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如果说,模仿叙述是对生活形态的审美还原,那么,隐秀叙述注重的则是对生活的诗意感受,它总是以抒情为主导,靠作品中缓缓传递的情感和情绪的柔丝来缠绕读者的心弦。我国当代著名女作家铁凝的小说《哦,香雪》就是运用这种独到的隐秀叙述把诗的意境、画的气韵都融进其中,使作品超越时空而获得了永恒的魅力。  相似文献   

2.
许多学者关注刘勰《文心雕龙·隐秀》篇,提出了各自不同的看法。在理解方面,以作品论、风格论和鉴赏论的角度对隐秀进行理解居多。大略而论,修辞说认为隐就是含蓄,秀就是警句;风格说如刘师培认为“有警策而文采杰出,即《隐秀》之所谓秀”,又说“刚者以风格劲气为上,柔以隐秀为胜”。P1485艺术表现说把“隐秀”看作是两种表现方式;意象说认为“隐秀”是意境论的雏形。  相似文献   

3.
刘勰《文心雕龙》卷四十为《隐秀》篇。由于上篇原文不全 ,关于《隐秀》篇的主旨或“隐秀”的涵义 ,历来众说纷纭。本文在辩析刘勰原著与总结近年各种有代表性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 ,认为《隐秀》篇的主旨是从创作论的角度谈言意关系 ,或从修辞论的角度来探讨文学创作的规律。“隐秀”问题与“比兴”问题有最密切的联系。“隐秀”论的提出 ,也是刘勰针对文学发展的历史与现状的有感之发。作为对我国古代文学作品的一条重要的内在规律的揭示 ,刘勰的“隐秀”论与他同时代的钟峰的“滋味”论一样 ,成为中国古代文学意境论形成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4.
《文心雕龙.隐秀》篇的本意是讨论文学作品中的两种美学表现及其出现的原因,继而讨论这两种美学表现的不同特征和相互关系,顺带讨论这两种表现的审美效果以及达到这两种表现的途径。隐秀涉及到文学风格、作品鉴赏等方面;隐秀又与其他范畴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隐秀的内涵与中国古代哲学也有着内在相通之处。  相似文献   

5.
目前,国内外文学界对海明威的创作风格及其作品的美学内涵有诸多卓有成效的研究,但对其作品汉译研究的个案分析却不多见。笔者以《永别了,武器》为例,阐明海明威的"冰山"原则与刘勰的"隐秀"观在美学效果上有异曲同工之妙。并以"隐秀"风格的传译为视角,通过对大陆和台湾两个汉译本的比较与分析,指出汉译的问题与不足,总结出"隐秀"美学风格的传译对策。  相似文献   

6.
许多学者关注刘勰《文心雕龙·隐秀》篇,提出了各自不同的看法。在理解方面,以作品论、风格论和鉴赏论的角度对隐秀进行理解居多。大略而论,修辞说认为隐就是含蓄,秀就是警句;风格说如刘师培认为"有警  相似文献   

7.
隐秀,作为一种表现手法,是我国古代文学作品(诗、散文)的一大特色。南朝刘勰(465—520)在《文心雕龙·隐秀》中指出“文之英蕤,有秀有隐。隐也者,文外之重旨也;秀也者,篇中之独拔者也。”“情在词外曰隐,状溢目前曰秀”。还指出隐秀是“旧章之懿绩,才情之嘉会”。这些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含蓄。刘勰还概括出隐秀的特点是:“义生文外,秘响旁通,伏采潜发”:其效果是:“使玩之者无  相似文献   

8.
《隐秀》篇在《文心雕龙》整个理论体系中是非常重要的。"隐"与"秀"是《文心雕龙》提出的重要范畴,"隐秀"范畴的提出,与中国古代文学的历史发展有必然联系,但对于《隐秀》篇的解读,学界多有分歧。在刘勰的《隐秀》篇中,"隐"主要指篇,"秀"主要指"句",隐秀不可分离,"隐秀"不仅仅是修辞方式,也涉及艺术创作的重要特征。本文对《文心雕龙·隐秀》篇从"隐秀"的界说、"隐秀"的特点、"隐秀"的运用三个方面加以阐释,说明"隐"与"秀"独特的涵义以及使文章言有尽而意无穷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在对《文心雕龙·隐秀》篇的研究中,有一类颇具影响的意见是将"隐秀"看作不同的风格类型:一是"隐"与远奥的风格相近或相通;二是"秀"与新奇的风格接近;三是认为"隐秀"与"风骨"属于刚柔对立的关系,"隐秀"是阴柔的风格。从《文心雕龙》原文所述可知,"隐"、"秀"、"隐秀"都不是风格类型,而是刘勰受汉代京房《易》学影响所作的美学探讨。"隐秀"这一美学命题,是刘勰主张的写作之美与写作策略的重要范畴。  相似文献   

