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加大财政支农力度促进城乡协调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产业地位及其特有的弱质性行业特征,决定了政府必须对农业的发展提供财政支持.近几年,我国每年全国的财政支农投资规模都在加大,但由于资金总量不足、支出结构不合理、管理体制不完善等诸多原因,财政支农资金的使用效率很低,极大地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导致城乡经济发展极不平衡.因此,应加大财政支农力度.就我国目前来讲,加大财政支农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保障粮食安全、提高我国农业竞争力的必然要求,也是构建和谐社会、实现全面小康和促进城乡协调发展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2.
河南财政支农资金支出结构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支农资金支出结构上看,河南支援农业生产和农林水利气象部门事业费支出总量呈上升趋势,占河南财政支农资金支出份额偏大;农业基本建设资金支出虽有所增长,但投资比重较低;农业科研资金投入严重不足;农村救济费基本稳定,占财政支农资金支出份额不高:主要原闵是河南经济发展整体水平较低;政府职能界定不甚合理;缺乏稳定的财政收入机制;支农资金支出管理水平不高。  相似文献   

3.
财政支农资金投入少,资金使用和管理分散,严重制约着农业和农村的发展。如何提高有限财政支农资金的使用效率,发挥资金的最大效益,已引起社会的高度关注。文章对财政支农资金使用中存在的问题、整合的必要性及如何整合等方面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4.
新时期财政支农工作,应按照公共财政要求,界定支农支出范围,确定有效的扶持重点,保持对农业投入的持续稳定增长,大力支持农业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支持农业科技进步,加强支农资金管理,切实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  相似文献   

5.
财政支农政策的有效实施是促进农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从而实现城镇化的重要保障。基于此,首先利用理论分析了财政支农政策对城镇化过程中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基本公共服务等方面具有的促进作用,同时又分析了城镇化对财政支农资金利用的反作用问题;并进一步利用2003—2012年的实际数据,采用SVAR模型研究了财政支农资金与城镇化程度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财政支农资金的利用效率与同期的城镇化程度具有正的相关关系,财政资金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从而带动城镇化的发展。最后在此基础上,就财政支农政策与城镇化有效互动提出了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农村信贷,是我国社会主义财政金融的重要组成部份,也是目前财政支农的重要形式。随着党中央关于进一步搞活农村经济以及农业生产责任制等各项经济政策的贯彻落实,农贷在发展农业的资金中的地位和作用得到了加强。为了提高支农资金的使用效益,有必要对农贷的性质、作用及其运动规律重新进行认识。  相似文献   

7.
对财政支出的效益审计可以促进用款单位合理使用财政资金,提高财政资金支出的使用效益。本文就建立预算执行审计体系、对财政支出管理审计、对政府行政支出的审计等环节和重点内容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8.
以我国1986—2006年的年度数据为基础,分别对北京市财政支农支出与地区生产总值、农业增加值进行协整分析,并利用脉冲响应函数分析了北京市财政支农支出与地区生产总值、农业增加值的均衡关系和动态响应关系。结果表明,北京市支农支出对地区农业增加值影响显著,同时,北京市地区生产总值对财政支农支出也具有长期的正效应。为进一步提高北京市财政支农资金使用效率,提出了几点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因其具有天然的弱质性,所以需要国家财政的扶持。通过选取我国1981-2012年财政支农支出和农业产出的相关数据作为样本,运用VAR模型和脉冲响应函数的动态计量分析方法,对财政支农支出和农业产出的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结果发现财政支农支出和农业产出之间存在着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农业产出对于财政支农支出的冲击有正向响应,且财政支农支出对农业产出有较高的贡献度。政府应继续加大财政对农业的支持力度,建立完善财政支农的长效稳定机制。  相似文献   

10.
李洁  李青 《天中学刊》2000,15(3):27-29
全面振兴农村经济,必须加大财政对农业的投入,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加强农业基础设备建设,多渠道合理地筹措财政支农资金,管好、用好财政支农资金、使不限的财力充分发挥使用效用,推动农村经济持续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1.
德国的部门预算管理在提高政府资金的使用效益、控制支出总量方面取得了良好效果。目前,我国正在构建公共财政体制,而部门预算是其中一个重要的环节。学习和借鉴德国的成功经验,对于我国部门预算改革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以财政支农资金整合研究为题,首先从我国现阶段财政支农资金使用现状出发,着重分析了财政支农资金使用存在的一些问题,深入探究了财政支农资金使用效益不高、整合困难的症结与根源,并对财政支农资金整合提出了一些基本设想。  相似文献   

