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近年来师范类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文章通过对师范类大学生就业能力进行调查问卷,利用层次分析法构建师范类大学生就业能力评价体系并得出就业能力权重值及位次,以期指导师范类大学生就业。  相似文献   

2.
面对近几年我国每年有700余万高校毕业生的现状,作为地方本科院校,如何通过提高在校大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能力,进一步提升在校大学生的创业能力,进而提升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是亟需解决的问题。基于此,在分析研究经管类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综合评价影响因素的基础上,优选了观察判断能力、发散思维能力等10个评价指标,并利用层次分析法确立了综合评价体系中各指标的权重,构建了经管类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综合评价模型,通过实例对其进行验证,以期为高校推进创新创业教育以及创新性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3.
科学合理地评价大学生就业能力,使学生正确认识自身的就业素质,有利于大学生毕业后成功就业。在借鉴现有研究的基础上,构建了一个涵盖7个一级指标、25个二级指标的大学生就业能力评价指标体系,考虑了各指标之间的交互作用,利用网络层次分析法确定了各指标之间的权重。该评价模型的应用,可以给大学生就业能力提升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4.
科学合理地评价大学生就业能力,使学生正确认识自身的就业素质,有利于大学生毕业后成功就业。在借鉴现有研究的基础上,构建了一个涵盖7个一级指标、25个二级指标的大学生就业能力评价指标体系,考虑了各指标之间的交互作用,利用网络层次分析法确定了各指标之间的权重。该评价模型的应用,可以给大学生就业能力提升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5.
从毕业生、学校、用人单位和社会四个维度对大学生就业质量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每个维度下设计具体地从宏观到中观再到微观的衡量指标,构建出新时代背景下行业类高校大学生就业质量评价体系。然后以北京交通大学毕业生数据为例,利用层次分析法得到宏观、中观与微观指标的权重,同时运用专家打分法计算出各个指标的得分,完善大学生就业质量模糊综合评价模型。根据研究结果,从毕业生、学校、用人单位和社会四个方面提出改进措施,促进新时代背景下大学生就业质量提升。  相似文献   

6.
解决公共管理类大学生就业难题的关键是提升其就业能力.本文从转变教育理念,改革学校管理体制,完善就业信息平台,端正学生就业态度以及构建综合评价体系等方面提出了提升公共管理类学生"就业能力"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7.
当前工作竞争压力越来越大,在企业招聘中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十分重要,合理的综合素质评价体系的评价结果会给用人单位最好的参考.本文就大学生综合素质以往的传统模糊综合评价方法在权重计算方面具有主观性和随意性这一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改进模糊综合评价法的大学生综合测评评价方法.该方法利用层次分析法计算主观权重,利用信息熵计算客观权重,然后将主客观权重重新拟合得到综合权重,并得到最后的评价结果.实验结果表明,这一模型的评价结果更为科学、准确和合理.  相似文献   

8.
针对日益突出的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通过对影响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因素量化,结合就业能力调查问卷进行数据分析。利用主成分分析多元统计大学生综合就业能力,从实证分析角度对大学生就业能力评价指标做理性评价。  相似文献   

9.
大学生就业备受瞩目,但用人企业和应届毕业生对就业能力的认知存在差异,这直接导致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和用人企业招聘目标的错位。本文综合运用事件访谈法、文献检索法、问卷调查法,并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每个特征权重,最终构建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就业胜任力模型。为高校有针对性地培养本专业学生就业胜任力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0.
随着大学毕业生规模逐年暴增,大学生就业形势也愈发严重,一方面高校毕业生面临着日益严重的结构性失业问题,另一方面用人单位感到“求贤若渴”找不到合适的人才,高校作为人才输出地其培养的大学生与社会需求不符,大学生就业问题日益严重.大学生就业力是一项综合能力,本文通过构建大学生就业力构成体系,面向大学生与用人单位设计出调查问卷,研究用人单位和大学生对“工作态度与合作能力”、“生涯规划管理与学习进取能力”、“专业技能运用能力”的认可度,使用主成分分析方法,从大学生和用人单位两个角度综合评价了构成大学就业力的各因素的重要性.通过象限图分析法,对比用人单位和大学生对重要性的认知差异,为大学生和高校在提高大学生就业竞争力方面提供合理的建议.  相似文献   

