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癞僧、跛道在《红楼梦》中是一对不起眼的人物。本文通过对其在小说前80回中出场及其活动的分析,发现在作者笔下他们是有各自分工的———癞僧度女子,跛道度男子,“石头”(通灵宝玉)只与癞僧发生关系,是小说的一大章法;从而考证“佚稿”中贾宝玉最终出家是由跛道引度,而送“石头”归青埂峰的是癞僧。  相似文献   

2.
何跞 《天中学刊》2014,(1):84-88
《红楼梦》第一回交代的小说题名和题名作者,都有着内在的寓意。在石头所题《石头记》之外,作者以情僧所题《情僧录》寓指小说的接受可能,以吴玉峰题的《红楼梦》寓小说的虚构梦幻性,以孔梅溪题《风月宝鉴》寓小说的儒家教化主题,以曹雪芹所题《金陵十二钗》寓此书的主情思想。而真正的作者则通过小说虚构作者和题名者的多种安排掩饰真正的作者——曹雪芹,他还通过题名点示了根源于“情”,由“梦”到“记”到“录”的创作过程,同时用诗语描述了喜少悲多的人生状态,通过僧道二人之语蕴含了关于人生如梦的悲观哲思。  相似文献   

3.
高中语文课本里“葫芦僧判断葫芦案”一文,选自古典小说《红楼梦》第四回,原书回目是:“薄命女偏逢薄命郎,葫芦僧判断葫芦案”。这一回,是全书思想内容的总纲,是阅读和研究这部小说的一个不可忽视的章节。现在试就第四回的思想性、艺术性以及本回在全书中的地位,作一些粗浅的分析,同时简单介绍一下曹雪芹和他的《红楼梦》。  相似文献   

4.
将《红楼梦》看成家族兴衰史、宫廷斗争史的所谓“秦学”,尽管至今尚在市场走俏,其实是对小说文本的误读和曲解。因为错误地应用了种种“读法”和“解法”,“秦学”已经重蹈索隐红学之覆辙,注定将以破产为结局。  相似文献   

5.
小说《孔乙己》和节选自《红楼梦》第四回的《葫芦僧判断葫芦案》有惊人的相似之处,那就是都运用了“笑”的艺术手法。一、二十四个“笑”字人的一生没有不笑的。因此,大千世界的各种各样的笑必然会反映到作家头脑中来,写进文学作品中去。而笑也的确能起到深化主题思想、结构小说情节、展示人物性格等作用,难怪作家在作品中不厌其烦地描写“笑”了。  相似文献   

6.
我国最杰出古典文学名著——《红楼梦》共有六个书名:红楼梦、石头记、情僧录、风月宝鉴、金陵十二钗、金玉缘。“红楼梦”是“总其全书之名”。本来,“红楼梦”只是第五回那十二支曲子的曲名,也指贾宝玉做的那个游太虚幻境的梦。到后来,它才成了全书之名。  相似文献   

7.
鹿博 《文教资料》2011,(29):13-14
小说《红楼梦》与哲学,研究者众说纷纭.儒释道三家,孰轻孰重?结论各异。然而,问题的关键在于。曹雪芹的发言人贾宝玉一直以来就是一位“毁僧谤道”的人物,那么这部伟大的作品其哲学思想渊源究竞是哪一系呢?不可否认的是,《红楼梦》中的确有儒家宋明理学、佛教禅宗的影子,但是这仅仅是表象,真正的核心是庄学.还需要明确的是,庄学是道家的代表,但二者不能等同。  相似文献   

8.
僧人与道士形象本有区别,但是以《红楼梦》中癞僧跛道为代表的僧道形象却又时有交叉。这种僧道形象的组合与混同可概括为"一僧一道"与"亦僧亦道"。通过对《红楼梦》《西游记》《水浒传》和《三国演义》的考察,可以发现并列式的"一僧一道"与交叉式的"亦僧亦道"现象在四大名著中普遍存在。这是佛道理论交融互补、社会思潮兼收并蓄与文人创作杂取杂用三者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9.
《红楼梦》由一僧一道开篇,将佛道文化融入全书,展现出佛道相融并存的社会文化现象。小说揭露和批判了“现实”世界里佛道的“伪”,以突显“虚幻”世界的“真”。作者通过对贾宝玉和众多女性人物的塑造,生动阐释了佛道文化的众生平等思想。同时将佛道文化指向更为深刻的认知层面,主要体现在“由色生情,传情入色”的禅悟以及道家的“崇阴”观念等方面。  相似文献   

10.
评《红楼梦》“总纲”之说——《葫芦僧判断葫芦案》教学札记●新疆徐福绵初中语文课本第六册节选了《红楼梦》第四回“葫芦僧判断葫芦案”一段。课本后面附有关资料说:第四回在《红楼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全书的各种矛盾与故事情节都与这一回有直接或间接的联系。...  相似文献   

11.
乐诗朦 《文教资料》2014,(36):18-20
一僧一道,一个属于佛教,一个属于道教,而《红楼梦》的作者却将这两个来自不同派系的放在一起,似乎有混淆两种教派之嫌,是作者有什么深刻的用意吗?文章以一僧一道为突破口,从佛道文化的角度对红楼梦进行解读,探求作者内在的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12.
一般认为《红楼梦》中有空空道人改名情僧的情节。本文经过对《红楼梦》对各版本的这段情节仔细校勘比较,发现这一错误认识源于一条误入正文的批注——“改《石头记》为《情僧录》”,并梳理其演变,展示这一情节不断坐实的过程。  相似文献   

