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运用全生命周期理论、专用性人力资本理论对专用性人力资本的形成进行了分析,揭示出全生命周期内专业能力标准与各阶段人力资本价值形成和实现途径的响应关系,并在此基础上,指出专业教育阶段、继续教育阶段人力资本形成和提升的专业认证制度、认可制度、继续教育制度的重要性,从而构建了专业能力标准体系指引下的专业人士终身学习模型.  相似文献   

2.
军队依托培养实质是军队利用普通高等教育资源培养军事人才,这是由军事人力资本的专用性决定的。从交易费用经济学看来,军队可通过"购买"即采取依托普通高校培养或直接从外部市场引入方式来积累军民通用性人力资本;采用"自制"方式即军队自行投资获取军事专用性人力资本。"制造—购买决策"在于军队对每一项人力资本投资的边际制造成本等于其边际购买成本时的均衡纵向规模,均衡纵向规模大则投资倾向于制造,反之倾向于购买。  相似文献   

3.
人力资本产权在大学组织治理框架中的核心地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大学组织治理框架中,应结合人力资本产权的特点,从5个方面去把握人力资本产权与激励机制的关系:(1)人力资本积累的资产专用性需要特殊的考核手段和激励机制;(2)人力资本的价值是通过相对评价获得的;(3)大学人力资本的使用价值并不是通过物的商品体现的;(4)人力资本的规模效益一般与组织绩效成正比;(5)学生的专业素质和学科水平是众多教师合作的体现。  相似文献   

4.
在职培训作为消防人力资本投资的一种重要方式,但由于存在着通用性人力资本和专用性人力资本,消防部队在职培训投资存在部队投资一般培训风险大,投资意愿不足,而个人投资特殊培训风险大,投资意愿不足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部队人力资本的提高。为此,加强相关研究,设计有效的在职培训投资机制,解决部队专用性人力资本培训投资不足的问题,将有助于显著提高消防战斗力水平。  相似文献   

5.
企业专用性人力资本与员工工资——基于CGSS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2006年的城市样本,分别用企业任期和在职培训时间作为企业专用性人力资本的替代变量,分析它们对员工工资水平的影响,结果显示:企业专用性人力资本与工资水平显著正相关,积累的企业专用性人力资本越多,获得的工资水平也越高。同时还发现:作为通用性人力资本的工作经验与工资水平之间的相关性不显著;受教育年限和企业规模均与工资水平显著正相关;相对于女性而言,在同等条件下,男性的工资水平更高。  相似文献   

6.
基于11 691个样本的校企合作专项调查数据,以新制度经济学为理论分析工具,以毕业生月薪、专业对口率和离职率为自变量,从理论和实证两方面讨论了人力资本专用性程度对高职校企合作水平的影响。研究发现,人力资本专用性与市场需求共同作用、对校企合作水平产生影响,从而得出两点结论:第一,企业与高职院校的校企合作水平是由合作专业的人力资本专用性与市场需求共同作用的结果;第二,高职院校对重点专业的投入能提升该专业的社会声誉,从而使重点专业在招生市场上具有一定美誉度与竞争力。但是,重点专业建设能否促进深层次的校企合作,关键在于所形成的专用人力资本在就业市场上是否具有旺盛的需求。  相似文献   

7.
专用性人力资本是企业获得核心竞争力的关键资本,也是构建国家竞争优势的重要资本。经验表明,学徒人力资本投资是专用性人力资本积累和形成的重要方式,学徒人力资本投资的数量与质量,与人力资本投资政策息息相关。建立健全学徒人力资本投资政策支持体系、优化学徒人力资本投资主体支持政策、完善学徒人力资本投资主体之外的利益相关者支持政策,是推动中国特色学徒制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障。  相似文献   

8.
面对社会不断加大的消防灭火救援需求,通过增加消防部队人力资本提高部队战斗力水平是解决警力不足的有效途径.在职培训作为部队人力资本投资的一种重要方式,由于通用性和专用性消防人力资本投资风险和收益的差异,部队在职培训存在着官兵对通用性人力资本培训偏好、对专用性人力资本缺乏的问题.专用性人力资本是提高战斗力的关键,加强部队在职培训投资机制优化研究,解决专用性人力资本培训投资不足的问题,对部队人才队伍建设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企业专用性人力资本理论认为,企业和员工共同投资专用性人力资本,能够抑制企业的解雇决策和员工的离职决策,有效地降低员工的工作转换率,提升雇佣关系的稳定性。由于专用性人力资本投资的复杂性,机会主义行为极易发生,并会进一步导致双边道德风险。工会、晋升、长期雇佣、员工所有权和雇佣保护立法等制度安排能有效地减少机会主义行为。促进专用性人力资本的积累。该理论对培育企业竞争优势和现代先进制造业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人力资本专用性和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行为选择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人力资本专用性与职业教育形式人力资本专用性的概念源自交易成本理论对资产专用性的分析,指的是员工通过学习和经验积累形成了一些特殊的专业知识与技能,它们只有在  相似文献   

