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国外诗话研究很热,但张戒《岁寒堂诗话》诗学研究却不多,偏于零散的诗学观点分析,缺乏文学批评维度的分析.国内的已有研究成果分为五个方面:一是《岁寒堂诗话》涉及的诗人批评研究;二是《岁寒堂诗话》中张戒的诗学思想研究;三是《岁寒堂诗话》与其他诗话的比较研究;四是《岁寒堂诗话》的总体研究;五是《岁寒堂诗话》的价值贡献梳理,全文紧紧围绕这五个方面展开论述.  相似文献   

2.
在宋诗发展至巅峰阶段,苏黄诗风风靡一时,江西诗派影响日盛之际,为批判诗坛流弊,张戒《岁寒堂诗话》重申"言志为本"的诗学主张,标举杜诗为自己诗学的最高典范,对诗坛流弊进行了有力的批判。本文从诗话对李杜苏黄的评论为着眼点,试对张戒的论诗主旨进行深入探析。  相似文献   

3.
本文是对《岁寒堂诗话》研究现状的一篇综述,旨在通过综述对其已有研究成果作一提纲挈领式的归纳陈述,以便于后继研究者在此基础上继续进行深入的研究.本文在阅读文献的基础上,将已有研究成果总结为三个方面:一是《岁寒堂诗话》的校注工作;二是张戒其人及《岁寒堂诗话》成书的考述;三是其诗学理论的挖掘与研究.全文紧紧围绕这三个方面展开论述.  相似文献   

4.
张戒的《岁寒堂诗话》和严羽的《沧浪诗话》一前一后,饱含着作者对杜甫及杜诗的热情称赞之情.但两部诗话颂扬的主要方向是不一样的.它们代表了颂扬杜诗的两种方向:《岁寒堂诗话》重视杜诗的思想性,《沧浪诗话》重视杜诗的艺术性.尽管各有缺失,但在研究杜诗学上,它们都有着不可忽视的意义,是杜诗学上不可跳越的两层阶梯.  相似文献   

5.
本文阐述《岁寒堂诗话》中所表现的唐诗观。认为:张戒《岁寒堂诗话》中所表现的唐诗现是在反江西诗派的过程中形成的,有明显的针对性,理论性也较强,且具有较鲜明的镭家特色。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宗尚杜甫、尊李重韩、押元白张王、品评小杜温李。  相似文献   

6.
在宋诗话的作者队伍里,不少人与佛禅有各种瓜葛,大致有以下五种情况:一、被禅宗灯录列为法嗣,如《彦周诗话》的作者许顗,《岁寒堂诗话》的作者张戒。二、自以学佛居士为别号,如《藏海诗话》作者吴可号藏海居士,《竹坡诗话》的作者周紫芝号竹坡居士,《石林诗话》的作者叶梦得号石林居士。三、有  相似文献   

7.
张戒在《岁寒堂诗话》中提到的“中的”的概念 ,是从诗歌语言运用的角度提出的一种较为全面和丰满的诗歌理论。它有三方面的主要内涵 :“中的”的艺术目的是诗之意味 ;艺术表现为含蓄和情真 ;艺术手段为因情造文。  相似文献   

8.
张戒在《岁寒堂诗话》中有许多关于审美风格的论述,其中不仅有对于诗人不同风格类型及其优劣比较的论述,也有对于这些审美风格形成因素的探究。这些论述在总结古典诗歌风格的基础上,重新划分了审美风格种类,并进一步探讨了诗歌审美风格形成之原因,对于诗歌理论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张戒在《岁寒堂诗话》中有许多关于审美风格的论述,其中不仅有对于诗人不同风格类型及其优劣比较的论述,也有对于这些审美风格形成因素的探究。这些论述在总结古典诗歌风格的基础上,重新划分了审美风格种类,并进一步探讨了诗歌审美风格形成之原因,对于诗歌理论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现代研究者比较一致的看法,认为《古诗十九首》是东汉末年失意文人之作。它在中国诗歌史上的出现,标志着文人五言诗在发展中达到了成熟的阶段。因此,历代诗歌理论研究者都在艺术上给予它很高的评价。刘勰称它是“五言之冠冕”(《文心雕龙·明诗》),钟嵘称赞它“惊心动魄”,“几乎一字千金”(《诗品》),张戒《岁寒堂诗话》甚至说它“视  相似文献   

11.
《苕溪渔隐丛话》是宋代三大诗话总集之一,《岁寒堂诗话》是宋代三大诗话别集之一。二书的诗学观不无相合之处:论诗崇尚诗骚、汉魏,称道渊明;高度肯定李、杜、韩、白等人之诗;肯定宋四家的转益多师。但其差异性更是显而易见:胡仔论诗兼取唐宋,认为诗歌代有才人,肯定了宋诗的成就及新变精神;张戒论诗宗唐黜宋,认为诗以代降,代不如人。尤其是对苏、黄的批评,前者体大包容,后者精深激切。二人对宋诗的健康发展都功不可没。  相似文献   

12.
《古诗十九首》为历代人所推崇。它不仅是古文人五言诗之冠冕,而且在文学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张戒在《岁寒堂诗话》中说:“古诗、苏、李、曹、刘、陶、阮本不期于咏物,而咏物之工,卓然天成不可复及。其情真,其味长,其气胜,视《三百篇》几乎无愧,凡得诗人之本意也。”那么,《古诗十九首》好在哪里呢?陈绎曾《诗谱》说:“《古诗十九首》,情真、景真、事真、意真。澄至清,发至情。”胡应麟说:“诗之难,其《十九首》乎!畜神奇于温厚,寓感怆于和平;意愈浅愈深,词愈近愈远;篇不可句摘,句不可自求。”看来,《古诗十九首》好就好在“格古调高,句平意远”的艺术境界上。但是对于这一境界,古人虽然朦胧地道得出,而对它的真谛与渊源却难以做出科学与精当地剖析。所以说,对于它的“艺术境界”也只能说是浅尝辄止,需要再认真细致地分析、铨释。  相似文献   