10.
《文心雕龙.隐秀》的疑点主要有二:一是对"隐秀"的理解,根据文本,隐秀是一种修辞方法,隐即含蓄蕴藉的话,令人余味悠然,秀是一篇文章中最精彩的话。二是补文内容的真伪,各家之说众多,但仍需有新的、有力度史料佐证。  相似文献   

11.
该文指出《红楼梦》前八十回诗化境界的独到之处在于写出了平凡生活之中的诗情意趣 ,而续作却用纵向的故事叙述代替横断面的描写 ,使续作表现出人物形象苍白、不擅运用隐喻象征手法等诸多流弊  相似文献   

12.
诗散文是诗和散文嫁接出来的一个文学新品种。诗散文既要有散文那种散体而又形式自由的散文特征;但它同时又必须具有诗意的内核。诗散文不是生活现象的罗列和浅层次的简单记写,它要求作家必须把生活以诗意的精神形式呈现给读者。它长于写意,不仅要强调生活事件的真,而且它还要强调内心生活的真,追求一种内宇宙与外宇宙的和谐。诗散文是散文和散文诗之间的一种边缘文体。"诗"和"散文"是散文诗和诗散文的两个极,"散文诗"向"诗"靠近,"诗散文"向"散文"靠近。它无论是从总体构思上来看,还是从章节韵律上来看,它都具有诗的特质,即便在字里行间、乃至每一个方块汉字都应该闪耀着诗的光芒。  相似文献   

13.
宋晓杰的诗歌并不执泥于女性意识的呈现,而是热衰于体会日常生活所蕴含的诗意。、她的作品体现出独特的“中年心态”,特别关注对命运的想象和书写,诗行当中洋溢着对亲人、对故乡的热爱,宋晓杰的诗开掘了连通艺术和日常生活的新路径,回应了20世纪90年代以来诗歌的一系列问题,提供了当代世俗生活进入诗歌的一种方式,展现了传统写作资源、习惯完成时代转化的可能。  相似文献   

14.
儿童文学中涉及生命主题的作品不断涌现,展示了生命教育的丰富内涵。其以独特的形式和手法描述、探讨生死,通过不同的叙述视角与叙事方式,把生死命题蕴含在优美如诗的文本及图画中,用一个个单纯而充满诗意的故事向儿童讲述如何面对身边的丧失与死亡,使儿童克服对死亡的恐惧与焦虑,省思生命的意义.更重要的是,它向儿童提供了修复创伤、重建生活的信心与引导。  相似文献   

15.
《眼睛的沉默》长于光与影的描刻,浸润着浓重的时间意识。借光影之手,作者表达了三方面的情感需求:对已逝时光的留恋和怀念;对当下现实生活的逃逸与批判;对诗意理想生活的向往与追求。时光的雕琢使文本恬淡、清雅,呈现出一种诗意美。  相似文献   

16.
美是曹文轩作品的一大特征,他以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乡村田园生活为背景,通过优美诗意的语言文字、独特的风景描写、艺术形式的引入以及对童趣的描写,编织成美丽的童话,营造出一个干净唯美的世界。对美的追求,体现了曹文轩的审美理想,即对儿童进行美的熏陶,打下“人性的底子”、“精神的底子”。  相似文献   

17.
萧红的乡土小说,向以诗意的书写著称于文坛,表现在对人物外貌及周围环境的描摹、对人物精神荒芜的刻画和近似诗歌的抒情形式、回忆笔法的运用等方面。诗意书写使作品笼罩着浓郁的悲凉寂寞氛围,彰显出作品极高的艺术张力和不同凡响的美学价值以及作者对美好生活的热切渴望。  相似文献   

18.
民间叙事是以民间立场为主导的,能体现丰富多彩的民间文化或自由自在的民间精神,为老百姓喜闻乐见的一种叙事方式。民间叙事是与庙堂叙事、知识分子叙事相对的一种叙事,既包括日常叙事,也包括艺术叙事,但一般主要考察艺术叙事。《额尔古纳河右岸》中的诗意叙事主要体现在寄情于景及对鄂温克族民间文化的描述。这种诗意叙事从本质上是一种民间叙事。作者通过朴素的文字来表达传神的生活以及生活中的诗意,达到了朴素而幽远的文学境界,具有很强的可读性,体现了民间叙事的无穷魅力。  相似文献   

19.
废名的田园诗化小说不但显现了独特而强烈的艺术个性,而且是作家对现实远距离的独特观照,其中蕴涵着现实性的因素。文本中的回归乡土,既体现为一种价值固守,也体现为一种对抗,具体表现在:在下层人凡俗的人生故事中挖掘人情美、人性美;表现美被现实扼杀、毁灭,没有出路。因而对抗现实的意图非常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