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李发荣 《教书育人》2012,(21):116-118
"教育回归生活世界"理念的出现给教育理论研究和实践带来了新的理念与活力。因而教学不仅要满足学生求知欲望,更需要在精神层面上向他们传递一种生活理想,让他们关怀生命,关注生活,强化生存意识。"三生教育"课程的开设正是"教育回归生活世界"理念的实践。所谓"三生教育",就是通过教育的力量,使受教育者接受生命教育、生存教育和生活教育,树立正确的生命观、生存观、生活观的主体认知和行为过程。即通过整合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力量,激发学生的主体认知和行为实践,最终达到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生命观、生存观和生活观的目标过程。[1]  相似文献   

2.
借鉴教育社会学视角下的三种课程理论,认为应用型高等教育应树立"未来课程观"和"面向职业世界、面向生活世界"的人才培养理念,利用模块化策略整合学术课程与职业课程,使大学真正成为一个"有用学习"的场所。在社会课程论未来课程观的指引下,进行了学术与职业相衔接的课程体系顶层构思,提出了以行业需求为导向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实施策略。  相似文献   

3.
知识或学术理性主义课程观、经验或自我实现课程观、生活经验重构或批判课程观是课程发展史上三种比较具有代表性的课程观.这三种课程观在新世纪的课程理论与实践的演进中都产生了重大影响.课程观的历史演进表明,课程观的转向是沿着人的未来生活--人的现实生活--人的现实生活和可能生活的沟通的道路展开的.  相似文献   

4.
在西方哲学史上,长期存在着重视沉思生活、疏离现实世界的传统。进入现代社会以来,犹太入选择孤独的小群体生活,“群众”对世界也采取疏离的态度。在阿伦特看来,这种疏离世界的态度成为西方极权主义产生的起源。因此,阿伦特在政治意义上构建行动理论,行动是在世界之中、与世界的融合。马克思不仅以世界作为生存的前提和条件,而且通过实践概念实现对世界的改造。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理论是以社会世界为研究对象的理论,马克思理论的科学性问题是西方学术界讨论的一个重要论题。研究者对马克思理论科学性的解读不可避免地运用了当时处于统治地位的科学观,而正统马克思主义者的辩护则打上了深深的实证主义烙印。巴斯卡领导的批判实在论是在对实证主义科学观的批判中发展起来的另一种科学哲学,和马克思主义理论之间关系密切。相对于对马克思理论科学性的实证主义辩护,马克思研究社会实在的方法和巴斯卡所创立的批判的实在论更相符。  相似文献   

6.
“德育回归生活世界”的本土化反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德育回归生活世界是当前我国德育理论界达成的共识,在很大程度上是受西方学界“回归生活世界”观念的影响。在借鉴西方学术成果的时候,有必要考察“德育回归生活世界”提出的本土特殊语境及其独特的价值诉求。只有这样,才能为当前中国德育找到正确的回归生活世界的路径和方向,从而避免对西方学界的简单追随和效仿。  相似文献   

7.
经济全球化和现代西方边疆理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边疆属于一定的历史范畴。不同的历史时代有不同的边疆观。四、五百年前,资本主义作为一种新的生产关系产生后,对传统的边疆观提出了新的挑战。对利润永不满足的追求,驱使资产阶级奔走于全球各地。它必须到处落户,到处开发。资本主义大工业"首次开创了世界历史,……因为它消灭了各国以往自然形成的闭关自守的状态"。①资产阶级在争夺"势力范围",以及在追逐"势力范围"的延伸的过程中,各种五花八门的"边疆理论"应运而生。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西方又提出了以国家利益拓展线划界的"利益边疆"理论,公然鼓吹西方大国生存与发展利益要冲破本土疆域,这不能不引起世界各国人民的高度警觉。在21世纪新的历史条件下,探究西方边疆理论的演变,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8.
本文探讨了哈贝马斯“生活世界殖民化”理论的提出及形成过程,对哈贝马斯为解决“生活世界殖民化”问题所提出的交往行动方案进行了评价;指出这一理论在认识现代西方社会症候中的重要意义,同时批判了哈贝马斯交往理性中存在着过于夸大语言作用的倾向,以及偏于理论理性而弱于实践理性的不足;主张引入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实践观,丰富、发展哈贝马斯的交往理性,从而既科学地解释世界,又能动地改造世界。  相似文献   

9.
西方文明中心思想经历了乐观主义文明观——悲观主义文明观——悲观主义下的乐观基调文明观的历史嬗变,形成了纷繁复杂的理论流派。尽管西方文明中心思想是人类文明史发展到一定阶段的理论产物,有其历史必然性,但是,由于西方文明中心思想体现了资产阶级的价值观,本质上在于维护资本主义私有制和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因而只能是暂时的历史必然。  相似文献   