13.
在我国市场经济体制转轨时期,地方财政面临着收支矛盾:一方面,短期内,地方财政收入的增长存在刚性,另一方面,地方财政资金在支持和促进地方经济与社会发展方面的投入不能满足需要,导致地方经济与社会发展缓慢。究其原因,与地方政府的理财思路还未及时转变,财政资金的使用不能体现公共对政的理财要求,出现财政“缺位”与“越位”,不能充分发挥政府的职能与作用有关。因而,在财政收入刚性的情况下,地方财政应积极进行公共支出改革,使地方财政资金得到合理使用,解决财政困难,发挥地方财政对地方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支持与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4.
2012年以来,河南财政下行压力较大,财税结构存在财政收入质量不高、财政收支结构较不合理两大问题。要强化财政收入征管,提高财政收入质量,加快税收征管方式变革,严格控制行政支出,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财政资金要退出竞争性领域,通过资本市场融资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建立阳光化、科学化、精细化的预算制度;完善地方政府绩效评估体系,确保税收收入以及地方政府可用财力更多、更实,从而对冲财政下行压力。  相似文献   

15.
冯雨 《成才之路》2009,(11):94-94
财政支农资金使用效益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财政支农资金的使用效益直接关系到我国新农村建设的进程。为了提高财政支农资金效益审计的工作质量,需要正确认识财政支农资金效益审计的理论基础,构建有关法律法规,运用有效的审计方式,探索可行的评价指标体系,审计与审计调查相结合。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我国每年的财政支农规模都在持续增大,但由于资金总量投入不足、支农结构不合理、管理体制不完善等诸多原因,导致了财政支农效率欠佳的局面,极大地制约了农业的发展。因此,在当今时代背景下,想要发展好农业就必须加大财政支农力度,加强农村财政制度建设,加快农村财政监督体制建设。这不仅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高我国农业竞争力的必然要求,更是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17.
国库集中支付制度,作为政府支出管理的重要手段和改革预算执行的必要保障,是市场经济国家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解决政府财政资金分散支付所存在弊端的国际通用方式.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实施,从根本上解决了财政资金过环节拨付、多头管理、多户头存放的弊端,提高了财政资金使用效益;提高了资金到位速度,降低了财政资金运行成本;真实反映了财政资金的实际支出数,使财政部门对财经形势做出及时、准确的判断;有效防止了对财政资金的挤占、挪用和截留,从源头上预防和遏制了腐败.本文从实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以来,从预算单位的角度,在总结实际工作经验的基础上。分析了安徽省推进国库集中制度改革的各种做法。并从中提出改进措施.  相似文献   

18.
我国近年来支持“三农”力度不断加大,高度重视支农资金使用绩效,同时加大对财政支农资金的监管,然而资金使用效益并不高。这一问题的解决一方面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更重要的是应加强财政支农资金使用的有效性。如何积极扩大支农资金的融资渠道和提高支农资金的使用效率是目前急需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是财政监管高校使用政府投入资金的一种模式,提高了财政资金使用效益和透明度,增强了财政部门对预算单位资金进行事前监控并实施有效管理的能力,强化了高校预算管理意识和执行力,一定程度上降低了高校财务风险,遏制了腐败,其积极意义和正面影响是不可否认的。同时,高校国库集中支付方式与高校预算管理的衔接尚存误差,与高校精细化财务管理核算要求有一定距离,支付环节有待改善。实践中要重视零余额账户的对账管理,强化高校内部控制审计,积极推进高校公务卡制度改革,畅通财政直接支付的绿色通道,合理界定资金支付方式,改善支付所需资料的传递和审核方式,增加直接支付业务的电子资料审核功能,以提高财政资金的支付效率。  相似文献   

20.
《太原大学学报》2017,(2):23-27
近年来,财政支出面临进度缓慢,财政存量资金规模较大的尴尬局面。这既是由于理财观念保守、努力程度不够等主观因素,也是因为预算编制不精细,大项目准备不充分,政府采购程序繁、过程长、支付不及时等原因,同时还有财政收支矛盾突出、预算调整程序复杂和相关制度规定欠完善等机制性因素。解决这些矛盾,应转变理财思路,从思想上提高对加快预算执行的认识;强化预算约束,从源头夯实预算执行的基础;规范预算执行,提高效率;盘活财政存量资金,提高资金使用效益;重视协调配合,齐抓共管推进预算执行进度;进一步加大一般性转移支付比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