11.
孙竞 《教育探索》2022,(9):40-45
大学生就业难一直是国家和社会的焦点问题。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带动我国经济结构转型,新就业形态成为年青人就业的新趋势,也为解决大学生就业困境提供了新思路。大学生新就业形态的发展现状与未来趋势呈现出新就业方式普及化、发展模式的多元化、职业趋向无边界化等特征。针对大学生就业存在的“供给与需求的结构性矛盾”“综合素质与就业能力不足”“就业观念和职业期望发生转变”等问题,应从升级就业质量评价标准、改革高校人才培养体系、推动就业服务政策转型三个方面促进大学生新就业形态发展,解决大学生就业结构性问题。  相似文献   

12.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企业对于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对大学生的能力素质要求也日益提高,而大学生自身的能力水平与企业社会所要求的又存在一定落差,导致高校大学生面临越来越严峻的就业形势。显然,高校原有的大学生评价体系已有所缺失。本文主要通过对大连地区各高校目前的大学生评价体系的调查研究,了解其现状并分析存在的问题,同时侧重调查企业对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满意度现状,为构建以企业需求为导向的多元化的评价体系提供依据。本文构建的多元化评价体系主要是指评价主体和评价维度的多元化。  相似文献   

13.
在查阅、总结相关文献资料的基础上,结合大学生就业创业指导工作的实际经验,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可以归纳为毕业生满意度、社会评价满意度、雇主满意度三个部分。采用德尔菲法,征求毕业生就业工作领域内专家意见,确定就业质量评价体系具体指标。采用层次分析法,邀请专家对各指标判断矩阵打分,计算各级指标权重并进行一致性检验。将各指标划分为若干等级,根据指标权重对各等级赋予分值,最终建立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评分体系。  相似文献   

14.
加强大学生体质健康综合评价的研究,对于科学地评价与监测大学生的体质健康状况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采用特尔菲法选取13项指标建立了大学生体质健康评价体系,运用AHP方法确定了各指标的权重;结合模糊综合评判法,建立了大学生体质健康状况量化评价的数学模型.结果显示该评价模型合理、实用、可信度高.  相似文献   

15.
程志媛 《成才之路》2023,(11):65-68
大学生就业质量决定着社会的未来发展水平,与之对应的就业评价体系也成为高职院校关注的重点话题。构建高职院校大学生的就业评价体系,先要明确其理论基础,再进行相应的实证分析。当前,高职院校大学生就业评价体系还有待完善,应积极构建大学生就业质量评价指标体系,优化大学生就业评价机制,设定合适的评价时间,完善就业评价体制,选择多样化的就业评价方式,为更多高职院校提供思考方向,提高大学生就业评价体系的应用价值,为我国社会有序发展贡献力量。  相似文献   

16.
王秋莲 《教学研究(河北)》2012,35(3):29-32,123,124
大学生质量是衡量高等教育成败的重要风向标,大学生质量评价体系的构建是高教研究的一项重要内容.针对目前大学生综合素质与就业市场需求不匹配的问题,对大学生质量评价体系的有效性进行了研究,以期为高校评价自身的学生质量评价体系提供一种参考模型.首先从元评估理论出发,运用回归分析方法,通过某地方本科院校的实证研究元评估大学生质量评价体系,从定量分析的角度出发揭示高校的质量评估体系与现实就业市场期望之间的差异性;分析这种差异性产生的主要原因;最后对大学生质量评价提出3个建议.  相似文献   

17.
颜军 《教育教学论坛》2012,(32):147-150
现今社会,大学生跳槽频繁,就业质量普遍不高已成为社会各界不得不面对的难题,因此深入研究大学生就业质量问题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借助于模糊综合评价方法,构建大学生就业质量评价体系,通过应用举例得出定性与定量结论,希望为相关研究提供可资参考的借鉴。  相似文献   

18.
加强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体系建设,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体系,是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力的有效手段和重要保障。本文分析了现行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体系存在的问题,结合嘉应学院"党政班"开展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的工作实践,提出了加强大学生综合素质体系建设的几点启示:科学构建评价内容结构、创新评价方式、构建多元评价主体、科学运用测评结果。  相似文献   

19.
为了更好的评价大学生就业竞争力,本文以北京林业大学林经学科04级毕业生为例,设计出一个评价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指标体系,同时,利用AHP与专家判断法相结合的方法,运用Matlab软件计算出各指标的权重,以便今后对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进行定量分析.  相似文献   

20.
当前高校大学生综合素质评价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学生的能力和素质,但与用人单位对人才综合素质的评价要求存在着一定偏差。在大学毕业生择业过程中,用人单位、毕业生和高校之间缺乏有效互动的平台。因此,研究和探索高校毕业生素质测评和就业推荐平台建设就显得十分必要。高校毕业生素质测评要能够反映大学生适应社会发展和就业需求的综合素质及能力。充分利用素质测评结果,将就业推荐平台建设成为解决就业矛盾,促进大学生就业的有效载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