13.
曹雪芹是北京人、北京作家。这个认识意义重大。北京的"帝都文化"是《红楼梦》一书的文化渊源。不了解18世纪中叶的"帝都文化"就无法真正读懂《红楼梦》。曹雪芹倘若没有回到北京这段生活经历,今日我们所读到的《红楼梦》,极可能就真的是一本《风月宝鉴》或是一本《情僧录》。在语言文字方面,曹雪芹熟练地运用了含有广大北方地区语言中方言土语的北京话,使《红楼梦》中的人物语言雅俗相融、生动鲜活、字字传神,从而使这部小说脍炙人口、雅俗共赏。所以说,《红楼梦》是一部京味十足的小说,而且是京味小说中的典范之作。红学中的一些问题争论不休,恐怕是与不熟悉或没有考虑帝都文化背景有关。"帝都文化"问题,应该予以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4.
哈斯宝《新译红楼梦》成书年代乃学术界一桩悬案。本文结合新材料,从“序言”内容同落款识年存在的矛盾入手,分别考查了“序言”、“总录”、“回评”、“读法”的写作时间,进而推断《新译红楼梦》基本成书于1832—1833年之间;至于《新译红楼梦》所依底本,非乾隆末刊行的“东观阁”翻刻本,即为嘉庆四年刊出的“抱青阁”翻刻本,要么则为依据这两种刻本重刻的某一翻刻本。  相似文献   

15.
《蜃楼志》的因袭和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蜃楼志》是继《金瓶梅》、《红楼梦》后,世情小说的又一力作。戴不凡先生在《小说见闻录》中曾这样评价:“就我所看过的小说来说,自乾隆后期历嘉、道、咸、同以至于光绪中叶这一百多年间,的确没有一部能超过它的,如以‘九品’评之,在小说中这该是一部‘中上’甚或‘上下’之作。”这确非过誉之论。不过,此书在创作上  相似文献   

16.
    
茶与小说——《红楼梦》 “一部红楼梦,满纸茶叶香。”这部旷世奇书几乎是以茶演绎展述情节内容的。《红楼梦》中的茶与文人雅士、琴棋书画融为一体,极富诗意。作者曹雪芹可称为清代著名的“茶学博士”,他对茶的属性、茶具、茶水、品茗要略等茶艺事项认识得非常透彻,全书共描写茶事活动有280处之多。  相似文献   

17.
无论是阅读《红楼梦》这部小说,还是分析《葫芦僧判断葫芦案》这篇课文,我们都不能忽略了对“护官符”的研读。“护官符”一石数鸟,作用显著。一、“护官符”高度概括了贾、史、王,薛四大家族豪华奢侈的生活和显赫四方的权势,既使我们对这四大家族在当时社会中举足轻重的地位有了一个清楚的了解,又使我们看到了封建官僚地主对平民百姓的剥削压迫之残酷和他们的罪恶之深重。联系全书,我们不难推断,社会财富和统治权力高  相似文献   

18.
一、前二十八回风月笔墨的删改众所周知,《红楼梦》非一次成书,而是作者“披阅十载,增侧五次”的结果,有一个不断删改、润色的过程,并且最后也没有完全修订好。在这一增删过程中,由《风月宝鉴》到《红楼梦》无疑是成书过程中最重要的一次删改①,把一部主旨为“戒妄动风月之情”的作品改写成了一部主旨为“将儿女之真情发泄一二”的艺术瑰宝。《红楼梦》到底从《风月宝鉴》承继了多少东西,或者更具体地说,《红楼梦》哪些部分较多地搬用了《风月宝鉴》的内容呢?种种证据表明,二十八回是《红楼梦》写作过程中的一个分水岭。前二十八…  相似文献   

19.
对于《红楼梦》这样一部意蕴深邃、内容丰富、结构复杂的文学巨著的主题,历来是众说纷坛,莫衷一是.在众多之说中,我们赞成这样的观点:即“《红楼梦》不是用某一两种主题所能概括得了的.如果非用一种主题来概括不可的话,“那也只能说是它表现了作者对人、人的价值、人生及其意义的一种独到的感受和理解.”所以,本文在这里并不想对《红楼梦》的主题进行全面的概括(这也不是本文所能胜任的),而只是想从某一角度谈谈笔者的一管之见,不当之处还请学界前辈及同仁指正.《红楼梦》的作者在第一回中就曾开宗明义地指出该书是“大旨谈情”的,并且我们从全书所写内容来看也是如此,作者并没有蒙蔽我们.鲁迅先生在他的《中国小说史略》中就将《红楼梦》划归“人情小说”,是十分有见地的.可以说,《红楼梦》就是一部“情”书,它不仅抒发了情,描写了情、表现了情,而且以情为旨归,以情为衡量事物、判断是非的标准.情在《红楼梦》中是无处不有、无处不在的,整部《红楼梦》就是用情谱写而成的.《红楼梦》的知情者脂砚斋曾说“雪芹哭成此书”.这里不说写成此书而说“哭成”,可见曹雪芹写此书时用情之真、之深了!那么,《红楼梦》中所抒发的、描写的、表现的又是什么样的情呢?首先,《红楼梦》抒发了儿女之真情.这里所谓儿  相似文献   

20.
李岚 《考试周刊》2012,(79):13-13
爱情是人类永恒的主题,它带给人无限的幸福,也使人为之付出血泪,由此世上多了许多的痴男怨女,也成就了许多作家笔下的爱情悲剧。《红楼梦》与《荆棘鸟》俱为现实主义力作。《红楼梦》自它产生之日起,就成为人们关注的对象,有所谓“开坛不说红楼梦,读尽诗书也枉然”之说,足见其在当时的风靡程度。到了现代,《红楼梦》的魅力依然不减,人们对它的喜爱超过了任何一部古代小说,研究者甚至将研究《红楼梦》的学问称之为“红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