13.
《蒹葭》全诗三章,重复回荡。本是一首叙情的诗,却偏偏简述景,避抒情。一路淡淡写来,自然,平淡,凝练,隽永,真是情景相生。开篇先是述景之句:“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意境开阔疏朗,而形象细腻如画。“蒹葭苍苍”,象个广角镜头;“白露为霜’,又是一个特写,霜晨苇岸的凄清画面此时已在眼前了。然而“情动于中而形于言,岂专意于咏物哉?(《岁寒堂诗话》)”言  相似文献   

14.
从《岁寒堂诗话》看两宋之际理学文学观的演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戒深受理学影响但并未被完全桎梏,其《岁寒堂诗话》立足于传统诗论,又吸收在他看来理学诗论之可取部分,一方面以传统诗论纠正理学之偏失,一方面又不觉间以其所受理学影响对传统诗论作出新的诠释。他出入于二者之间,建立起了一种左右逢源、又体现出独到的个性风格和自家悟境的文学观念,为理学最终形成自己道德与文学相统一而又让文学更好地服务于其道的道德诗学思想开启了思路,客观上折射出了理学文学观由北宋时期的偏颇僵化、举步维艰发展到南宋时期的自成体系、成熟完善这一演进之迹。  相似文献   

15.
<岁寒堂诗话>是诗话体例成熟的标志,它对许多传统诗学问题在继承的基础上进行了发展与创新,体系性地表达了作者的诗歌美学思想.其"中的"一说更是对诗歌语言、外在审美特征、内在审美指向等方面提出了新的要求,在一定程度上扩展了诗歌语言表达范围以及诗歌审美领域.  相似文献   

16.
杨万里、张戒等宋代诗家会通诗学与《春秋》,发现二者不但社会功用相通,而且纪事之妙相类,于是吸纳《春秋》义法以论诗。他们既融会《春秋》的"义"以凸显诗的社会功用("为世鉴戒"),又借鉴《春秋》的"法"以强调诗的艺术特质("深微蕴藉"、"文约意长"、"婉雅合礼"、"具文见意"),从而在江西诗派风靡一时、理学家诗论影响日增的时代,起到了一定的补偏救弊的作用。同时,以杨万里、张戒为代表的宋代诗家吸纳《春秋》义法论诗,不仅坚守住了儒家诗论的"言志"传统和诗教取向,而且也在体悟"《诗》与《春秋》纪事之妙"的基础上推进了对诗歌审美特性的探求,既有益当世,又泽被后学。  相似文献   

17.
论欧阳修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欧阳修是在宋代文学史上占有很重要地位的人物。韩愈领导的古文运动虽曾盛极一时,但他和这一运动的另一领导者柳宗元以及他的拥护者如樊宗师、李翱、皇甫湜等人先后去世之后,继承少人,声势渐落,骈文又重新抬头。一直到宋,柳开、穆修、石介等一致尊韩,韩的崇高地位才又恢复过来。欧阳修继之而起。经他的大力提倡韩文,并以自己散文创作的高度成就,影响整个文坛,于是天下以韩为师,诚如他在《记旧本韩文后》里所说:“学者非韩不学。”又不独散文为然,在诗歌方面,他也是开风气之一人。他的诗歌同样学韩,也受李白的影响。所以张戒《岁寒堂诗话》说:“欧阳公诗学退之,又学太白。”当时有不少  相似文献   

18.
词本为艳科。苏轼提出"以诗为词"的创作理论,用写诗的态度填词,将词的题材、内容、手法、风格引入词的领域。晁补之,宋代词人,山东巨野县人,"苏门四学士"之一,晁补之词力追苏轼,扩展了词的题材,创作了较多的咏物词。但其咏物词随着人生际遇的变化,风格也在转变之中。早年其咏物词多为应答酬唱之作,后来随着宦海的沉浮,其咏物词便兼具有了抒怀和言志的特点。他的咏物词格调较高,沉咽刚劲,成为北宋咏物词的典范。  相似文献   

19.
在中唐众星璀璨的诗坛上,天才而短命的李贺以其瑰奇诡异、“虚荒诞幻①”的诗作卓然而立,并独树一帜而大放异彩。然自晚唐诗人杜牧那句“盖《骚》之苗裔,理虽不及,辞或过之”,“少加以理,奴仆命《骚》可也②”的评语一出,长期以来,在我国诗评界,李贺诗歌“少理”便成为大家的“共识”。如张戒在《岁寒堂诗话》中说:“元、白、张籍以意为主,而失于少文;贺以词为主,而失于少理。”王礼锡先生也说:“他的‘怪’的修辞法──(指李贺诗歌险任奇特之风格──引者注)有时几乎超出于情理之外,所以招‘稍加以理,可以权仆命《骚》’…  相似文献   

20.
诗话是一种论诗谈事的笔记小说,欧阳修晚年写作的《六一诗话》,可视为诗话体的开山之作。欧阳修初作诗话的目的虽算不上严肃认真,但其中的许多论述其实较为明确地表现了欧阳修的诗学观点,如认可"穷而后工"的创作态度,主张诗歌在内容和形式上做到"意新语工",看重义理和"事信",追求闲远平淡的诗风等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