现为“重教轻学、重说轻做”的狭隘的教学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始终处于被动地位,学习潜能得不到很好的开发,如果在教学中能为学生提供“做数学”的机会,采取“先学后教、先做后说”的教学策略,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去充分展示个性,去体验数学和理解数学,那么就有利于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促进学生主动发展。在一次教改汇报会上,一位优秀老师上的《两位数减一位数的退位减法》这节课,在这方面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范例,现将其中的精彩片断摘录如下。一、课始,让学生在“做”中“构题”师:请小…  相似文献   

8.
2001年走入新课程改革以后,新课标旗帜鲜明地提出了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即“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同时特别强调在教学中要通过互动和和学生的感悟来学习语言。我们称之为新课程的“学习观”。这一理念是针对多年探讨和改革后,语文教学中仍然存在着重教轻学、重结果轻过程、重研究轻积累,使学生处于被动接受地位的现状提出来的。强调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最终使他们成为学会学习的人。  相似文献   

9.
教学所追求的目标,终究要落实到学生的学上面。学是内因,教是外因,外因要通过内因起作用。学生不会“学”,说明“教”是无效的。因此,教学的重心应当放在教学生的“学”上面。如何教学生“学”呢!我们进行了如下的探索: (一)指导学生自学数学课本,从“读会”向“会读”发展。学生阅读课本,刚开始不习惯,也不懂得应该如何读。更困难的是读不出重点、归纳不出系统。就是读了也常是重算法轻算理,只满足于会仿着做。针对这  相似文献   

10.
关于教学,理论界存在很多不同的观点.从语词含义的角度审视教学,通常存在以下几种不同的指称和用法,即从“教”的意义上使用并界定“教学”、从“学”的意义上探讨“教学”、从“教”和“学”的协同活动中探讨“教学”、从“教学生学”的角度阐释“教学”、强调教师的教应以学生的学为出发点和归宿从而赋予教学新的意义和内涵.  相似文献   

11.
关于“教学生学会学习”的几个理论问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关于“教学生学会学习”的几个理论问题——兼谈教学论的逻辑起点问题●潘莉娟乔炳臣在我国的现行教学理论中,重研究如何“教”、轻研究如何“学”,重教法轻学法的现象普遍存在。我们认为,只有真正明确了学习与发展的关系,学与教的关系,学习理论与教学理论的关系,才...  相似文献   

12.
如何提高语文教学效率呢?我认为关键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了兴趣,学生就能变“苦学”为“乐学”,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所以激发学习兴趣,集中学生注意力,使学生有一种“向往之”的意识就成为教师教学成功的关键。一、讲究授课艺术,优化教学过程教学是一门艺术,它是由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两个因素组成的“交响乐”。优化教学过程就是让“教”与“学”这两个因素科学地组合起来,使“教”吸引“学”,“学”促进“教”,达到一种教学上的美的境界。这就需要教师深钻教材,细致研磨,领会消化,找规律,设计最优化的教学方案…  相似文献   

13.
俞珠珠 《考试周刊》2024,(21):69-73
“双减”政策带来了全新的教学要求。为了在“双减”背景下组织更加高效的教学活动,教师需要转变教学理念,并选择更加恰当的教学模式,而“教—学—评一体化”无疑是其中一种重要形式。因此,笔者着眼于小学数学教学实践进行了观察,并从相关文献资料中获得了一些与“教—学—评一体化”有关的理论性认识。在此基础上,文章首先分析了小学数学教学现状以及在“双减”背景下开展“教—学—评一体化”教学的意义,然后分析了“双减”背景下在小学数学课程中开展“教—学—评一体化”教学的注意事项以及具体的策略,以期能够帮助学生逐步提高数学学习质量。  相似文献   

14.
<正>“教是为了不教”“学是为了再学”是叶圣陶教学思想的完整表达,其核心要义是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学生能够独立地学、主动地学。教是手段,不教是目的;学是起点,再学是新起点。“静语文,慧课堂”坚持以“学生”为本,以“学习”为中心,倡导“为了让每个学生真实地经历教学全过程”“力求让每一节语文课成为学生生命中难以磨灭的记忆”。教,就是一种精神的启蒙,就是点燃学生对学习的热情,是学的助推力。从这个意义上说,不教其实是一种更加智慧的教。“静语文”人在近几年的课改实践中,努力实现“以生为本,以学定教,不教之学”的核心理念,在语文课堂的实践探索中不断前行,为学生开启了“慧学习”的新旅程。  相似文献   

15.
优化课堂教学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也是为学生“减负”的前提。但许久以来,对于衡量一堂课优劣的标准,我们只是单纯强调教师如何讲授,至于学生学得怎样似乎并不重要。课评时经常可以听到这样的议论:这堂课讲得好。从而给人们造成一种错觉和误导。  教学过程是一种双边活动,学生始终处于主体地位,任何成功的教学都必须有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上,教师的一切努力即“教”,都应围绕着树立和巩固学生的主体地位即“学”来进行。正如陶行知所说:“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而在教学生学。”因为,学是教的根据,教是学的外…  相似文献   

16.
从1982年秋季开始,我们在五年制四年级一个教学班开始试行小学语文“能力训练”实验,至今进行到第三轮,经历了一个由不自觉到比较自觉的认识与实践的过程,取得了初步的成效。我们实验的步骤与做法是: 一、端正教学思想。正确的教学思想是实验工作顺利进行、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贯穿在实验中的教学思想的主旨是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成为学习上的小主人。其中包括:(一)克服重“教”轻“学”,重“知”轻“能”,重“灌”轻“导”,重“讲”轻“练”的倾  相似文献   

17.
教学“鸡兔同笼”时,我曾做过这样的尝试,列表、假设和方程三种方法一起教,追求了算法的多样化,看上去很热闹.可每一种方法学生真正掌握了吗?既要教学列表法,又要教学臌设法.还要教学方程法,到最后往往学生一样都没有“吃”透。与其如此.还不如在课堂上就教一种方法,并把这种方法深入下去。  相似文献   

18.
本文围绕初中语文教学中“教”与“学”方式的转换展开研究,结合教学实践,深入探讨让学生“学”变为让学生“教”的一种语文教学方式,从认知领域、人际领域和自我领域三个方面发展学生核心素养。  相似文献   

19.
岳伟 《中学教育》2001,(3):24-25,8
“要给予学生一杯水,教师必须有一桶水”,长期以来,这句话在教育教学实践中一直被奉为经典,它把教师比作一桶不,把学生比作一杯水,意思是说教师的知识量只有多于学生,才能驾学生,从而在教学中做到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从这一角度讲,这句话有一定的道理。然而问题的关键在于教师的“一桶水”是怎样的“一桶水”?是“死水”还是“活水”?是清新的还是变质的?教师是如何给予学生“一杯水”?是灌输还是引导?现实的教学实践已暴露出了这一传统教学观的许多弊端,如重物轻人、重教轻学、重灌输轻引导等。因此重新审视并超赵这一教学观念,对于提高教学实效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与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20.
课程改革已推行多年,但在语文教学中依然存在“重教轻学”现象:很多教师在教学中只注重教学问题,不谈学生,不研究学生“学”的问题。这所谓的“重教”并不符合教学管理规律。重教轻学的教学管理,忽视了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牛不吃草强按头”,造成“厌学”现象严重,“教”也成了低效甚至无效劳动。与之相反的是另外一种情形:课程改革了,教师“鳃脱”了,课堂教学完全是一种“放羊式”的管理。这样的“重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