11.
人力资本投资收益-风险与大学生择业行为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教育投资是人力资本投资的重要形式,大学生完成学业后,面临着要选择职业和实现投资回报。在理论上,家庭财富、教育投入成本、职业收入以及分散劳动收入风险的成本是衡量职业价值的主要指标。从调查实际来看,对职业收入、家庭财富以及可分散劳动收入风险成本的地区、单位等变量的选择是影响大学生择业的重要因素。结论认为,大学生择业过程是在人力资本投资收益-风险约束下,根据个人的风险偏好,以职业价值最大化为目标,把职业收益和职业风险成本统一起来的抉择过程。  相似文献   

12.
大学生在职业选择时,主观上要求在规避职业风险的同时,实现教育投资的收益最大化。就业市场的分割性收益差异、人力资本的流动不顺畅及人力资本的专用性是大学生偏好于沿海较发达地区、偏好于城市和垄断行业就业的主要因素。据此,国家应对赴西部基层及农村地区就业的大学进行制度化、多元化、明确化的人力资本投资补偿,以激励引导和促进大学生就业。  相似文献   

13.
Social dynamics,university experiences,and graduates' job outcomes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In Canada, little attention has been paid to the extent to which job outcomes are the result of the human capital honed in university or of broader social dynamics. Combining the fundamental insights of status attainment and cultural reproduction theories with propositions of the college impact model, the current study examines the effects of cultural, social and human capital on four job outcomes two years after graduation from a Canadian university. Overall, it is found that variables measuring cultural and human capital have independent effects on job outcomes; however, the impact of social capital is minimal. The findings suggest that graduates' job outcomes are connected to broader social dynamics as well as to what they might learn in university.  相似文献   

14.
亚当·斯密将人的生产技巧、劳动熟练程度等看作为资本,实际上论述了人力资本理论的诸多内容。他还从人的基本素养方面阐释了人力资本的内涵。他认为充分的市场竞争是保证人力资本投资正当回报的前提条件,人力资本投资的回报形式也是多样的。而且,在某些政策和环境条件下,既定的人力资本水平会出现下降的现象。斯密的相关论述对于我们今天仍具有较强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5.
对高校教师流动的再认识——基于人力资本产权的视角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高校教师合理流动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通过对人力资本产权及其特征分析,本文认为高校教师作为其自身人力资本产权的主体之一,有合理配置其自身资源的权利;但高校教师在行使配置和流动的权利时,不得损害高校、学生、其他教师等主体的利益,这是人力资本产权内涵应有之义。  相似文献   

16.
当前大学生就业难问题严峻,但是却有人“有业不就”。文章运用理性选择理论分析发现:物质资本、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对“有业不就”有着一定的影响;毕业生出于经济利益、工作满足及情感满足等目的而选择“有业不就”;当前的户籍制度和雇佣制度制约着高校毕业生的行动。高校毕业生“有业不就”是一种理性行动。  相似文献   

17.
中国的改革开放预期了人力资本对社会流动与分层的重要作用。对人力资本、政治资本等回报问题的研究,成为海外中国研究判断市场经济改革现存问题和未来走向的重要依据。1989年,美籍华裔社会学家倪志伟(Victor Nee)率先提出市场转型论(Theory of MarketTransition)进行解释,认为随着改革的推进,将会出现人力资本回报提升、政治资本回报下降的局面。文章鲜明的观点引发了持久争论。为了应对批评,倪志伟先后发表系列文章,对其观点进行持续修正。现在看来,倪志伟的结论当然有固有的缺陷,但对其的批评的确也有误解的成分。同时,包括倪志伟在内的研究者都力求提取简洁的理论模型,追求统一模式,这也为其理论纰漏提供了空间。  相似文献   

18.
An empirical investigation of human capital returns to owners of unincorporated nonfarm businesses is described, and the results are compared with those for a similar cohort of employees. Data are from the older male cohort of the National Longitudinal Survey. A single-equation semi-log regression model is employed throughout. Results show that human capital returns to self-employed workers are basically consistent with results for employees, but some differences emerge. As hypothesized, returns to general training are somewhat larger and returns to specific training somewhat smaller for self-employed workers. The time path of returns associated with job tenure also differs.  相似文献   

19.
透过对王品集团之员工进行问卷调查,探讨王品集团的智慧资本,是否经由组织内所拥有之知识分享平台,对于员工的工作满意造成影响。并对回收之有效问卷进行分析,王品集团内部所拥有之智慧资本,对于员工的知识分享程度与工作满意度皆有正向之影响。另外,在王品集团内知识分享程度越高,员工的工作满意度越高。而组织创造竞争优势之智慧资本,可经由知识分享平台将组织的知识进行移转,使员工的工作满意度增加。知识分享平台可为组织带来的效益,并成为组织创造价值之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