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明清鼎革之际,江南地区战乱频仍,女性的生存状况急剧恶化.面对战乱,江南地区出现女性为保全贞节而大量自杀的现象.明遗民恪守民族意识和忠于明朝的理念,其故国之思、亡国之恨的遗民心态表露无遗,并成为其精神寄托与价值取向.他们通过对大量的江南地区女性死亡事件的记述,利用江南地区殉节女性的事迹,以"天地正义仅见于妇女"为论调,借女德以讽士,折射了亡国之际对于"节"与"忠"的思考,其最终目的是维持其政治伦理与道德价值.  相似文献   

2.
明清之际的战乱以及由此导致的社会动荡,给江南社会造成了深重的灾难,女性的生存状况急剧恶化。面对这种灾难,江南女性以殉节表明自己的人生抉择。通过对明清之际江南社会环境的恶化、明代贞节观的强化以及江南地区女性的特殊性等方面对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进行分析,并对妇女殉节这一社会现象背后的文化涵义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3.
作为伟大的民族思想家,王船山在“天崩地解”、“国危如线”的明清之际,经历过战乱与亡国之痛后,以“六经责我开生面”的博大气象和创新精神,广泛吸取了中国两千年的文化遗产,并对传统文化进行了批判总结,其思想的归宗即在“存中华民族历史文化之统绪”。梁启超曾慨叹“船山学术,二百多年没有传人”,且不无伤感地预言“船山的复活,只怕还在今日以后哩。”其实,船山的灵魂早已融入中国传统文化的活的生命之中,而揭示船山思想体系中浸透着的中华文化的优秀传统,弘扬船山学术人格中蕴涵的伟大民族精神,在现代化建设的今天该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相似文献   

4.
有清一代,以地域为标识、家族为本位的文学集群纷纷涌现,尤以江南地区蔚为大观。京口鲍氏家族“以文学世其家”,其中与主流文坛联动最为密切者,当属雍乾之际名士鲍皋及其次女鲍之蕙。鲍之蕙女承家声,呈现了江南文化家族发展中一种值得注意的特殊征象。此外,她紧随时变,转益多师,其诗作不仅呈现了江南地区独特的山水景观和人文蕴涵,还展现了江南文化家族在突破性别及观念界域之后,在衍生路径上的多种可能性。  相似文献   

5.
清代弹词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学形式,曾风靡于整个江南地区,直至今日依然余韵犹存.这些弹词多由女性写就,作品本身所带有的含蓄婉转、柔润清新的风格与江南地区长期以来的文化习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江南水土孕育下的才女文化繁荣一时,与“女子无才便是德”的传统观念形成了鲜明对比.女性作家将江南韵味融入了弹词作品之中,使得清代弹词成为了江南地区的“特产”.  相似文献   

6.
清代江南地区的粮食市场及其商品粮流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清代,江南地区粮食市场中的商品粮流通,是江南地区商品市场流通的重要内容之一。本文意在分析清代江南地区粮食市场主要功能、商品粮的基本流向(包括江南地区内部的调剂及跨区域流通)和其对江南及周边地区经济发展的影响。      一粮食是清代江南地区商品市场流通的一大宗,大量市镇的涌现,非生产性城居人口的增多及日益广泛的经济作物的种植,使粮食需求量大增。明后期特别是清代以后,饶有“鱼米之乡”美誉的江南地区,粮食危机日趋严重,出现了众多的缺粮区:如太仓州“岁资外条以给二运”(1);嘉定县,“县不产米,仰食四…  相似文献   

7.
得益于良好的经济基础,唐代前期江南地区虽有灾害,但多是"灾而少荒"。中晚唐时期,江南地区多受战乱之苦,加之唐王朝对江南地区赋税的盘剥日益严重,这一时期江南社会灾荒频仍,疫病多发,民生艰难。灾荒袭来,唐政府有所因应,然受时局所限,其实效性并不明显。  相似文献   

