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随着互联网和移动新媒体技术的迅速发展和广泛应用,网络已成为反腐败斗争的重要阵地,给党风廉政建设提出了新的课题和挑战。本文在分析网络廉政舆情传播特点的基础上,比较分析开放大学党风廉政建设优势特点及存在问题,从提升思想认识、完善网络舆情工作机制、建立网络廉政信息平台等几方面提出加强开放大学网络舆情管理的建议和路径选择,助力新媒体时代下的开放大学党风廉政建设进一步纵深发展。  相似文献   

2.
大学生网络舆情对高校维护校园安定至关重要。为增强大学生网络舆情引导和监管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切实维护校园安全稳定、构建和谐平安校园,分析目前高校网络舆情的现状,总结高校网络舆情的社会心理分析,梳理高校在大学生网络舆情方面开展的工作,提出通过树立权威有效的网络威信来创新校园网络舆情引导和监管机制。  相似文献   

3.
高校网络舆情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应对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网络舆情伴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而日益凸显其影响力,也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面对网络舆情的影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应当从建设好校园思想政治教育主题网站、加强网络舆情队伍建设、开展“媒介素养教育”、培养网络“舆论领袖”等方面开展切实有效的工作。  相似文献   

4.
姚士鼎 《教育文汇》2014,(13):21-23
当前,广泛应用的QQ、微博、微信等已成为网络舆情产生的重要场所。中职生是使用网络频率较高的群体之一,由于中职生身心发展方面的特殊性,学校更应加大对这一群体的关注,正确分析网络舆情的特点,积极完善应对策略。可以从创新传统教育、构建舆情监控体系、完善舆情预警处理机制及加强队伍建设等方面着手,塑造良好的校园环境,减小网络舆情对中职生的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5.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及高等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大学生的网络互动能力不断增强,加大了大学生群体性事件网络舆情监控的难度。本文通过研究新形势下大学生群体性事件网络舆情的内涵与特点,将其分为生成、爆发、扩大和消亡四个发展阶段,并分析当前我国高校在应对群体性事件网络舆情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应对大学生群体性事件网络舆情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当前,广泛应用的QQ、微博、微信等已成为网络舆情产生的重要场所。中职生是使用网络频率较高的群体之一,由于中职生身心发展方面的特殊性,学校更应加大对这一群体的关注,正确分析网络舆情的特点,积极完善应对策略。可以从创新传统教育、构建舆情监控体系、完善舆情预警处理机制及加强队伍建设等方面着手,塑造良好的校园环境,减小网络舆情对中职生的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7.
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促进了新媒体的发展,也造成了高校网络舆情的多样性和复杂性。本文分析了高校网络舆情现在面临的挑战,提出高校可以从提高对网络舆情的思想认识、整合信息资源、培养高素质的网络舆情队伍、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面入手,完善网络舆情监控应急机制,引导高校网络舆情朝健康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8.
浅谈高校网络舆情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应对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网络舆情是社会舆情的延伸和体现,高校网络舆情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对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有着重要影响。近年来,高校的突发事件大都与网络舆情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加强网络环境下大学生舆情信息的研判、引导工作,对新时期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维护高校的和谐稳定具有重要意义。文章通过分析高校网络舆情的内涵、特点、发展规律及其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提出了高校网络舆情的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9.
高校网络舆情治理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与效果产生重要影响,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网络舆情治理是守好意识形态主要阵地、打造健康向上校园文化和储备时代所需专门人才的需要。但高校网络舆情面临网络存在虚假信息、高校管理人员舆情治理意识薄弱以及舆情治理能力匮乏等问题。通过分析高校网络舆情面临的现实困境,立足思想政治教育视角,并从遵循治理目标、筑牢危机意识、划分类别等级和培育中坚力量等方面提出优化舆情治理效果的策略。  相似文献   

10.
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和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网络舆情在高职院校中的影响越来越深远。高职院校必须要重视网络舆情给学生带来的各种转变,明确网络舆情监管和舆情引导之间的重要关联才能更好地开展学生工作。本文分析了当前高职院校在学生网络舆情监管和舆论引导方面已经取得的一些成效和存在的一些问题,并且对如何加强高职院校学生网络舆情监管和对学生进行恰当的网络舆情引导进行了相关探讨和研究。  相似文献   

