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我国文学发展的历史长河中,赋体文学可谓源远流长。从先秦到近代,赋一直是作家们常用的文体之一。在历代正要的文学选本中,也几乎都收有大量的赋作。陈元龙的《历代赋汇》、鸿宝斋主人的《赋海大观》,更是将赋作分门别类,结为总集,使之成为斐然大观。伴随赋体文学的盛行,赋论应运而生。自汉及清,  相似文献   

2.
赋是中国文学独有的文学样式,赋体叙事研究随着赋体文学研究的复兴而逐渐发展,也是赋体研究逐步深入的重要表现。综合学术界相关成果,可以看到赋体叙事研究在其文学体式影响、汉赋、唐赋及俗赋等若干点上有了初步成绩。以赋的文学成就来比照,汉赋叙事研究在广度和深度上尤其显得不足。  相似文献   

3.
骈赋与律赋是赋体文学发展中最重要的两大分支。骈赋开启了赋文学形式发展的滥觞,律赋则在形式创作上达到高峰。至晚唐,律赋进一步扩大题材,增强情感抒发,在内容上与骈赋产生勾连。如此律赋与骈赋呈现出鲜明的承继关系。  相似文献   

4.
赋是中国文学史上最早出现的一种综合性的重要的文学体裁,亦是最早产生的一种专供诵读欣赏的书面文学.战国时代北方的荀况首创赋篇,成为赋体文学的开创者;南方的宋玉与之呼应,以其赋体力作成为赋体文学的完善者和奠基者.  相似文献   

5.
冯俊杰同志的《赋体起源论》包括《赋是“古诗之流”辨》、《赋体的生命要素》、《铺陈的发生发展》和《赋体的正式形成》四篇文章。文章力图不为各种成说所囿,摆脱传统的封闭式理解和线性因果分析,从文学发展的自身规律重新追溯赋体的起源。并以文体形式构造存在着内外层次的理论,具体分析赋体的各种构造因素及功能,进而揭示赋体的结构、要素和层次。指出“铺陈”的发生发展是人类语言表达的一种共同现象,但它集成某些外层形式形成赋体却是汉民族文学特殊规律的表现。因此结论说,赋体是文学发展一般规律和汉文学特殊规律的反映的产物。本刊拟分四期连载。  相似文献   

6.
魏晋植物赋是魏晋赋体文学中值得关注的一类,从体物、抒怀、明理等角度来进行分析,可以看出这一时期的植物赋所反映的时代思潮、文化观念以及赋体文学自身的一些特征。  相似文献   

7.
南北朝赋的诗化在形式上表现为五、七言诗句大规模入赋,在内容上表现为对主观抒情性的重视。赋的诗化是南北朝文人继魏晋文人之后为挽救赋体的衰落所做的一种努力,它显著提高了赋自身的审美素质,使赋体恢复了生机,其影响及于唐赋,也及于唐诗。赋的诗化产生的背景是诗体的强劲发展与赋体的相对衰落,它是南北朝时期文学观念进步、文学自觉精神提高的产物,也是作家创作自觉追求新变的结果。  相似文献   

8.
汉魏六朝是我国古代赋体文学发展的黄金时期,该阶段出现了我国最早的赋论。这些赋论是我国古代文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其内容多针对于赋的渊源、创作、文体特点及地位等方面的概括与评价,具有早期的文章辨体意识与论赋的自觉意识。  相似文献   

9.
赋是中国文学史上最先出现的一种综合型体裁。赋体文学的形成,吸收与融合了先秦古诗、散文和楚辞的大量构造因素。而它所表现的文学世界,也是丰富多彩、纷纭复杂的,并不比传统诗文逊色多少。这一综合型体裁的特点,决定了赋体绝非某一种文体单纯的衍变或裂变;它的  相似文献   

10.
在赋体文学中,艳情一支最早萌芽于楚辞,而在两汉得到了极大的发展。两汉时期,在司马相如等一流赋家的创作中,或多或少都对艳情题材有所涉及,产生了《美人赋》等有较高艺术水平的辞赋作品。  相似文献   

11.
在赋体文学中,艳情一支最早萌芽于楚辞,而在两汉得到了极大的发展.两汉时期,在司马相如等一流赋家的创作中,或多或少都对艳情题材有所涉及,产生了<美人赋>等有较高艺术水平的辞赋作品.  相似文献   