8.
作为指称美丽容貌、风景和美丽女子的“佳丽”,可溯源至古汉语。先秦时多指美的心灵与德行,又指女性之温柔美丽。汉以后“佳丽”在指女性之外,又常指美丽风景或事物。南朝以后其使用具有一定的地域特征,较多地专指南方尤其是吴越江南地区优美的风景或娟秀美丽的女性。现代汉语中“窈窕”、“佳人”、“小姐”等和“佳丽”在意义、用法上有联系但也有区别。  相似文献   

9.
明清之际,女性文学得到空前的繁荣和发展,在涌现出大量女性作家的基础上,还出现了女性诗人结社现象。本文通过对“秋红吟社”以及明清之际女性创作群体的考证,展示女性诗社的发展和特点,并通过对这一现象的分析,不仅反映出女性文学在明清之际的繁荣、满汉文化的交流、民族文化的相互影响以及“秋红吟社”在这个繁荣中的标志性意义,同时,也反映了长久以来的男性权威对女性生活及女性文学创作的约束力的存在。  相似文献   

10.
彭茵 《文教资料》2010,(18):204-206
多元文化并行的元代社会,社会风尚也因受到冲击而发生变迁,尤以元末社会表现明显。中原及江南地区从饮食、服饰到婚姻、语言等风俗都发生了明显的变更。两宋时期,虽战乱频仍,但与异族征伐连绵不断的北方地区相比,江南地区受到的冲击相对弱一些,这导致在两宋故土社会风尚发生诸多变化的同时,江南的社会风尚的演变又有其特殊性。  相似文献   

11.
移民地名是历史上移民活动的投影,浓缩了大量的移民信息。四川地名对明清之际的“湖广填四川”这一段历史有较强的反映。四川移民地名空间分布规律是:战乱影响剧烈地区,前代土遗存较少,移民地名较多,反之战乱影响较少,土遗存较多,移民地名较少;移民首选移居地是交通便利、自然条件优越的地区,故四川移民地名沿江及平原地区高于边远山区;四川移民省籍来源由于自然环境、社会化背景与空间距离的因素湖广籍占了约60%,与重庆、四川地区流传的“湖广填四川”相一致。  相似文献   

12.
明清鼎革,吴梅村历经甲申(1644)之恸,崇祯自缢,李自成陷京,清军入关,亡国的惊惧、屈辱与痛楚,乃于八年后写下《圆圆曲》,以犹具“时事”性的陈圆圆为主角所绘制的时代容颜,引发后续许多有关陈圆圆的创作与讨论.本文分为“如何记忆一个令人同情的亡国君王”、“倖存者的余悸:世变沧桑中的儿女故事”、“《圆圆曲》的身世记忆:首发其端而成千古绝唱”三部分,尝试从草野齐民、为女性作传、诗性叙事、身世记忆、“歌禾赋麦”与“题柳看花”等阅读视角,探讨吴梅村在创作上合抒情、叙事与表演而为一,以游走在“时事”和“故事”之间的诗歌叙述,带着同情的了解与哀怜,采取戏剧性的手法与抒情声音,藉由重新审视历史上的兴亡故事,牵动着同处沧桑巨变的劫后幸存者,乃能在个人名节、国家兴亡与文化存毁之外,关注到更为广大而无辜的“天下苍生”,以一代兴亡入诗史的“梅村体”,为时代留下最真切的见证,自非比兴寄托的抒情传统所能拘限.  相似文献   

13.
《闺塾师》基于对"五四"妇女史观的反叛与修正,以明清时期江南地区上层社会中的"才女"为研究对象,引述大量女性话语,罗列众多社会现实,通过对"缠足"、女性教育、才女文化等问题的深入细致分析,论证了封建社会女性并非都是受害者形象这一全新观点。本书从女性视角出发,发掘历史中女性自己的声音,给予当事人评价社会与处境的权利,为女性研究、历史研究提供了新的方法与视角。作为新生事物,《闺塾师》也存在着一些不足。  相似文献   