11.
胡燕 《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13,(10):118-122,131
加强对网络舆情的监测与引导,是新媒体时代促进城市管理转型升级的必然要求。应根据城市管理网络舆情的独有特点,在适应其形成演变规律和总结分析不同舆情应对模式效果的基础上,抓住时间节点和应对方式这两个关键点,统筹建设监测与引导机制。  相似文献   

12.
随着信息传播技术的高速发展,网络的影响面之广、传播速度之快、涉及面之大,已经超出了人们的想像,网络舆情事件与传统的舆情事件相比,网络舆情分布广、传播速度快、并可进行互动式交流等特点,不仅吸收了传统舆情的优点,还弥补其传播范围窄、传播速度慢、互动式交流差等缺点。如何对网络舆情进行理性的引导,是现今从们关心的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网络舆情概念、特点的阐述,分析了网络舆情产生的原因,并着重从政府信息公开的角度探讨了网络舆情危机的消解途径。  相似文献   

14.
网络舆情作为信息化与民主化发展的新兴舆论现象,对社会管理和意识形态产生极为深刻的影响,也带给执政党和政府全新的挑战和考验。针对福建泉州的网络舆情可能释放的负能量和政府监管不到位等问题,必须从领导、预警、研判、引导、法治、培训等方面探索构建完善的网络舆情应对机制,以有效地运用和管控网络舆情。  相似文献   

15.
Web2.0带来了"碎片化狂潮",传播力量构建所面对的社会语境是海量信息的堆积以及莫衷一是的意见表达,大众传媒承担着引导舆论的责任,其"意见领袖"话语表现影响社会行为,发挥着防止互联网沦为对抗公共领域的私人领域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6.
网络舆论对于传统舆论格局带来的变革性影响已经不容忽视,这种影响首先表现为在政府和公众的沟通中网络舆论已经趋近成为一股主流的力量,其次则体现在对传统新闻报道模式产生的影响。结合当下颇具影响力的网络舆论事件,契合江西网络发展实际,提出网络舆论控制与把关的手段,提请加强网络与传统媒体的融合互动,引导积极向上的网络舆论。  相似文献   

17.
舆论监督与引导从很大程度上要通过媒体才得以实现。网络新闻袭了传统媒体的这一传统。但是在表现方式、表面内容以及影响效果上,新旧媒体还有很大区别。章从几个有影响的具体网络新闻事件出发,分析了新旧媒体在行使舆论监督时的差异,并试图寻找出这种差异的现实因素与历史因素。  相似文献   

18.
群体性事件网络舆论的传播逻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现阶段群体性事件频发,这是当前社会面临的一个棘手问题.网络作为其中一个主要的载体,由于其自身的复杂性,使得群体事件的传播变得更加复杂化.文章以网络群体事件的传播过程为主线,通过阐述其网络舆论滋生的温床、网络舆情的导火索和传播要素,渗透其传播逻辑,阐述社会环境、公众心理以及政府能力相互作用,最终形成公众、媒体、舆论领袖共同作用的信息空间产物的过程.  相似文献   

19.
网络情绪型舆论是指一种由于自身利益受到影响或受外界不良信息刺激,网民在网络上散布的一种片面的、偏激的、个人主义色彩浓厚的言论。作为网络舆论的存在样态之一,网络情绪型舆论对大学生社会认同感的消极影响主要表现在对其政治认同感及公德认同感的消解上。开展媒介教育,积极培育大学生良好的媒介素养,是网络情绪型舆论中大学生认同感反消解的可行路径。  相似文献   

20.
高职院校网络舆情特征是舆情管理和引导的前提和基础,只有明晰其特征和成因,才可“对症下药”事半功倍.高职院校与普通本科院校在网络舆情特征上具有一定的共性,但由于生源素质差异、培养目标不同、网络软件及硬件环境差距使得高职院校也具有自身特点.学生在舆情关注的内容、信息分析和处理的能力、情绪化程度等方面与普通本科院校具有不同程度的差异.对此建议构建和规范管理网络交流平台、强化师生交流引导,淡化网络舆情的负面效应.发挥其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