12.
张庆利教授的《读赋通识》是集作者30年辞赋研究而成的又一倾情之作,本书细致辨析了辞赋文体,清晰勾勒了辞赋文学发生发展的历史与流变,全面揭示了辞赋文学的一般特征与各类特点,概括介绍了历代产生的辞赋学重要著作,并对辞赋文学的名篇进行了艺术的分析与鉴赏。一、沿波讨源,纵横论说在本书中,张庆利教授对赋体文学的发展进行了贯通性的描述,第二章"赋体文学的源流"用两节的篇幅分别介绍了"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赋"的发展和"隋唐以后赋"的演变,论  相似文献   

13.
西晋文人大量地创作咏物赋,咏物赋成为他们关注日常现实生活的一种表现方式。西晋咏物赋题材生活化,描摹事物生动形象,富于理的内涵,与前代的咏物赋相比,西晋咏物赋不仅题材扩大了,在艺术上也有长足的发展。西晋咏物赋的繁荣体现了赋体文学观的发展变化,倾向于征实①,追求穷形尽相,讲究分赋物理等,对后来的文学都有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赋这种文学样式辉煌于汉代,并成为那个时代的代表文学.汉以后仍有发展,但到了宋代,已失去了它曾有过的显赫地位而日渐衰微.苏轼则刻意创新赋体、别开生面、卓然自成一格,并在创新和赋体文学形象两个方面对赋体文学的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相似文献   

15.
赋体文学不仅仅是一种文学形式,也是研究我国历史的极佳史料。我们通过对历代狩猎赋的研究可以得知,我国古代帝王组织的大规模狩猎活动具有三大主要功能。一是提高将士的作战能力,训练军队的行军布阵与整体配合;二是展现强大的经济实力和军事实力来威慑周边民族;三是成全祖传礼制。  相似文献   

16.
赋体文学发轫于战国,历经两汉、魏晋六朝、隋唐五代,发展到宋元之际,在体式上已无创新的可能.宋赋把产生于唐代的文赋发扬光大,元赋则回归本源,祖骚宗汉,以古赋为主.作为赋体文学最重要的题材之一,流传至今的宋元时期狩猎赋的篇数较之前几代大为减少,其中对赋体文学特色的继承则一如既往,用典就是历代赋作的共有特点之一.本文介绍了宋...  相似文献   

17.
司马相如是西汉赋的大家,他使赋体真正从骚体赋前进到一代大赋,为汉赋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本文从司马相如赋的文学成就为视点,分别从其赋审美艺术特征、审美意象;铺陈描写,还有象征、描写等大胆的艺术表现手法来叙述这位汉赋大家为文学艺术长廊添上的浓墨重彩的一笔。  相似文献   

18.
南朝晋宋间的谢灵运重视赋的创作,我们可从一些零散的材料中窥见他的赋论:从他对赋的编纂和整理中见出他对赋的分析型思维方式的继承以及自觉对赋的总结和分类意识;强调“顺从性情,而以作赋”,并指出赋的功能主要是陶冶潜兴;赋在创作上重真实,尚“丽”“则”的倾向;认为作赋是不朽之事,提高了赋体文学的社会地位。  相似文献   

19.
中国赋体散文发展到宋代,出现了从内容到表现形式的显著变化,世以“文赋”名之。苏轼是宋代赋体散文创作的代表作家,体现了文赋的最高水平。苏轼赋体文学的改革创新在于:其游戏为文与文体解放之间的关系,议论为赋及融合景、事、情、理达到崭新艺术境界的特征与成就,为赋体散文写作拓展了新的艺术空间。  相似文献   

20.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体类繁多,赋为其一,但当前多数文学史教材常常将其置于诗体之后,而且论述远较诗歌简略。另外,鉴于赋体本身的体制特点的与众不同,即汇集了数量众多的生僻字词、使用铺陈夸饰的手法、篇幅较长等,所以许多教师望而生畏,往往浅尝辄止或避而不谈,从而导致赋体文学在古代文学教学中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针对这一现状,教师在教学中需要转变教学观念,改变教学方法,敢于突破,勇于创新,加大对赋体文学的教学研究力度,深入细致地分析探讨有关赋体文学的诸多问题,以便还原它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中的面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