14.
张洵 《考试周刊》2012,(29):33-34
明末清初的江南地区,女性随着受教育程度的提高,自身社会地位相应改变,其活动范围远远大于闺阁的家内领地,其中最具典型的代表是巡游的女塾师的出现。明末清初江南地区的这种社会性别关系的转变,与传统思想对女性的要求和人们对封建时期女性形象的认知存在较大的反差,因此传统的"五四"妇女史观有其局限性。而发生这种变化的原因既与明末江南社会的经济发展有关,又与当时社会等级松动相关,重新审视明末清初江南地区女性的角色和地位,有助于相对客观地评价封建社会妇女的地位。  相似文献   

15.
蒋捷是宋元易代之际的著名词人,亲历朝代更替,深切感受到国破家亡的惨痛。其词流露出强烈的遗民情绪,即大量抒写故国之思、亡国之痛与今昔之慨,表达义不仕元的决心,对于南宋灭亡的历史也进行了深刻反思。这些思想情感和主题带有鲜明的时代色彩,是宋元遗民的共同心曲。  相似文献   

16.
汉人一致称道:孔子《春秋》之中“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这是考证孔子《春秋》的重要证据之一。所谓“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是指孔子《春秋》之中有“弑君”之事三十六起,“亡国”之事五十二起。牛鸿恩《“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考实》(载《聊城大学学报》2003年第5、6期)一文,根据他自己给出的主观“界定”,否定这一史实,并称笔者的“选题不具有学术价值”。牛先生不仅对笔者的研究成果表示不屑,而且从根本上否定孔子作《春秋》的历史功绩.实在“背于情理”。  相似文献   

17.
两汉魏晋南北朝时期女性的“武士化”现象,主要表现为社会上涌现了一批行为勇武、严守忠孝道德的女性。探其原因有三点:两汉魏晋南北朝时期女性学习儒家文化,从而使她们更加容易理解传统士文化的精髓;两汉时期忠孝观念的传播以及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传承,促使更多的女性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受战乱和少数民族尚武之风的影响,社会上出现了更多的“武士化”女性。  相似文献   

18.
在中国近代史教学过程中,爱国与爱国主义是频繁出现的字眼。而爱国与忠君是何种关系?又是容易引起歧义的。试简释如次:一般来说,在封建君主制度下,爱国与忠君往往具有同质同向性。“博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玉臣”。一姓一族的王朝即是国家的代表。君主是王朝的象征,自然也成了国家的代表。而古典的爱国主义,常常又凸现在外敌入侵、国难当头之际。君不愿为亡国之君,臣不愿为亡国之臣,民不愿为亡国之民,君、臣、民在抵御外敌这点上有一致性(尽管不完全一致),爱国必忠君,忠君才算爱国,二者可以统一。屈原听到楚王被…  相似文献   

19.
前凉,是西晋亡国之际由汉族地主张氏在河西建立起来的封建割据政权。它以今甘肃武威为其政治中心,极盛时的疆域“南逾河湟,东至秦陇,西包葱岭,北暨居延”,奄有今天甘肃、新疆大部,青海和宁夏的一部。它自奠基到灭亡历九主,首尾七十六年(公元301—376年),是十六国中享国最久、历世最长的政权。在当时广大中原地区战乱频繁,而匈奴、羯、氐等少数民族贵族的统治迭兴迭亡,社会经济遭受严重破坏的形势下,它统治的区域却保持着政治上的相对稳定,呈现出“世既绵远,国亦完富”的小康局面,从而对两汉以后河西地区的再开发,以及对后来的历史都留下了重要的影响。搞清前凉政权的兴衰与有关问题,对于两晋十六国时期历史的研究,对于说明这一时期西北地区对我国封建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的建树,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吕本中是两宋之交的著名诗人,在江西诗派乃至整个宋代诗坛都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开启了南宋诗歌中兴的源头。其战乱诗将记实叙事与感时伤世的爱国情感紧密结合,艺术风格自具特色,表现手法别具一格。题材上以“靖康之乱”为背景进行真实记述,具有以诗传史、以诗补史、诗史互证的意义,深得杜诗“诗吏”精髓。因此,给予吕本中的战乱诗“诗史”称号应不为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