10.
英国历史学家阿诺德·汤因比(1889—1975年),由于在史学领域内作出的杰出贡献,被西方学术界誉为“本世纪最伟大的历史学家”.同时,他又极为关注现代国际事务的发展变化,并长期从事这方面的研究,是世界著名的国际事务专家.二战中曾担任英国皇家国际事务学会外事研究部主任,外交部研究司司长.汤因比一生著述颇丰.他的中国观,不仅只是他个人对中国的历史和现实的一般看法,更因其在西方学术界的重大影响而更具代表性.因此,对他的中国观作一翻考察和探讨不仅很必要,也很有意义.纵览汤因比漫长的学术生涯,不难发现,在对中国的认识上,他一生呈现出两种截然不  相似文献   

11.
在专业化进程中,高校教师的学术职责日益凸显,学术化生存成为大学教师的主导性生存方式。学术化生存方式,割裂了教师的生活世界,造成了教师教育责任、学术责任和管理责任的丧失,"失责"成为不容忽视的现象。学术化生存,危及教师、教育的发展,因此,还原教师生活的原貌,促进教师责任意识的回归是教育发展的必然。  相似文献   

12.
寂寞是德国古典大学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西方学术史上,寂寞与学者具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在我国,寂寞与学者的联系甚疏.学者的使命决定了寂寞是其本真的生活方式之一.当今纷扰的社会环境与异化的科研环境,使学者守护寂寞遭遇到了严峻的挑战.学者心存大志,心无旁骛,追求深刻;社会提供一种民主的氛围和良好的生活条件;大学内部构建一种清幽淡雅的学术环境是学者守护寂寞三个必须的条件.  相似文献   

13.
知识观的转向与教学改革的深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近代以来,在科学主义知识观占据统治地位的同时,工具主义知识观、文化取向知识观、生存取向知识现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凸现出来,反映了人类知识观及其演进的多元化。知识观的演进与转向实质是知识与人及其生存或生活的关系的转向。知识观的演进与转向对深化基础教育课程与教学改革具有深刻的启示:教学要关照学生的生活世界;重视学生的个体知识特别是学生个体的缄默知识在教学中的作用;开启教学研究与实践的文化路向。  相似文献   

14.
知识或学术理性主义课程观、经验或自我实现课程观、生活经验重构或批判课程观是课程发展史上三种比较具有代表性的课程观。这三种课程观在新世纪的课程理论与实践的演进中都产生了重大影响。课程观的历史演进表明,课程观的转向是沿着人的未来生活——人的现实生活——人的现实生活和可能生活的沟通的道路展开的。  相似文献   

15.
对高职院校开展“三生教育”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等职业教育不仅是用知识和职业技能锻造人才,满足国家现代化建设需要,还应当以人为本、以生为本,帮助学生解决成长过程中面临的种种困惑和难题."三生教育"提出的生命教育、生存教育、生活教育正是以人为本、全面培养健康人格的教育.文章从"三生教育"的理论出发,探讨了高职院校如何开展"三生教育",激发学生的主题认知和行为实践,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观.生存观、生活观,实现生命、生存、生活的和谐与完美.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中隐喻了精深的休闲观.人的全面发展的实质是要人类达到自由自觉的生存状态,确立人在世界中的主体地位;休闲的实质是使人成为人,在这个意义上,休闲与人的全面发展具有内在的一致性.休闲是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内容,同时休闲作为一种实践的生活方式,通过促进人的社会关系、能力、个性和需要的发展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7.
在郑振铎的俗文学研究中,西方学术对其有深刻和多方面的影响.郑振铎在倡导新文学观的过程中,以外国文学为镜而发现了俗文学的价值.他较为系统地向国人译介了许多西方的民间文学、民俗学、人类学等方面的学术成果,这使得其俗文学研究拥有了深厚的理论素养,其研究方法也表现出较为明显的西方色彩.同时,郑振铎对西学的接受是辩证的而非教条的.  相似文献   

18.
“生活世界”代表着一种全新的世界观——生活世界观.回归生活世界是课程文化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重建课程文化的内在诉求.生活世界视域下课程文化的重建要倡导回归生活世界的课程文化观、从单向度文化转向多向度文化的课程观、提倡生活化的教学观、确立民主平等的师生观.  相似文献   

19.
吴静 《文教资料》2008,(3):205-206
建构主义是当代西方教育心理学中最具影响力的理论流派之一,其理论主张深刻地影响着世界各国的教育改革.本文并不涉及建构主义的其它,而仅从学习理论及建构主义的学习观入手,探讨当前高校大学生的自我学习模式养成的必要性和建构主义模式下对自主学习的建议.  相似文献   

20.
兴起于20世纪30年代的法兰克福学派,是思想影响最大、学术成果丰硕、活动时间最久的一支西方马克思主义派别。该学派依据现实世界自身的批判维度,从意识形态领域出发剖析资本主义社会对主体性的扭曲,以应对和解决不同时代下人的异化生存状态。法兰克福学派批判理论的演变历程不仅彰显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批判理论的时代效应,也为我国学者在面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出现的时代问题提供重要的思想启示和实践指导,具有极为重要的学术价值与研究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