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用文化自觉理论研究民族旅游中的文化变迁及文化保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文化旅游的兴起将中国的旅游推进到一个新的时期。这其中,民族旅游地的文化旅游成为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民族文化是少数民族旅游地发展的核心资源,也是吸引旅游者的核心力量。民族旅游地文化旅游的兴起,使得少数民族地旅游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带动了民族地区整体经济的发展,而旅游经济的发展客观上必然加强了各地各民族的文化交往,传统文化必然产生变化。由旅游带来的文化变迁也成为社会学者所普遍关注和争论的问题,少数民族地区文化的开发与保护问题也成为民族地区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本文针对少数民族旅游地旅游发展对少数民族文化产生的各种影响,运用人类学中“文化自觉”理论,从少数民族旅游地当地居民提高自身意识出发来解决少数民族文化旅游及民族文化保护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旅游规划需要考虑旅游业的各个要素以及与当地社会经济文化环境等方面的相互关系。其复杂性决定了多学科思想及方法可以并且必须参与旅游规划研究。目前文化人类学对旅游问题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旅游行为的生成和结果的研究,然而文化人类学参与旅游研究远不仅此。文化人类学的相关理论及其方法对旅游规划具有重大的意义,并且参与旅游规划还将是旅游人类学走向应用层面的一个切入点。  相似文献   

3.
邓敏  王艳 《教书育人》2012,(33):26-27
一民族旅游背景下对旅游人才的需求(一)民族旅游的涵义民族旅游是指游客在异域被具有独特的自然生态和民族文化的少数民族所吸引,而前往"异域文化"人群去体验异域风情的一种短暂的旅游经历。强调的是旅游的一种类型,发生在特定区域、特定的人群、特定的文化范围,旅游目的地位于少数民族聚居区,具有民族文化[1]。民族旅游往往具有民族性、神秘性、乡土性、参与性、原则性的特征。民族旅游的发展往往依托了民族旅游地的旅游资源,民族旅游地往往因为其自然优美的生态环境和特色鲜明的少数民族民风民俗吸引游客,  相似文献   

4.
人类学的田野调查方法使贵州旅游规划更具可行性,比较研究方法使贵州各地旅游定位各具特色,相对论使贵州旅游文化保持文化差异性。运用人类学的理论和方法,能更好地发挥贵州旅游业的后发优势,从而避开周边省份发展旅游业过程中所走过的弯路。  相似文献   

5.
当前我国的旅游业正在以前所未有的姿态高速发展。但是作为发展中国家,由于现有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相对落后,我国在旅游业开发中遇到的旅游容量饱和、超载及旅游污染的问题远比发达国家严重,出现了许多对旅游地开发不利的问题。因此,我国在旅游开发与规划中,对上述问题更应关注。为解决这一问题必须采取积极的措施,实现旅游开发、规划和管理的科学化与制度化。  相似文献   

6.
旅游人类学是文化人类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也是在旅游业飞速发展背景下催生出来的一门新学科.近年来旅游人类学在中国的研究得到了广泛地深入和发展.但学者在引用国外的优秀研究成果时,存在很多问题.其中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没有结合本国实际情况来进行研究.而由张晓萍和李伟教授主编的《旅游人类学》,就是一本将国内外优秀研究成果结合在一起并进行探讨的著作,这对学者研究有关旅游人类学的理论与实践提供了一种有益的尝试.  相似文献   

7.
森林是人类文明的摇篮 ,没有森林就没有人类的生存。云南是一个旅游大省 ,旅游业之所以成为全省支柱产业之一 ,其中一个主要原因在于云南森林资源丰富 ,森林类型多样。森林提供了云南各民族衣食来源外 ,造就了他们独具本民族特色的传统文化。在云南旅游业的发展中 ,森林孕育着云南少数民族旅游文化的形成 ,森林推动着云南少数民族旅游文化的发展。故本文在探讨森林与弘扬云南少数民族旅游文化的关系 ,指出人与自然和谐共存是云南少数民族文化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的关键 ,也是弘扬云南少数民族旅游文化的重要选择  相似文献   

8.
旅游地景观生态规划理论探讨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指出现代景观生态规划思想有着独特的新颖的解决旅游环境问题的思维范式,旅游地景观生态规划与传统旅游地旅游规划既有相同点但又明显优于后者.在旅游学理论和景观生态学相关理论的基础上提出旅游景观生态规划与设计融合理论,并对其进行了较深入的剖析。以充实现有的旅游规划理论.  相似文献   

9.
少数民族旅游中的符号与结构——一个人类学视角的阐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少数民族文化内涵的结构体系,象征和结构是表达少数民族文化内涵的最佳方式,同时也是在旅游发展中最值得关注的一个因素。旅游促使旅游者处于某种"阈限"期,从而使游客归于其"生命维持体系"的"朝圣"结构当中。旅游过程中游客会尽力体验"非我文化"并通过特殊的符号与结构体系来理解少数民族的文化。少数民族的符号及其结构体系具有多样性并维系着中华民族的文化和历史的延续。然而,少数民族旅游业的发展也在影响着少数民族文化中符号与结构的"神圣性"。我们只有从"非我文化"或者是"文化异体"的角度,从全面的人文的、综合的角度考虑民族旅游的价值,才能做到民族旅游开发的可持续与和谐。文章从人类学的角度,探讨了旅游开发与少数民族符号与结构体系之间的辩证关系,并提出通过符号与结构体系在旅游开发中的合理安排来实现旅游开发中的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  相似文献   

10.
在旅游业发展过程中,旅游地更(争)名是一种值得关注的现象.文章从旅游文化学的角度评价了这一现象,在地方感层面,旅游地更(争)名存在一个难以解决的文化悖论.地方感立场是旅游地命名的重要准则,更名可能削弱旅游地旅游文化的完整性,使旅游地失去应有的地方感.在文化真实性层面,旅游地更(争)名要平衡好真实性和创新性这一动态博弈的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